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译》第四十三章​:圣人不积损益合道

《道德经新译》第四十三章(法篇第七章)
圣人不积 损益合道
(原第81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解】
1、信言:真话,也即自信之言。不讨好、不迎合,有一些人不愿意接受真言。
2、美言:华丽的语言,巧言。这里指加工过的话。
3、善者:言语行为善良的人。
4、辩者:巧辩的人。
5、知者:有真知的人。
6、博者:学识渊博的人。
7、圣人不积:不积累财物,此处指不占“知”为己有。
8、既:尽,全部。
9、为人:帮助别人。
10、与人:给予别人。与,通“予”。
11、利而不害:让万物得到好处而不伤害万物。
【释义】
信言是真言,真言不讨巧,不取媚,故不美。阿谀奉承之言,美但失真。所以真人不辩,辩而证明真,说明离真远了。越是懂得多的人越知自己“无知”,越是认为自己知道得多的人,越说明其并不真知,因为他们的世界大小不同。圣人拥有的是无限的世界,故知自己“已知”只占无限很少的一部分,所以不占知为己有,愿意给予他人。用宇宙的,给宇宙人,但让自己经验和体验的更多。所以,天道就是给,利而不害,利益众生。圣人效天,为而不争,不争而取天下。
【释意】
孔子对老子的形容:深不可测,不自见、不自是,如龙在渊。老子说话精炼且直达本质,奇妙无穷。人们不愿意面对真言,实质是因为人们不愿意面对“真实的自己”,我们很多时候说话是为了讨好、迎合或企图改变对方。信言,反映了信念系统的“意识”,是简化到所有人都明了的真言。语言的力量就可以改变人的状态,要让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充满能量,给人支持、给人成长、给人滋养,你的生命就将会由此不同。善者不辩,因为最好的辩是不言之教,当呈现出“我已经所是”,一切不言自明。

《道德经新译》第四十二章(法篇第六章)

不言之教  和光同尘
(原第56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注解】
1.玄同:玄妙齐同,此处也是指  '道'。
【释义】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都是拥有知识而智慧不足。有智慧的人明了因果,所以从因缘入手,把尖锐的消融,把纷乱的外相统一,把所有的闪光点归一,哪怕最微小的也不遗漏。智慧之人,同和一切,但内在又和所有人不一样,这种情形称之为玄同。
在玄同的境界中,不可因为得到了就亲近或疏远;不可因为得到了就利益或者为害;不可因为得到了就显得高贵或者低贱。正因为没有亲疏、利害、贵贱之分,所以为天下所尊贵。
【释意】
知者不言的两重境界:一是知道了对方的秘密,还假装不知道;二是知道什么时候不言,什么话不说、什么场合不说。每个人内在的负面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在一定阶段需要释放,让对方说话,让对方把能量充分释放与表达出来,而不要压抑这股能量。言者不知,知而言不知,是呈现的态度。对老子来说,行走坐卧都是言。此时此刻说与不说,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智慧的人在说话之前就已经知晓说话之后的结果了。所以圣人让情绪服务于我,而非被情绪带走。所有的一切都是变动的,要用冲的方法,冲气以为和。道不固定,是达到目的的一个通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