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46章译文/原文:如何知足修证到量?却走马以粪的本意?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四十六章
常足章\斥贪欲章
第一段: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第二段: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第三段:罪莫大于可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第四段: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经第46章译文
道行在天下,万民安定的时代,
马自由自在的撒粪肥田,
道被人践踏,混战四起的时代,
母马也身披戎装,
久久不能还家,
不得不在祭神的郊坛产下马驹。
天下罪恶莫大于勾魂的欲望,
天下最惨烈的祸患就是不知足,
天下罪过莫大于渴望得到。
所以知足心修到足量,
心灵时时刻刻都有满足感。
(一口清水也会感到无比满足。)
(有得而足是常不足)
(无得而足才是常足)
(这是得与亡的妙理)
题解:反战是道德经的慈悲思想的主要部分,30、31二章都是反战章,宣讲反战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道德经是济世救人的经典,传播德善的文化信念,反战是德善的重要体现。战争最为惨烈,血流成河,是对人类文明的扼杀,是对生命尊严的践踏。但自从人类显形以来,“争性”就随显形而起,人类文明始终笼罩在战争乌云之中。“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望着战场上的阵亡者,大宗师嚎啕大哭。
战争四起是天下无道的主要标志,战争的根源在于私天下的侯王贪得无厌。侯王的贪心是世人贪心的集中爆发,可见每个人的贪心都比大海还大,欲壑难填。消除人心的贪欲才是有道者的重大使命。但消灭贪欲是最难的,没有妙法是不可能完成的。其他学派对贪欲的态度扭扭捏捏,只有老子的态度最为坚决。“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几乎是集中炮火轰击世人的贪欲。
如何对治呢?只有修知足心修到足量(“知足之足”),才可以让心灵时时刻刻具有满足感,这样才能消除贪欲,然后才能消除战争。前文宣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者才会保持自己的尊严,不会遭受羞辱。这里是进一步宣讲“知足心修正到足量”,这样才不会退转,所以说“常足矣”。世人也会听从教诲,开始修知足心,但难以修正到量。大宗师洞察世人的心流,一丝一毫都不会逃过法眼,所以提出“修正到足量”的问题。
上章已经证得清静大寂灭定,对贪欲的危害必须斩草除根,修正到足量就是斩草除根。只有证得清静大寂灭定的证悟者才实证这一教法是可以实现的。常足是无条件的,时时刻刻的,任何艰苦条件都不能损害的。有得而足是常不足,无得而足才是常足,这是得与亡的妙理。
得清静则天下大定,失清静则天下大乱。天下有道、天下无道在于本心清静之得失。
经文分歧:
“罪莫大于可欲”,王弼本无此句,据河本、严遵本、帛书本补。
“却”有驾车娴熟,潇洒自如的含义,即“车却万方”(《庄经·田子方》)的“却”,驾车高手能够让六马二十四蹄准确落点,分毫不差(《列子》)。“却”是进、退、侧、奔的驾技高超表演。一般注释为退回来,不确。
“郊”是郊坛圣所,祭祀上天的祭坛。一般注释为“郊外”,未的当。“是为配天,古之极也”(68章)就是讲祭天的仪式。郊坛圣所是祈祷和平福祉的地方,现在成为战场的临时避难所,老子哀之。
“可欲”暗指色欲,河注:好淫色也。第三章说“不见可欲,而心不乱”,义理相同。有注释家认为“可欲”不通,改为“多欲”、“甚欲”(楚简本),不确。“可”有勾魂之意,即特别强烈的情感。
“知足之足”,“之”为动词(如川谷之于江海),是指知足修证到足量。此修法是证得清静大寂灭定后向世人宣讲的,若未证得清静大寂灭定则无法修证此法。一般解释为“知足的满足感”,意平。老子用词极为精辟,甚至用双关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