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诠:于右任书法的意义

至清末民初,碑帖合流融合发展,成为日渐明显的一个转折点,于右任就是居于这个转折点的代表书家之一。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右任,以字行,号骚心、大风、剥果、髯翁等,晚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1903年癸卯举人,早年加入同盟会,为国民党元老之一,曾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国民党监察院院长等职。一九四九年后移居台湾。
于右任先生既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当然,他一生致力于碑学书法研习,不遗余力地倡导和推广“标准草书”,成就卓著,因此,更是现代书法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书法大家。
清代乾嘉以来,考据之学大兴,碑学崛起,蔚成风气。而至道咸时期,致力于碑学的书家们已不仅局限于先秦篆隶书体的考证研磨,而更以魏晋六朝墓志造像为取法对象,并熔铸篆隶笔法迟涩浑朴拙厚凝重的特点,引入楷、行、草书体的研习与创造。或刻意刀凿之痕,方劲峻利,棱角兀然;或追求金石漫漶之象,逆行顿挫,苍茫浑朴。
自邓石如、何绍基至赵之谦、沈曾植等,逐渐形成了与标榜“书卷气”的帖学书风全然不同的另一种技法体系——追求金石气息的碑学技法。事物发展的规律往往如此——“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技法意义上看,碑帖之疆界既然是人为所致,也就必然地人为来打破。
至民国,三原于右任出,碑帖之融合由此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于氏之后,固然仍有以碑帖之界画地为牢者,但非碑非帖或亦碑亦帖的书法探求日益成为主流。于右任书法的根本意义,也正在于此。
于右任早年取法赵孟頫,温文清雅,自言“肥而舒”。及长,亦或时风导引,亦或阅历识见使然,遂移情于碑版,朝夕摩挲,如痴如醉。尝诗云:“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又有诗赞《广武将军碑》:“碑版规模启六朝,寰宇声价迈'二爨’,……慕容文重庾开府,道家像贵姚伯多,增以广武真三绝。”不仅朝夕手摩心追,且事业奔波之余,广为搜罗志石,先后购置三百余方珍贵碑石墓志,传为佳话。今天我们在西安碑林一、二碑廊所见的大部分珍品,即是于右任先生当年所搜求捐献。
于右任先生的部分楷书作品如《邹容墓志》、《茹欲可墓志》等,即明显带有《张猛龙》及元氏墓志的风格特点,足见其于此用功之勤。于右任先生虽然长期浸淫北碑,但与前代碑派书家不同的是,他却形成了非碑非帖又亦碑亦帖的独特审美特点,这就是:用笔的腴润简直,结体的扁宕松阔,点画的劲健坦荡,整体气韵的磊落真率自然大方。
包安吴所标榜的“逆势”、“顿挫”之法,后世历代习碑者均奉为碑派圭臬和度人金针,竟被于右任如此轻松地颠覆涤荡。因此说,于右任是有清以来碑帖融合最为成功的典范,一代书风的开拓者。他的成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基本成因,这三个方面也昭示了其书法审美价值的历史意义。
其一,独特的习书方法和书学观念。他曾反复申述他的这种独特方法和主张——“学书法不可不取法古人,亦不可拘泥于古人”,“写字无死笔,……一有死笔,就不可医治了”;“临是临别人的,写是写自己的;临是收集材料,写是吸收消化。”这些看似寻常的观点对于今天的学书者仍不失指导意义,甚至是一种棒喝。在他的作品中,即使是楷体,也不易见到一般习碑者往往难以避免的生硬呆板的“棱角”,下笔简直,行笔率意,结体磊落坦荡,人们斤斤计较的藏露之法他似乎全然不顾,他所要的是碑的风韵而不是碑的刻痕,何故?刻痕皆“死笔”也。
