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驾崩3天后,太子哭着从天牢放出一罪臣,开创了大明又一盛世

大军到达榆木川后,朱棣那原本强撑着的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于军营中病逝,年六十五。

六十五年前,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那个婴孩,经历了无数风波,终于在征途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获得了永久的安宁。

在我看来,在远征途中死去,实在是他最佳的落幕方式,这位传奇帝王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这似乎也是一种宿命,生于战火,死于征途的宿命。

“生于战火,死于征途”,这就是神作《明朝那些事》,对朱棣一生的高度概括。靖难之役、五征漠北、平定安南、郑和下西洋、编撰《永乐大典》,“永乐大帝”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

但在生命最后一刻,朱棣病死在榆木川的前夕。他自己也意识到了,他的“折腾”几乎毁掉了大明。他用尽全部气力,喊出了一声“夏元吉爱我”,而后永远离开了人世。

还至榆木川,帝不豫,顾左右曰:“夏原吉爱我。”——《明史》

三天后,朱棣的死讯,传到了紫禁城中。死去的人已经沉眠,而活着的人仍要生活。太子朱高炽,看着奏报上的“夏元吉爱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良久之后,他踏着坚定的步伐,进入了大明朝的天牢。天牢中,朱高炽见到夏元吉,第一句就是:“三天前,先帝驾崩了,就在北征的路上”!夏元吉听完之后,瘫软在地上哭了起来。

朱高炽依旧记得,当年朱棣入南京时,是要杀了这个建文帝旧臣的。燕军将士将夏元吉,从户部账房中拖出来后。他手里拿着账本,恳求道:“能三天后再杀我吗”?

朱棣愣住了,如果要苟且偷生,那跪下就饶就是了;如果要舍生取义,那破口大骂就行了;哪有求饶三天,而无一世英名的?朱棣问他为什么要活三天。

夏元吉说:建文帝功败垂成,为人臣子百身莫赎。给我三天时间,算清了户部最后一笔账,我就死而无憾了!朱棣放了夏元吉,让他做了自己的户部“铁算盘”。

浙西发洪水时,夏元吉头顶灼热的阳光,穿着破布麻衣,与16万民夫疏通吴淞江。正二品的户部尚书,一脚一腿泥地与民夫一道,治好了太湖水患。

连“黑衣宰相”姚广孝,从浙西回来后,都说他有上古仁爱之心。朱棣封藩王、朱棣修北京、朱棣下西洋、朱棣平安南、朱棣征漠北……

一次次大“折腾”的幕后,是夏元吉一把“铁算盘”,撑起了大明朝的财政。朱棣从不担心粮草的问题,因为他有户部,而户部有夏元吉。

数十年如一日的神算。直到永乐十九年,夏元吉发现——他再怎么算,大明朝也是彻底没钱了!而此时,朱棣正好吹响了,最后一次远征漠北的号角。

夏元吉一反常态,建议朱棣不要再北征了。大明朝真的没钱了,朱棣的身体也真的不适合远征。朱棣听后大怒,他将夏元吉打进了天牢,并派人抄了夏元吉的家。

结果让朱棣五味杂陈,户部尚书家里除了搜出他赏赐的宝钞外,剩下的全是布衣和瓶瓶罐罐。

朱棣明白他错怪了夏元吉,但数十万明军在边境蓄势待发,此次北征已是势在必行了。朱棣踏上了北征之路,出塞半年而不见敌人踪影,最终粮尽而还。

在路过榆木川时,65岁的朱棣油尽灯枯了。在生命最后一刻,他想起了天牢中的夏元吉,和锦衣卫搜出的瓶瓶罐罐,最终说出了那句“夏元吉爱我”!

朱高炽说完北征的奏报后,将摊在地上的夏元吉拉了起来。问他此时的大明,该如何治理,才能恢复民生。夏元吉给了3个答案:1.轻徭薄赋以安民;2.宽恕建文旧臣;3.中止郑和下西洋。

朱高炽听完,辗转反侧了几夜,终于下定决心。他要更改朱棣的政策,而且是立刻更改。从靖难之役,到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再到平定安南、五征漠北。“永乐盛世”固然风光,但一连数十年大兴土木、劳师远征,大明百姓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因此,朱高炽继位后,立刻采纳了夏元吉的建议。他降低百姓税赋;开放山林供百姓樵采渔猎;赦免建文朝旧臣;终止了耗费甚大的下西洋。

明朝自此,进入了休养生息的阶段。民生迅速改善;府库渐渐充盈;吏治趋于清明;国家安定祥和。正是这番善举,让在位不足300天的朱高炽,留下了明仁宗的美名。

朱高炽驾崩后,“好圣孙”朱瞻基当上了皇帝。这个朱瞻基,和夏元吉也有很深的渊源。

当年朱棣为了培养“好圣孙”,曾让夏元吉带朱瞻基去乡村体察民间疾苦。要是别人或许走个过场就完了,但夏元吉是个敬业的好同志。

他抓过一把百姓吃的粘黄米粉,就让朱瞻基张嘴吞下。那干涩的味道,让朱瞻基久久不能忘怀。所以,朱瞻基继位后,也沿用了朱高炽的政策,这段民生迅速恢复的时间,史称“仁宣之治”。

这场让明朝继往开来的“仁宣之治”,与“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并列为休养生息、恢复民生的典范。对于朱瞻基本人,当年明月给予了高度评价:

朱瞻基是个好皇帝,不是小好,是大好。

他勤于政事,恢复生产(不要怪我说废话,好皇帝都是差不多的),关心民间疾苦,他经常去民间私访,但绝对不是乾隆皇帝那种下江南的方式,他微服出访,不讲排场,不向地方摊派,不给地方增加负担,每次只带侍卫出行。——《明朝那些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