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户

老同学给我发了一段视频,说是来自上海迪士尼,是内部人士特别奉献,观看只有5分钟,但排队却要4小时(以上)。这样的视频我很感谢。

政府有一些便民措施,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把事给办了,而以前是要排长队受大罪的。这样的措施越多越好。

作家阿城写过他的一次观影经历:“一九七六年一个夏天的晚上,我所在的山区放《刘三姐》,有人从早上就开始出发,傍晚赶到,坐在路边吃带来的干粮。《刘三姐》是中国广西的一个很有名的歌剧,当晚赶来了大约四千多人,放映机和银幕摆在两山之间,人们就坐在相对的两座山的斜坡上,情形有点像古罗马的剧场。只要能看到电影,一般人不在乎看银幕反面的故事。当天晚上的高潮是,电影放完后,四千人要求再放一遍,放映员不干,于是放映员被包围了。商量的结果是,放映员要求吃一顿好饭,之后就再放一次。四千人于是等待了一顿饭,从洗菜,淘米,杀鸡,直到喝完最后一口汤和饭后必须的一支香烟。当银幕再次闪亮的时候,我可以给'幸福’下定义了。”

大约也是1976年的夏天,我在浙南山区的一位亲戚家做客。有一天,听说城里有电影,于是下午就出发,左邻右舍,大人小孩,几十人。看完电影,打着火把走在山路上,欢声笑语。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有意思,但已无法再现。也许有人会把“打火把去看电影”开发成一个旅游项目?

足不出户是一种便利,但这种便利被我们滥用了。

轻一点说,是丧失了很多乐趣。各种外卖让我们丧失了买菜做饭的乐趣。各种网购让我们丧失了东游西逛、东张西望的乐趣。各种视频让我们丧失了上电影院吃爆米花的乐趣。

(0)

相关推荐

  • 【滋水 · 散文】李社峰:电影的记忆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348期︱ 编辑︱小蚂蚁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 ...

  • 52万人打出9.2,这片看100遍都不会腻

    各类电影网站.媒体总是会列一些榜单. 榜单来来去去,跌落的跌落,晋升的晋升. 但,总有那么一些片子,不论什么时候评选,总会赫然在列. 比如最近重映的这部. 老实说,它的故事并不算多么独领风骚,视听语言 ...

  • 小时候的露天电影

    灵璧记忆 吃派饭 文/刘培银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是农村露天电影盛行的时代.那时的人们没有电视看,没有手机电脑玩,唯一的文化娱乐活动,就是吃过晚饭后走东庄窜西庄地看电影.看毕电 ...

  • 散文||八十年代的露天电影

    八十年代的露天电影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产物.风貌与特色:每个人的童年,也因着出生的时间.地点.家庭条件和环境不一样,都有每个人童年难忘的故事.而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农家孩子来说,在八十年代的 ...

  • 散文||童年记忆之露天电影

    童年记忆之露天电影 像我们这么大年纪的人,童年的精神生活都很单调.那时候,可玩的东西很少,可是记忆并不苍白.露天电影,就是童年记忆里无法抹去的暗夜亮色:是带来童年欢欣和外面世界讯息的窗口:是寄托孩童走 ...

  • 儿时的露天电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时候物质等各方面条件都很匮乏.文化生活几乎没有,条件好的家庭中会有一台收音机收听广播,除此之外再无任何娱乐媒体.电影这一娱乐工具,理所当然成了最奢侈的文化享受. 我开始记事起,那 ...

  • 《忆海拾萃》文集(四)露天电影

    来自话题 #乡村乡土的记忆 1.6万篇 创作:青山依旧 图片:网络赞助 题记: 我们生活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短缺,文化生活更是极度匮乏,电影这个神奇的光影世界,为封闭落后的乡村打开了一扇窗,让孤陋 ...

  • 李中军 | 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   我的童年生活是在乡下老家度过的,那时,人们拿台半导体收音机,听段评书.广播剧,已是享受.我也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小喇叭"节目中,度过快乐的童年.只有,等到村内放 ...

  • 谈谈《一秒钟》

    如果有人认真问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哪部?我会回答<天堂电影院>,问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电影镜头,那必然是<天堂电影院>的结尾:一个中年男子多年后重回故土,他坐在黑暗里,面对着闪闪发 ...

  • 包场子•跑片子•断片子

    包场子·跑片子·断片子 □丁辉 老家方言里有三个词:包场子,跑片子,断片子.这三个词都跟早年乡间的露天电影有关. 所谓"包场子",就是村里每有喜事,自然主要是结婚,主家出钱包场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