在他看来,“无死笔实为书法中之无上要义。”所以他的书法简直率真从容磊落,如此举重若轻的取法,与以描摹碑石之刻痕为能事的迂腐之辈,不啻天壤之别。当我们细细端详他笔下的点画形迹,那种爽直痛快,那种满不在乎,实在不像是一笔一划地写,倒更像是抓起毛笔饱蘸浓墨直接往宣纸上“摔”。
那种由此而生成的大气、生气直击观者的精神与灵魂。“取法古人”人人皆懂而无疑义,“不拘泥古人”人人都自以为是,却未必能有几人懂得其真正的意义,何以如此?其一,“取法古人”有标准而“不拘泥古人”没有标准;其二,“取法古人”只需要灵气和勤奋,而“不拘泥古人”则除了这些以外还需要识见和勇气。因此,如果我们只从于右任的字里看出简直和痛快,则是看问题简单化、表面化了。
其二,中年以来,他以其深厚的功力而“胆大妄为”,致力“碑楷行书化”和“行草书北碑化”的探求。于右任曾反复说过这样的观点:“一切须顺乎自然,——在动笔的时候,我绝不是迁就美观而违反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在他笔下,碑体楷书的行书化和行草书的北碑化,就是他这种“自然观”的直接反映和成功结果。“迁就美观”无疑就是忠实于碑体楷书的方整端严和帖学行书的流美飘逸。怎样不迁就?又怎样不违自然?无非就是保持碑版刻石书迹笔法书写的“自然”和保持行书结构与书写书势的碑体用笔个性的“自然”。这是至今令我们深思的两个“化”,完成这“两化”,则不仅需要他“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功力,还需要他卓越不凡高屋建瓴的艺术识见,更需要他诗人的骚心文韵浪漫情怀和特殊经历所养就的胸中丘壑磅礴豪气。
其三,标准草书的倡导与实践。于右任倾其大半生的心血致力于标准草书的研究与推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过去草书作一总结帐”,这是他中年直到老年最大的使命和心愿。
1927年始广泛搜集和研究历代草书的帖本、笔法与理论,1932年在上海发起成立“标准草书社”,出版《草书月刊》,提出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个标准来改革草书。他认为“文字乃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其结构之巧拙,使用之难易,关乎民族之前途者至切!……广草书于天下,以求制作之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扬传统之利器,岂非当今之急务欤”。
于右任把对标准草书研究推广与国计民生联系起来,足见其“书以载道”的宏伟愿望和书法艺术社会担当的责任和使命,使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要努力实现“易识、易写、标准、美丽”这样的标准和归宿。
这种社会学意义上的责任和担当,也许与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视觉艺术审美追求实在不能简单地对接,但也十分有趣,不管他的这一意愿与草书艺术审美之间如何乖谬,但正是这一基本主张和理念,使他从传承两千年的草书圭臬中逃离出来,从完备进而封闭的帖学统系草书笔法的束缚中冲决出来,从有清以来碑帖藩篱对峙中实现了自然而然的融合与超越,从而打破了“碑不能草”的神话。
也因此实现了草书艺术的“美丽”——坦荡磊落腴润酣畅。而这“美丽”并非以历史上某家某派“正统”的草书范式为旨归,而是以“易识、易写、准确”的世俗要求为标准和前提。所以,不管于右任“标准草书”这一主张在艺术理念上有何缺失,但“于体草书”在书法史上的辉煌成就和开拓意义是不朽的。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艺术探索在跋涉途中都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尤其是行草书的“随机性”特点更使其创作过程中的“成功率”遭遇到心态、情绪、材料、工具及当时环境等诸多因素瞬息万变的挑战,不可能件件都是精品。特别是于氏书名日隆,官高位尊,应酬之作过多过滥,甚至学生代笔的情形也在所难免,这些都是我们在充分肯定其书法艺术的创造性高度与书法史意义的同时,也应该注意的。
(0)

