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偷听”大陆戏曲四十年

从1949年到1987年,台湾与大陆的戏曲交流一直中断。

这四十多年里,台湾的戏曲爱好者,只能靠偷听,来欣赏大陆戏曲的名家名段。

有时通过广播,台湾戏迷能收听到大陆戏曲节目,但“杂音很大,非常不清楚,而且若断若续。可还是听到了一些名角儿、一些新戏,然后兴奋得不得了。”

另一个渠道,是台湾戏迷通过在香港的朋友,偷偷把大陆的戏曲录音与唱片带进台湾。台湾当时有两家戏曲唱片行,偷偷出售这些“违禁品”。

为了能安全出售,这两家唱片行把大陆的戏曲改了名字,比如,《杨门女将》改名《葫芦谷》,《桃花扇》改名《李香君》,《李慧娘》改名《红梅阁》。

审查方并不清楚这些新名字的奥秘,但戏迷一下子就明白了新名所指,这些唱片销售非常火。

同时,一些戏曲名角的名字也不能公开,张君秋、马连良等名字都不能出现,唱片行就直接写出“张派”、“马派”。

对一些当时的“新演员”,比如赵燕侠、童芷苓、杜近芳等,也一律被称为赵派、童派、杜派。这就形成了台湾的独特称呼。

由于只称某派,所以很多台湾戏迷并不清楚一些“新演员”的名字,比如杜近芳,就被称过“杜静方”、 “杜竞芳”。

偶尔,从香港、美国传来一鳞半爪信息,都被台湾戏迷视为珍宝。

台湾大学戏剧学系教授王安祈,直到1981年,从海外买到《中国戏曲曲艺辞典》,才知道杜近芳的正确写法。

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台湾的戏曲演员,半编半猜、东拼西凑地把大陆一些戏曲搬上了舞台。唱腔自己琢磨,听不清的唱词自己发挥,但看不到的身段、台步只能自己创作,

台湾版的《红梅阁》、《玉簪记》1963年在台湾上演,连演多场,轰动一时,“黄牛”猖獗,以至于不得不出警解决。

审查方奇怪地问,这戏是谁教的?

演员们回答:陆老师!

所谓的陆老师,实际是录音机。

1980年代以后,有了录像带,台湾戏迷得以一见大陆戏曲演员的真容。

但这些非正规渠道出来的录像带,画质模糊,人形扭曲,断断续续。

王安祈笑着说:“用这种方式,我对李少春的第一印象是,嘴巴是歪的。”

1987年,坚冰开始融化,1992年开始,大陆戏曲团体相继赴台演出,掀起了“大陆热”。

大陆剧团意外地发现,台湾观众戏曲素养如此之高,一时间有“最好的演员在大陆,最好的观众在台湾”之说。

1993年杜近芳赴台,《白蛇传》中“杀出了金山寺”一出口,观众席中就传来声音“杜派!”“杜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