全球第一大非上市家族企业科氏集团疯狂并购背后的逻辑
在华尔街的基金圈中曾有这样的传言,从来没有坐上过全球富豪榜榜首的科氏家族向来对全球首富是谁“不屑一顾”,原因是科氏家族认为,如果自己的企业也是上市,那直接能吊打现任任何一位的世界首富。科氏家族的自信从何而来?
科氏工业集团是科氏家族的核心资产,由大卫·科赫的父亲,老弗雷德·科赫一手创立。老科赫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生意人。他虽然出生在美国得州,但经商足迹却遍布大西洋两岸,就连当时的德国纳粹和苏联都是他生意场上的伙伴。1940年,老科赫返回美国创立“木河石油炼化公司”,这个公司就是科氏工业帝国的前身,而石油化工也成为了科氏工业帝国成长的路上的奠基石。
老弗科赫有四个儿子,因为家大业大,怎样分配家族财产成为困扰父亲的头疼事,直到1967年去世,老科赫都没有给出“到底谁能继位” 的明确答案,四个儿子此时都坐不住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针对于公司继承权的争夺战爆发。谁也没能想到,这场内战竟持续了34年之久,直到2001年才终结。最终老二查尔斯和老三大卫获得了公司的完全控制权,兄弟两人共同持有公司84%的股权。这不仅宣告着科赫兄弟时代的到来,也使得科氏工业成为全美第二大的非上市私人企业。
作为美国实力最强的私营工业集团之一,科氏工业集团的最大特点是不依赖上市融资进行规模扩张,每一次收购都是实打实的“自掏腰包”,更令人惊讶的是,相比于嘉吉、科勒等百年老牌私营企业,它的年纪只有60多岁。别人走了100多年的路它只用了60多年,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研究了它的扩张历程,其实科氏扩展打法并不复杂,先纵向整合并购,再横向扩张,从石油化工行业的上下游入手,抢占原材料市场及其的控制权,再在其他领域拓展,打造闭环生态链。您现在看到的是科氏工业企业发展历史上比较重要的并购事件。
他们拼命收购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难道只是想争所谓的第一吗?
1998年,科氏工业集团收购KoSa公司,KoSa公司是当时全球领先的特种聚酯纤维、聚合物及化学中间体的生产商,大家都知道,聚酯纤维是服装制作的原料,而聚合物及化学中间体则装饰材料制作的重要原料,收购了KOSA意味着科氏把先进的聚酯纤维制造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2004年科氏工业又从杜邦公司收购了英威达,并将KoSa公司合并入英威达旗下。
要知道,时至今日,英威达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综合纤维和聚合物生产商,分公司遍布全球各地,手中掌握着700多项专利技术,控制着全球一半以上化纤市场份额。这次收购,直接让科氏工业成为该领域的寡头。2004年,科氏又迎来一次关键收购,这一次,科氏砸了60亿美金,将乔治亚太平洋公司揽入怀中,60亿美金,在当时,成为美国乃至全球历史上最大一笔民营企业收购案。与此同时,科氏也当之无愧的成为美国乃至全球最大非上市民营企业。
乔治亚太平洋公司是美国一家老牌造纸企业,大家知道,造纸的原材料是木材,乔治亚太平洋公司经过多么累积,旗下自然也掌握着很多木材原料场,论核心资产,乔治亚太平洋公司确实是一家好公司,但是科氏为什么要花如重金去收购一家不属于自己专业领域的企业,自己是做石油化工的,收购英威达、美国天然气管道乃至大大小小的油田都可以理解,但为什么要去收购一家造纸企业?这60亿美元放在银行吃利息不香吗?
亲自主导此次并购的查尔斯科赫给出了答案,科氏核心能力在于将原材料转变为具有一定价值的产品,乔治亚太平洋公司是一家将廉价的南部松木转变为木材和家居纸品的低成本公司。这就是科氏不惜花60亿收购的原因,同时也是科氏历来进行收购业务的宗旨。
事实上,科氏工业集团之所以能从单一的石油化工集团发展成如今综合性集团,家中老三大卫科赫功不可没。1970年,30岁的大卫加入科赫工业公司,从此,他开始着手帮助兄弟查尔斯实现公司转型,在他们的努力下,如今集团已拥有大约30000名员工,业务领域涉及石油、化工、能源、材料、采矿、造纸、电力、农业、金融等多个领域。
更重要的是,大卫科赫在道路沥青的制作工艺提升及应用以及制定沥青制作与应用标准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而科氏标准现如今也被全球接纳。一家民营企业能在某一领域建立行业标准,就问你,牛不牛?
2019年,大卫科赫逝世,其妻子茱莉亚·科赫继承了丈夫留下的42%科氏工业公司股权,这一来,她的身价暴涨到382亿美元,在2020年福布斯富豪榜单中直接和查尔斯科赫一起站到第18位,成为仅次于沃尔玛的艾丽斯·沃尔顿和欧莱雅的弗朗索瓦丝·贝当古·迈耶斯的全世界第3富有的女性。人们还没来得及对大卫科的离世表示惋惜,就对茱莉亚·科赫一夜之间变富翁惊叹不已。嫁了一个有才有德的丈夫是修了几辈子的福分呐!
好了,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最后希望咱们中国也多出几个科氏这样的公司,多出几个科赫兄弟吧!
#科氏工业集团# #科赫家族# #2021福布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