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吹明朝的骨气了,坑死明朝的,正是明吹嘴里的骨气

不少人把明朝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天气。

实话实说,明朝确实比较倒霉。

需要粮食的时候,赶上了“小冰期”;

需要白银的时候,赶上了通货紧缩。

可这些都不至于坑死明朝,真正把明朝坑死的,还是明吹嘴里的“骨气”。

战还是和?攻还是守?

原本就是个技术问题。

哪个对国家有利,就用哪个呗。

到了崇祯皇帝的时候,明朝内忧外患。

有人提出与后金讲和,先缓口气解决了李自成再说。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考虑。

李自成

可是在“骨气”的加持下,通通变成了道德考量。

谁敢求和,谁敢退让,谁就是卖国贼。

这个办法硬是被有“骨气”的人给骂了回去。

当求和、退让对国家有利的时候,却没人敢提出这一决议。

也因此,大明白白浪费了自己唯一翻盘的机会。

那就是南迁问题。

明朝有两个首都。

一个是南京,一个是北京。

自从朱棣迁都后,南京的地位日益次要。

但是南京还有着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子,是个绝佳的备份。

只要南下,这套班子马上可以运行。

南京古城墙

而且,此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

当时的北方已经被饥荒、战乱折腾了数十年,南方却远离战火。

如果明朝能稳住东南半壁,不用说防守,就算是反攻也极有可能。

当年南宋那么弱还和蒙古周旋了40多年,明朝再弱,也比南宋强吧!

况且,满清入关时,打的旗号是为明朝皇帝报仇。

现在明朝还在,满清师出无名。

明朝大可以像当年的朱元璋一样,打出“驱除胡虏”的旗号驱逐满清,天然地站在了捍卫中华文明的制高点上。

可惜,这么好的机会,白白让骨气给葬送了。

崇祯不是250,他也考虑过南下的方案。

但是,南下和议和一样,承受不住嘴炮的道德大棒。

因为南迁,意味着放弃了皇室陵寝,这是对列祖列宗的大不敬。

明十三陵

这个大锅,崇祯不敢背,大臣更不敢背。

开了多少次御前会议都定不下来。

崇祯的意思是,让大臣来提议,他顺水推舟地同意。

大臣的意思刚好相反,最好是皇帝提出来,大伙儿再山呼万岁。

谁都不敢先说话。

崇祯不知道暗示了多少次,大伙儿都一言不发。

最终,此事不了了之。

崇祯甚至都没能把自己的儿子送出城外。

直到李自成打到北京后,崇祯才想起来出城。

也不想想,这会儿哪还能出得去?

没办法,只能去找歪脖子树。

崇祯自缢石碑

虽然“君王死社稷”,足够壮烈,然而于事无补。

局势反而更不可收拾。

假如崇祯提前跑到了南京,南方朝廷马上就有了主心骨。

哪还会有后面内乱的事情?

身为一国之君,明知正确道路却不走,只会寻死觅活,典型的不负责任。

况且,明朝的骨气,不如说是“政治正确”。

政治正确有个天然的优势,自动地站在了道德高地。

敢于反对自己的,通通变成了小人。

明朝理学兴盛,这里的政治正确,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那一套逻辑。

这一套空谈可以,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政治本身就是一个互相妥协的艺术,哪个政治家没当过孙子?

明朝偏偏反过来了,该强硬的时候强硬,该妥协的时候还要强硬。

表现在朝廷上,就是除了嘴皮子厉害,再无可取之处。

如此昏庸,不灭亡真是没天理。

更何况,骨气不仅仅是硬气,它的背后还有着担当。

北京城破前,崇祯亲自敲钟召集大臣,可是除了太监王承恩,居然没有一人上殿。

在崇祯的最后一刻,陪在他身边的,也只有这个老太监。

满朝文武还不如一个没把儿的,说他们有骨气,简直是侮辱骨气这个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