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试题(5)
贺龙二三事
19.在本节中,斯诺见到了贺龙了吗?是通过谁来写贺龙的?这样的写法叫什么?
在本节中,斯诺没有见到贺龙。是通过一个红军指挥员李长林来展开对贺龙的描写的。这样的写法叫间接描写。
20.“有某种东西使得个人的痛苦或胜利成了大家集体的负担或喜悦,有某种力量消除了个人的差别,使他们真正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这种东西大概是什么呢?
真正的集体主义精神。
21.概括介绍贺龙的事迹。
小的时候,贺龙跟随父亲去一个武官家赴宴,有人在桌子底下开了一枪,贺龙面不改色;贺龙在省军中时,他本人不抽大烟,但他敬我们大烟,于是我们就在烟坑上谈革命;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贺龙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国,他不止一次把一个地方的哥老会全部兄弟收编进红军;贺龙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贺龙喜欢马,有一次打仗就为了夺回被敌军俘获的爱马;贺龙行军神出鬼没。
红军旅伴
22.在这支队伍中,斯诺除了“李长林”外,还比较详细地写道了谁?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比较详细地写了四个人:老狗、老表、四川少年和铁老虎。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是无名战士,绰号基本上不算姓名;几乎全体都遭受过人生的悲剧;他们相当快活,几乎整天都唱歌;他们自觉遵守纪律;他们受老百姓爱戴。
23.本节结尾有什么特点?
就是要讲到一个人物时,已经有所揭示,但有突然停住不讲了,留待下节再讲,像卖关子,像设置悬念,也像中国旧小说中常说的那句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我的理解:在一节结束时,你要对下节要讲的内容作一个预告,好让读者有所期待。这在内容连载时或分章节时特别有用。
(本节感触:斯诺的采访对象不仅有高官,也有普通士兵。或者说,斯诺从不忽视对普通民众的采访,这就是深入群众,这就是扎根基层,这就叫接地气。)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