相关推荐

  • 于右任碑体行书与标准草书#书法爱好者# ...

    于右任碑体行书与标准草书 #书法爱好者# 晚清碑学兴盛,书家追求自然挥洒,崇尚勒金刻石的雄强之气.于右任正当壮年,其书法大开大合,张扬潇洒,锋芒毕露.这时民国初立,其书壮怀激烈,其气豪迈畅达,大有扫除 ...

  • 要想写出个性,可以多看看这些字!

    锁谏图(局部) 清 罗聘 帮主斯唔嗯·超:"民国的书法,越看越新鲜." 陕西人秦腔曲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国时期的书法同样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形态.一方面,千百年来所秉 ...

  • “乌海论坛”特邀论文丨邓宝剑:刻帖对当代书法创作的范本价值

    "2020'中国书法·年展'当代书法创作(乌海)学术论坛"拟于2021年8月在内蒙古乌海市举行.该论坛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作为支持单位,中共乌海市委.乌海市人民政府.中国书法出版传媒有 ...

  • 李志敏是谁?为何说是20世纪具有书法史价值的狂草大家

    20世纪书坛,有这样一位"沉寂"的书家,其毕生以狂草为探索方向,取法汉唐,引碑入草,曲高和寡,为人又极为低调,从不宣传自己,身后却为书法理论界所重视和认同,成就书坛的一个传奇.此人 ...

  • 大风起兮云飞扬 ——于右任书法的意义

    作者:于明诠 至清末民初,碑帖合流融合发展,成为日渐明显的一个转折点,于右任就是居于这个转折点的代表书家之一.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右任,以字行,号骚心.大风.剥果.髯翁等,晚号 ...

  • 山东书协副主席于明诠,书法写得憨态可掬,却成了“丑书”代表

    毫无疑问,于明诠是当代书坛很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他现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书法工作室的主任.教授,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的首席专家,还是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协副主席. 于明诠成名很早,曾参加过全 ...

  • 于明诠|书法教育≠知识传授 技法训练

    书法教育不是知识教育而是艺术教育 因此说 书法教育≠知识传授+技法训练. -- 书法教育≠知识传授+技法训练 --关于当前高校书法教育现状的一点思考 于明诠 –– 书法教育不是知识教育而是艺术教育,因 ...

  • 当代书法九人展,于明诠先生书法...

    三三见久·当代书法九人展,于明诠先生书法作品欣赏! 横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 于明诠:书法的文化特质正在被美术画所悄悄置换

    当代书法创作两个倾向 当代的书法创作,从参与的人数,从作者们在参展的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技法水平.技法的娴熟度看,我觉得普遍意义上说毫不逊色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是我们应该充分肯定的,这也是今天书法教 ...

  • 于明诠谈书法的现在与未来

    记 者:评论家对您的评论是这样的,说您洞悉当今书法的天下大势. 于明诠:这个评价过高了,不敢当. 记 者:您觉得当今的书法创作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 于明诠:每一个喜欢写字的人,肯定对当代书法创作都有着 ...

  • 于明诠的“自以为是”体书法,确实有点小脾气

    老夫不懂书法,更有眼不识泰山,对于同是山东老乡的于明诠除了膜拜就是佩服,看了于先生自己写的文章<艺术就是要有点"自以为是">,忽然醍醐灌顶,原来艺术也是可以走捷径的.中 ...

  • 于明诠:碑帖之争与墓志书法审美

    碑帖之争与墓志书法审美 一.碑.帖及碑帖之争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作书的材料无非两大类,一是丝帛,二是竹木,故有"书于帛者曰帖,书于竹木者曰简册"的说法.造纸术发明之后,帛与缣 ...

  • 于明诠:于右任是碑帖融合最为成功的典范

    清末民初,碑帖合流融合发展,成为日渐明显的一个转折点,于右任就是居于这个转折点的代表书家之一.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右任,以字行,号骚心.大风.剥果.髯翁等,晚号太平老人,陕西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