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礼物
相约周四,共享美声
如果你也认同“生活即学问”,那么,南怀瑾先生应该算是有学问的。单是他的几次送礼,就让人印象深刻。
1983年11月,南怀瑾从故乡回到台湾,带了一小坛鱼生送给同是温州人的马星野先生。鱼生,我小时候吃过,是用酒糟和盐腌制的一种细长条的小鱼,是普通百姓下饭的恩物。面对这一小坛鱼生,马老先生百感交集,赋《呈南怀瑾先生谢赠乡味》七绝一首:“拜赐莼鲈分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
1967年,诗人周梦蝶以摆书摊糊口,生活清苦。有一天,报上刊登南怀瑾将为文化学院哲学研究所授课,欢迎各界自由旁听。看到这则消息,周梦蝶当天生意也不做了,书摊一收,就按着报上的地址找去。课间休息时,南怀瑾忽然问周梦蝶:“你冷不冷?”“台湾是亚热带,一年四季,有三季是热的,不会冷!”“万一你冷怎么办?”“那也是一下就过去了!”“万一还是冷怎么办?”对于南怀瑾的关心,周梦蝶亦只有无言以对。沉默间,南怀瑾把一进门就脱下来的一件蓝色坎肩,扔给了周梦蝶。周梦蝶用手一摸,触手轻柔温暖,是一件丝棉的坎肩。当下心里感动,但口中依然说不出一声“谢谢!”只是心里既温暖又激动。
2004年的一天,科学家朱清时去拜访南怀瑾,他们相见甚欢,从中午一直谈到晚上吃饭,谈了整整一下午。谈完之后,在吃饭前,南怀瑾给朱清时手书了一首诗,是晚唐诗人杜荀鹤写的:“利门名路两无凭,百岁风前短焰灯。只恐为僧心不了,为僧得了尽输僧。”朱清时说,“这首诗充满了南老师对我的关怀和开导,我知道南老师希望我能把精力投入到科普上。”
一小坛鱼生,一件旧坎肩,手书的一首诗,都不值钱,但都能送到受赠者的心里去,让他们感动,这是南怀瑾的学问。送礼,不是行贿,不是权钱交易,而是分享,是布施(救济),是法悦(如张爱玲所说“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悦人”),是爱和关怀。这样的礼物,才是真的礼物。不知南老师以为然否?
本期播读:曹烨琼;配乐:张艺馨,感谢二位美女
小编注:此文刊发于2019年8月29日《检察日报》声若蚊蝇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