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辨瘀血证方法总结
王清任是我国清代具有法家思想的医学科学家,著有《医林改错》一书。他敢于疑古,勇于创新,重视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临床上瘀血证的诊断和治疗理论的内容,并创立了十几首逐瘀活血的有效方剂。现就王氏对于临床辨瘀血的方法做以总结。
一、从典型瘀血症状辨瘀血
通过典型的瘀血症状辨证瘀血,是其常规。如瘀血所致的疼、肿、积块、出血、皮肤、唇紫暗、舌瘀斑、脉涩或结代等典型症状,此不必多述。
二、从不典型瘀血症状中辨瘀血
1、下半日或者夜间发作的一些症状,多为瘀血。
如发热一证,“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此是血府血瘀。血瘀之轻者,不分四段,惟日落前后烧两时;再轻者,或烧一时。此内烧兼身热而言。” “晚发一阵热"等特点者,便是血府瘀血的明征;小儿疳证“青筋暴露、肚大坚硬”伴有“午后潮热,至晚尤甚”者,亦为瘀血之证候,不可“当是虚热”而投以补剂;再如"夜睡梦多”、“小儿夜啼”、“不眠,夜不能卧”、“夜不安者”等即属血府瘀血征象,用血府逐淤汤即效。
2、凡病急骤发作,时发时止而无表证、无里证者,多为瘀血。
如头痛一证,“查患头痛者,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 如胸痛一证,“胸痛在前面,用木金散可愈;后通背亦痛,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可愈。在伤寒,用瓜蒌、陷胸、柴胡等,皆可愈。有忽然胸痛,前方皆不应,用此方一付,痛立止。” 即用血府逐瘀汤。
3、凡病证候单纯,长期不愈而又无表证、无里证者,多为瘀血。
如“脱发、糟鼻子、耳聋年久、白癜风、紫印脸、青记脸好墨、各种疳疾”等等。这些疾病都是长期不愈而又无表里证的单纯症候,乃是“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证,以通窍活血汤治之;“无他症,惟干呕,血瘀之症,用此方化血,而呕立止。”之血府逐淤汤证等。
4、难辨起因的怪证、疑证,多为瘀血。
如“夜卧露胸可睡,盖一层布压则不能睡”的“胸不任物”证;“夜卧令仆妇坐于胸方睡”的“胸任重物”证;“身外凉,心里热,故名幻笼病,内有瘀血。” 起因不明,其证颇奇,用血府逐瘀汤竟收良效。由此可见怪证、疑证并非专主于痰气,瘀血所致者亦不少见,也可说怪证多瘀。
5、凡病证过于顽固,且经常规治疗或多法治疗,仍治之无效,甚或加重者,多考虑为瘀血的存在。
如肾泻,“用二神丸、四神丸等药,治之不效,常有三、五年不愈者。”用膈下逐瘀汤“逐总提上之瘀血,三、五付可全愈。” 久泻,“泻肚日久,百方不效,是总提瘀血过多,亦用此方(膈下逐瘀汤)。” 再如痹证,“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明知受风寒,用温热发散药不愈;明知有湿热,用利湿降火药无功。久而肌肉消瘦,议论阴亏,遂用滋阴药,又不效。······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古方颇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身痛逐瘀汤)。”等等。
另外,精神情志方面的异常,往往也多考虑瘀血的原因。如血府逐淤汤证下的“暓闷”、“急躁”、“小儿夜啼”、“夜不安”、“肝气病”等证候,均为精神情志方面的变化。
以上所述,均为王清任在临床上辨瘀血证的有效方法。王清任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中的气血理论作了新的发挥,丰富和发展了祛瘀与补气治疗理论的内容。他认为血瘀多与气虚有密切关系,他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列举了二十种气虚症,五十种血瘀症,供临床参考。并创立和修改古方共三十三首,丰富和发展了逐瘀活血和补气活血两大治疗法则。
一一李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