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大的固执,不过是“我知道,但我不改”
这是我的第228篇原创
最近收到一个读者的留言,说看你的文章多了,现在已经到了“看前面就知道后面的内容”的地步,这也是我今天想聊的话题,写作人按照惯有的套路去写,阅读者按照惯有的思路去看,
本文共3902字
阅读时间:8分钟
图片来源:@高清无水印iPhone萌壁纸
只相信自己相信的
不改变自己不愿改变的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找到一群人,这中间有支持死刑的,也有反对死刑的,然后给他们同时读一份关于死刑威慑效果的材料。
其实这个材料就是讲,死刑到底有没有威慑效果,在哪些情景下有,在哪些情景下没有。材料本身没有太多的倾向性。
但是这两拨人读完之后,结果发现:
支持死刑的人表示更加支持死刑了,而反对死刑的人更加反对死刑了,而且他们都声称这份材料给他们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人们大概率只想要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只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
这种对信息的拒绝接受,甚至是曲解的现象,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心理上的保守主义倾向,即倾向于忽略,
甚至曲解和自己原有观点相左的信息,不改变,或者说是极慢地改变自己的原有观点。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解释生活和工作里的种种现象,就像你劝一个人不要吸烟,而对方当然知道吸烟对身体不好,但是身边很多人都在吸烟,而且自己也没什么大毛病,于是就接着吸。
甚至他还会说:
“人家隔壁的老李都40多年的老烟枪了,也没见他有什么不对劲的,我这一天抽一根能出什么问题?”
每个人都倾向于寻找,或者相信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甚至会将一切的信息解读为支持自己的证据。
你劝他不要抽烟的时候,他会说我就抽一根。
你劝他不要喝酒的时候,他会说喝一点没事。
你劝他没事多学习的时候,他会说学习没用。
你说的我都懂,但我就是不改。
人的思维一旦形成定势,除非他们遇上重大改变,否则他们依然会按照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去理解世界,如果化用北岛的一句诗句,那大概是:
固执是固执者的通行证,偏见是偏见者的狡辩术。
放弃无谓的固执坚持
放弃无效的沉没成本
众所周知,武汉还是在一个建设中的城市。
大概是1995年前后,武汉就开始了房地产开发阶段,等到我上小学的时候武汉的房地产行业已经非常发达了。
但是那个时候开始,就听到我爸爸身边的很多人开始唱空房价,说中国的房价是泡沫。
因为房价的上涨也不是一条平滑的直线,偶尔也会有小波动,可特别有意思的是,每一次,只要有某一个地区或者有一个很小幅的向下调整,他们就会解读为这是支持他的空头理论的,但是其他大片地区大幅地上涨,他视而不见。
但是时间和现实没有骗人,20年过后武汉最北边已经开发到新洲地区,最东边和鄂州的葛店接壤,即便是最偏远的三环外好一点的房价都已经飙升到12000以上,而当初那群唱空武汉房价的叔叔伯伯们,现在肠子都悔青了。
不是他们当时没钱,而是他们根本不愿相信将来。
为什么总有人如此倾向于维护自己的观点,而对现实情况视而不见?
经济学有一个说法叫“沉没成本”,指的是一种过去而不可挽回的成本和费用,为什么很多人固执己见?
因为我们在形成观点的时候,耗费了时间、金钱、精力、甚至情感。
当年5000一平方的房子都没买,你现在告诉我涨到了8000?不买!
结果过两年,当年8000都没买你告诉我涨到12000了?还是不买!
这些思考已经对你未来的投资毫无意义,但是它的存在会让你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立场。
于是,差距和代沟就这么产生了。
这两天听到一个段子,刚好可以用来解释上面这段话:
女人其实很简单,一旦遇到她喜欢的男人,她根本不怕被骗,因为她自己会骗自己。
这不就是典型的被沉默成本所耗尽的表现吗?
明知他是渣男,可是都投入了这么久,说不定他是真的爱我?
明知他对你没有意思,还恋恋不舍,说不定他明天回心转意了?
明知他要和你离婚,还心心念念,毕竟老夫老妻过了这么多年?
一旦被这些所谓的沉没成本捆绑在身,就如同身上的枷锁心头的包袱,永远再难甩掉。
有时候,我知道,但我不改。
这并不是一种值得称赞的坚持,而恰恰是一种应该被摈弃的愚昧。
忘记你的立场
让自己的一切想法归零
很多人知道大前研一这个人是从管理学开始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大前研一早年在早稻田大学读书时,学习的专业是应用化学。
而这个专业最大的应用方向是在石油上,为什么从石油化工专业跳槽到管理学?
这其中离不开他的“归零心法”。
在大学一年级,大前研一读到了一篇美国学者发表的论文,论文中说,根据对目前世界能源储备的现状预估,全世界的石油资源会在30年后枯竭。大前研一深受震动,于是,他决定转而研究可以取代石油的能源核能。
这被大前研一称作是自己的第一次归零。
本科学习结束后,他考进了东京工业大学研究所原子核工学系。然后,他到美国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还是研究核能。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毕业后,大前研一进入了日立公司,被派到日立工厂核能开发部炉心设计科。那时候他的梦想是,要制造由日本人自己设计的原子炉。
但是,后来东京电力觉得自主开发技术十分困难,决定放弃自主研发,直接从通用电气引进技术。知道这个消息后,大前研一就在加入日立的第二年选择辞职。
那一年他29岁。
大前研一把这称为自己人生的第二次归零。
而大前研一进入到麦肯锡做管理工作,属于无心插柳,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他被一家人力资源公司推荐到麦肯锡面试,而且居然通过面试,很多看起来不可能或者不搭边的事情,却总能在他那里被完成。
但是用大前研一自己的话说就是:
“因为这条生路是我自己判断、自己选择的,知道错了,只要立刻归零再做修正就是了。如果发现自己的假设是错的,重新做假设,再次出发就行了。”
为什么要在文章里讲这个故事?
是因为常常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对于一切改变和选择常常保持着习惯性抗拒。
自己内心堆积了太多的想法,自然对其他的改变不屑一顾或者无动于衷。
那么如何才能走出心内囚牢,接受外界的变化?
不如试试归零法。
所谓归零法,就是忘记你现在的立场,就把自己想象成一张白纸。
假定自己现在一无所有,然后再问自己,根据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是应该做哪些事情而且不该做哪些事情。
并且做一个清单进行排序和量化,你就要果断地改变自己的立场,选择目前最合适的事去做。
马伯庸曾经在微博上写过一段话:
“走出舒适区的目的不是找罪受,而是找到一个你之前从来不知道的更舒适区域。”
而所谓的归零法,恰恰需要的就是放弃自己的惯性思维,走出从前思维的舒适区,放弃无用的沉没成本,永远保持好奇心与专注力。
成人使用归零,去修正自己的方法方向,就是勇气。
曾经听过大学老师和我说,他下载过某一款新闻App,只要你点击某一个新闻就会接二连三给你推送类似的内容,他说那种被强化和被塑造的感觉让他的思维越来越不独立,就好像一头被人牵着走的牛,根本没有思考的主动权。
真正的聪明人常常会喜欢不断克服自己的固有观念,去打破保守主义,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这样的改变背后是强大的勇气和过人的见识。
这份勇气和见识之下,注定会让他们和信奉“我知道,但我不改”的人产生巨大的差距,最终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
那么问题来了,有人指出你的问题之后,
你会改吗?
-End-
觉得有启发,点个“在看”,转给朋友们
欢迎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