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打就是好拳击教练?”“未必!”
世人崇拜勇者,于是角斗场出现了。后来,人们开始厌倦战争,崇拜的条件中就多了“和平”,于是现代拳击出现了。
起源自英国的现代拳击,随着日不落的光辉洒遍七大洲,历经百年发展一片欣欣向荣。
当然,即便是同一片草场也有繁茂和稀疏之分,欧美国家的拳击发展较早市场就非常火爆,拳击文化根基自然深,也有些国家的拳击发展较晚,文化很淡普及度不高,比如中国。
虽然近年来拳击慢慢走入更多人的视线,但还是有很多朋友对这项运动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误解。
今天我们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常见却少有人问及的拳击误解。
1、 优秀拳击教练必须要很能打吗?
网上经常有拳击教练怎么怎么样的新闻或视频,这类内容用处只有吸引眼球。真实的拳击并非和金庸小说里的武林世界那般:师傅一般比徒弟要更厉害。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拳击教练也并非职业拳手出身,当然这些教练必定是有拳击经历的。
比如泰森的恩师库斯·达马托,他12岁因为打架右眼失明而无法获取职业拳击执照,后来一直致力于拳击教练和经理的事业;阿里的教练安吉洛·敦提早年是美国空军的飞机机械师,参加过二战,第一次接触拳击是在部队,退伍后继续作为拳击教练学徒,然后干起了教练工作......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你走进一家拳击馆,看到墙壁上挂的那张辉煌的教练简历时,不要被它折服。
有很多的比赛经历固然不错,证明他的脑袋里装着足够多的经验和经历,但这也只是一项参考。
更重要的是,他能不能和你有效的沟通,准确的把他的知识灌输给你。
还有就是这位教练的教学态度和性格,态度认真、性格开朗会影响教学的水准以及影响你的拳击精神和训练动力。
再然后就是优秀的拳击教练会有一套属于自己或认定的拳击理念。
如果你看到自己未来的教练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时候,不要小看他,你来拳馆不是为了被教练虐,是学习知识来的。
回头瞅瞅库斯·达马托或者帕奎奥的教练罗奇,他们哪一位不是和蔼的老爷子?你确定他们巅峰时候就能打过自己的徒弟吗?
练拳会变成“暴徒”或“没脑子”?
做教练时候很多家长会提到自己的顾虑,那就是担心孩子会变成坏小孩。当然成人不会有这方面顾虑,即便有也不会说出来。
单从这点来看,练拳=可能变成坏的论调还是比较流行的。
关注一场职业比赛时候,我们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两位拳手在比赛前各种不忿,各种放话各种冲突,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们打完比赛后互相拥抱,互相致意,护表歉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
炒作而已,不然你怎么会关注这场比赛呢?
练拳不是为了让你接近危险,而是为了躲避危险。练拳是个智慧的过程,不然很难有技术上的精进。而教练在拳击教学中最主要的文化性教育就是学会认识自我,懂得如何改正自己的恶性。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坚持下去,将会从拳击中学会所有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学问。
所以,拳击手在各行各业都混得很开,比如南非国父曼德拉,美国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著名作家海明威,演员、编剧米基·洛克等等。
身体的强大会让人遇到困难时候,潜意识的用暴力去解决。这是人性,但不要忘记拳击是一项反人性运动,它会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毕竟,我看过无数欺负人的小孩子在学拳击一段日子后,明白了自己在学校时候的所作所为是多么愚蠢。
只要练拳就能学会如何自卫?
为自卫防身目的来拳馆学习的朋友不在少数,但请不要被自己催眠。不是上一节,练得大汗淋漓后就觉得自己已经学会了这招。
拳击不是说我懂了,就能运用的。
大量枯燥的重复出拳的意义是什么?那就是让出拳动作和发力感觉融入到你的肌肉中去,学拳是个长久活,不是懂了理论知识就能够运用的。
因为在面对敌人时候你的脑子是不够用的,而拳击手是用脑子去想如何打败对手,身体却是自动在行动的,肌肉记忆的的用处就在此。
大量的对战训练是让你适应对战,避免自己头脑中一片空白,让你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如何在这种情况下理智的思考事情的厉害,如何把自己训练中的技术更完全的施展出来。
你也可以拒绝实战训练,没人有权强迫你。当然你的实战能力肯定没有那些经常实战的人强,不论是对拳击的理解还是对身体和心理状态的调节。
但至少,练过拳击后在面对黑暗中的恶魔时,你不会再慌张的“啊啊啊”乱叫而不知所措。
格斗时代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