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环评技术员之死

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环评暗黑系列故事……

一个环评工程师之死

一位环评业务员之死

去年6月小赵因为填排污许可太痛苦提成又低,从工作了近一年的公司离职,一时没有找好去处,碰巧隔壁省康庄县的业务朋友小李子找到自己,要帮忙写个机加工的扩建环评,原来的环评报告近几年做的,有现成的报告,扩建的项目是同一园区另外新租的厂房,用地租房等手续都有。

于是小赵以报告表的市场价接了,因为项目简单且基础资料齐全,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写完了。

提交后那边的工程师审得很细,经过了三级审核不下二十条意见一一修改后,小赵把自认为改得比较完善的报告和申请审批的资料交给小李子,认为很快可以受理审批了。(隔壁省报告表无需专家评审)

没想到噩梦才刚刚开始。

先是环保局受理人提了一些关于公示(该地区要求报告表要公示)、规划符合性分析、进一步论证生活污水用于农灌的可行性分析(该园区没有污水管网),细化大气预测和噪声源强来源等意见,小赵不敢耽搁,找了个当地的模板老老实实逐条修改,还让业主签了污水处置的协议。

提交后过了近两个月,此时小赵已经在本地找好工作,以为这个项目已经受理准备拿批复了。

没想到小李子又给自己发了一份意见过来,环保局又提了类似的意见,小赵觉得可能是自己没有达到环保局“细化”要求,晚上加班查了资料,进一步完善了预测分析和图纸,把现有项目的产排污情况又重新做了一次分析,把现有项目和新建项目的产排污情况画了对比图。

又过了一个月,小李子发来一张意见表,看着像是另一位领导提的,总共三条,都是关于现有项目情况的,说是要按现有项目验收报告和排污许可完善现有项目情况,要按排污许可证上的产能和实际情况进行原材料、设备、排污总量的核减,不能不按证排污。

小赵仔细看了一下排污许可证,原来的环评和验收产能都是3万个螺丝钉,这个排污许可上面的产能和原材料怎么就变成2.25万了,而设备就填了两种主要的设备,台数倒是跟环评一致。原材料也只挑了含有机溶剂的,排气筒数量前后不一致,污水排口前面写只有雨水排口,后面又写有生产废水排放口,翻了几遍没找到总量在哪里。自己也是填过还给别人审过排污许可的人,对比一下他们这个排污许可填的可真随意。

小赵问了一下小李子,现在实际产能是多少,到底要按哪个填。小李子说你就按排污许可的填吧。于是小赵又加班把现有项目产能原材料设备排污和三本账全部核减一遍。

大概又是一个月时间,小李子又说环保局那边要按验收来写,说着把验收报告发过来。还说实际没有打磨工艺和排气筒。验收报告明明跟环评是一模一样的,那我按验收不是跟原来一样?小李子说环保局说了就按这个验收报告来。小赵耐着性子把产能和排污又改回去,并且把原来的工艺设备删减了打磨及相应的粉尘。

不知过了多少天,小李子发了一段关于环保局对话的截图,说报告改的差,捋不清报告,说你们要跟建设单位核对,到底是多少产能有多少排气筒。小赵也急了,说你这样发过来我也不知道环保局是什么意思,你要问清楚他的意思并且去现场核实一下情况再来跟我说改报告。小李子说过几天环保局会来公司调研,到时候问问吧。

过了几天,小赵问情况怎样了,小李子说,环保局的意思是要先让建设方改验收报告。

这都快过年了只能年后他们改好再改环评报告了。

三月草长莺飞的季节,小赵正利用周末的时光与家人踏春。小李子又发来一条消息,说环保局那边意思3月10号前报告受理不了就要按新格式改了。小赵也想尽快把这个项目结束,以他们这个办事速度,按新报告来审不知道又要整出什么幺蛾子。

于是要小李子咨询环保局到底要按哪个来改,小李子说问了环保局,按排污许可改,总之不能不按证排污。小赵说那证上只写了两种设备和部分原材料怎么办,小赵把环保局的话截过来,说是排污证上可能只是写了主要的设备,你们要按实际的情况写。

小赵又要小李子找技术人员去现场再核一遍。虽然之前留了一版,但是为了捋清楚,小赵又把排污证副本一一对了一遍,改起来也费了点时间。

发过去没过多久小李子又截图过来,那边说话很不客气,说你们这样改一年都批不了,说要把原环评、验收、排污许可三个部分的原材料啊设备啊排污总量啊哪里变了为什么变了列个表对照一下,还说怎么只有固废的验收,水气声的验收怎么没看到,小赵看的懵了,不知道这个领导在说啥,说要不发个模板过来呢,我不知道这个清单要怎么列呢。

第二天小李子发了个模板过来,小赵又差不多花了半天时间列了个情况表加在报告里,因为排污许可没有列明总量,小赵只好把总量也重新核算了一遍。提交前还特地嘱咐小李子先给工程师把下关再给环保局看。

过了两天,小李子发了好几个报告过来,小赵一看,就是原来的环评、验收报告、排污许可副本,以及审批人在自己最后提交的报告上标注的报告,还是说你再对一下这几个报告看看。小赵满心以为自己之前改好这一版可以交卷了,没想到里面又是好多条,第一条就看懵了,领导在扩建的项目设备清单那里标注说要把原排污许可证的设备放进去,后面就还是说没捋清楚之类的,再后面还有规划已经过期,要分析最新的三线一单符合性。

小赵感觉自己陷入了死循环,严重怀疑是自己的智商出了问题还是审批人的智商有问题。自己工作经验也有五六年了,从没遇到过这么难批的报告表,也一直在耐心的改报告,为了两千块钱气吐血。于是跟小李子说我不改了,你们那儿的业务太难做了!

小赵仔细回想,难怪之前小李子找自己改一个刚开过会的报告书,小赵说你们技术员写的挺好的,项目也过会了,怎么不改了呢?小李子说他要转行了,他们公司也转做设备了。

现在看看这种情况,估计是环评工程师也不在了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