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邪”已至,严防“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风险!

三伏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是夏秋交接过渡的时节。“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于地,又提示人们在这个时节要注意“隐伏”以避盛暑;此外,“伏”音同“福”,所以又暗含纳福吉祥之意。
三伏天出现在夏至后,历经小暑和大暑,立秋后还有一段“秋老虎”,这段时间高温闷热,但也是一年中阳消阴长的开始,是“借天地之气补养人体阳气”的好时节。
2021辛丑年三伏时间表
初伏:7月11日(庚申日)——7月20日
二伏:7月21日(庚午日)——7月30日
闰二伏:7月31日(庚辰日)——8月9日
三伏:8月10日(庚寅日)——8月19日
三伏天儿,也是很危险的时段。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
我们对三伏天儿是太熟悉不过了。它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天儿,先要保心。
提起心,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那个红色可爱的“heart”。然而中医说的心除了心脏这个看得见的器官之外,还包括无形的神、情志、思想等,涉及到灵魂的层面。
《黄帝内经》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是精神之所舍也、心者生之本神之变。
古人认为这个神太厉害。所以黄帝内经里面说:“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如果发现什么异常了,那12脏腑也就出现危险。
“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夏季病变好发于心。心是人体最累的器官,昼夜不停。夏季温度较高,血液循环加速,还易阴气浓缩及血液粘稠增高等问题而加重心脏负担,因而加重心脏负担,因而夏季需好好保护心脏。
在高温的夏季,养心首先要调整心态,心静,俗话说心静自然凉。静,便可让人的心沉静下来,摒弃贪念,心态平和。不大喜大悲,自不会过喜伤心。静可安神,心跳慢下来,呼吸正常,心脏才能正常运作。所以,夏天要减少活动强度、避免高温环境,听音乐、看书、钓鱼、打太极等可以帮助心沉静下来。
同时,不能喝太多的水,尤其是冰水。过多喝水的结果是让身体的“排水”功能紊乱,气化不足。就是说,不但我们不能把水分变成身体所需要的格式输送至全身,而且还会加重身体的负担。
夏季应对疲劳和昏厥小贴士
气温升高时,易产生疲劳感。这是服用参类最适合的时节与体征。可选择半野生人参或西洋参(15年趴货级别以上),打为细粉,每日上午含服1-2克,妙处不可尽述。人参系资源性中药材,刻下大有以礼品价值替代其保健价值的误导。珍惜人参资源,合理发挥人参卓越的保健功效。

识别二维码可直接购买

夏日低血压性晕厥尤多见于年轻女性。典型表现为:久坐,突然站立时眼前黑蒙,昏厥倒地,意识丧失,少顷苏醒。血压偏低,血常规、血糖、心电图、神经系统检查等均无明显异常。处置技巧:平卧,抬高下肢(需倚物或在他人帮助下)45-90度,即可迅速缓解。

炎炎夏季,应尤为注意以下起居饮食细节:
1)  保持心态平和,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勿扰心气。近年不乏中青年人士心梗猝死的案例,这多与工作压力大、长期精神紧张、忽视身体潜在风险表现有关。因此在夏季这个心气渐弱的时段,需格外注意调整工作强度,避免过度加班劳累,保持心态平稳;
2)  对于高危人群(已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尤其是老年人,应尽量在家中静养;切忌体位的突然变化,例如突然起身、弯腰;适当进行物理降温;
3) 有便秘史者,可多食新鲜水果蔬菜,或饮用自制水果酵素,必要时辅以通便药物,保持大便通畅。用力排便会增加心脏后负荷,诱发心梗;
4)  切忌从高温环境快速进入到低温环境。温差变化过快、过大易导致血管收缩引发心梗;
5)  勿暴饮暴食,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梗:
6)  高危人群,在夏季,尤其是临近大暑节气,需随身携带苏合香丸(首选)、硝酸甘油、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以上药物可用于鉴别或短期缓解症状,除苏合香丸外,一般不建议长期服用。此外节气周围还可服用养心安神类中成药如:生脉饮、天王补心丸等。对于行动不便和长期卧床者,建议服用苏合香丸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急性肺栓塞的发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