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自省修身,静坐养神
曾国藩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和一代大儒。曾国藩的成功与其修身有莫大的联系,其中“自省”和“静功”为极其重要的两个方面。
对于自省,荀子这样说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曾国藩一生都在遵循荀子的这句话。
很多人以为曾国藩从小就是一个聪明之人,其实曾国藩远远算不上聪明,甚至可以用笨来形容。这个观点并不是一家之言,而是经过很多研究者所证实的。曾国藩除了不聪明之外,他的坏习惯也很多,他在刚进北京做官的那段时间里,可以说是坏习惯最多的一个时期。那时候的曾国藩和我们后来所了解的曾国藩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他也想改掉自己身上的坏习惯。但是反反复复好几次,这些恶习还是没有改掉。后来曾国藩拜理学大师唐鉴和倭仁为师,虚心向他们求教。
倭仁教给曾国藩两个自省的方法。第一个方法就是记日记。他告诉曾国藩,一个人最不容易原谅的是别人,最容易原谅的是自己,所以需要通过写日记的方式看清自己、面对自己。只有勇于面对自己的人,才会一丝不苟的把自己的错误记下来,进行反思、自省。
除了记日记之外,倭仁还教给曾国藩另一个自省的方法——敬、慎独。敬指的是心中要对自己信奉的理想和思想有所敬畏,要有敬畏之心。其实很多人身上都有这样的问题,现在很多人口无遮拦、口吐狂言,想到什么说什么,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没有敬畏。慎独指的是人们在独处或无人注意之时,也要严于律己、洁身自好。
在《曾文正公家书》中,曾国藩记录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事:有一天,曾国藩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得到一笔额外的财产,他很羡慕。早晨醒来之后,他觉得自己很可耻,居然在做梦的时候都在羡慕别人的钱财。于是曾国藩对自己痛加指责。接着,梦醒之后,他到朋友家吃饭,席间朋友说有一个人最近发了一笔横财,曾国藩的心又为之所动,希望是自己得到了这笔横财。回来后,曾国藩在日记里写到:“早晨刚批判了自己,接着又犯了相同的错误,我这个人真可谓是卑鄙、下流。”曾国藩严格察知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即使他人看不到,也严格要求自己。
曾国藩在晚年的时候对自己有一段评价:他说作为一个儒生,我这个人优点不多,缺点不少,要比照《论语》里圣贤的那些要求,我差远了,但是有一条我做得还是比较好的,那就是“吾日三省吾身”。
但这个“省”字有一个前提条件,省一时容易,省一世难,所以一定要有十分的功夫,这就是“静”。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拜理学大师唐鉴为师,唐鉴把“静”这个字送给了曾国藩。从拜唐鉴为师起,曾国藩就养成了每日静坐的习惯,不管是战事危急还是事务繁忙,曾国藩的这个习惯一直没有中断过。
唐鉴曾对曾国藩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所以最是静字功夫要紧。”意思就是,若静不下来,什么道理都是空的,一切都是浮的,当时曾国藩最大的问题就是浮躁。现在我们处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存在这个问题,大家焦虑、浮躁,而只有静下来,我们才能看清自己,也才有改正错误的可能。
曾国藩说:“既而自窥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先生两言,盖对症下药也。务当力求主静,使神明如日之升也。即此以求其,继继续续。”曾国藩一直认为自己的毛病多,想要逐一突破,但往往都不能坚持多长时间,唐鉴帮他找到了问题的所在,那就是好动不好静。曾国藩决心在“静”字上下功夫,果然过了没多久,曾国藩整个面貌焕然一新。
曾国藩练习“静”的最主要操作方法就是静坐。他说不管多累,晚上睡觉之前不能倒头就睡,一定要在睡之前坐一会,把心静下来,把自己的心性收住了,然后再去睡,否则在梦一晚上都不会平静。
《曾国藩家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我们经常讲“三思而后行”,在思之前,曾国藩又强调,一定要静。“临事之静,关乎成败”,不论遇到什么事,把心先静下来,之后再去考虑事情应该怎么做,“能静坐而天下之能事毕矣”。静的修炼,给了曾国藩很大的好处,后来他领兵作战,经常处在大风大浪之中,仍然能够镇定指挥,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其注重静坐修养不无关系。
“自省”和“静功”是曾国藩两个极其重要的修身之道,它们互相起作用、互相促进。“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说“省”像一把火焰,那么“静”就是一种水墨的功夫。“省”让人直面自己的缺点、错误,让人有一种自我意识,并帮助人们立刻行动起来,快速改正缺点和错误,而“静”能让人内心清醒,提高自控力,帮助人们坚持下去,而不是两天打渔、三天晒网。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资质平平、缺点不少,跟我们普通人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他严以修身,通过“自省”和“静功”改掉了许多自己身上的缺点,成就了辉煌的人生,这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