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择善而读
读书,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精神追求,是古今中外常说常新的人文话题。古语云:“人生得空读书易,世事莫若吃饭难。”其实,真正的读书境界不仅在于多多益善,而且在于择善而读。西汉文学家刘向对书籍的价值与作用做了高度概括:“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此语于微言大义中彰显人们对“善读”的拳拳期许。儒家经典《论语》中写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语更是以吉光片羽式的陈理设教启发人们:多读更要善读。阅读的收益绝非短时间内就能奏效,它需要一个缓慢而悠长的过程,换言之,读书究其本质是与急功近利毫不搭界的,志得意满时需要读书,彷徨徘徊时需要读书,失意落魄时也需要读书。而消遣解闷式的读书,寻求的是一种安抚与慰藉,探求的是一种解脱与超然,谋求的是一种不自觉地对良师益友的接近与靠拢。读书的乐趣又多在于悠闲与洒脱,兴味来时选取一册好书读之,乐趣自在其中。
奥地利著名作家卡夫卡说:“书必须是人们用来凿破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读书不是用权威来同化人类,而是用开阔的视界为人类提供一个思考的平台和载体。当然,阅读的前提首先是遴选和厘定好书。好书无论怎样读、何时读,都会产生“开茅塞、除陋见、获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性”等诸多益处,正所谓“书籍自古被视为权威的象征,不辨是非的运用不但不能启智,还会蒙上人们的眼睛。”至于为求自身上进而读书,为图个人自强而读书,更应当善于选择和取舍,因为拣选的书籍不一,其阅读的效果也将迥异。传统观点认为读书的最大弊端莫过于食古不化、蚀成腐儒、读成呆子,现在的情形则是一些书籍的劣性又让人担心食书而化、活学活用、滥学滥用,读书的效能走向读书动机的反面。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这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谈论读书的效果,事实上开卷未必都有益,关键要看开什么卷、读什么书!
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认为阅读好书如同“与高尚的先哲对话”,英国杰出小说家兼戏剧家菲尔丁则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欺骗和坑害你”。俄罗斯著名思想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则直截了当地指出:“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如此看来,这些哲言慧语,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悉心借鉴。尤其是在文化浅表化、阅读碎片化的当下,不读书不行,那么读什么书可行就成了需要经常自省的话题。在井喷式增长的茫茫书海中,怎样提纯摄萃、如何剔莠存良,的确需要人们做些分辨之功和甄别之劳。英国思想家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舟,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如今书籍这思想之舟和小心翼翼的运货法早已被赋予新的含义,取而代之的方式方法无疑是多元多样的。
书籍是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历史一同演化而来的,就主体而言,书籍既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记载,也是人类对自然感知对社会认知的刻录,还是对古今中外人类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摹写,更是对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波澜壮阔的社会风貌的描绘。上述是笔者衡量良善书籍的原则性标准。依照这一原则性标准,再去检验书籍是否具有增长知识、扩展眼界、陶冶情操、纯化境界的功效,而一旦具有了这种功效,读书就会遇到困惑时受启发、孤寂时获慰藉、得意时助清醒、消沉时得力量等多种益处。如今书籍越来越多,人们应学会沙里淘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善于阅读那些利于消化吸收、利于心灵智慧的好书。唯此,才能使书籍成为人们自我生长的养料,我们也才能真正从书中收获到属于自己的丰硕果实。
文/刘金祥
刊发于《青海日报》
责编/韩旭婷
监制/钟自珍 总监制/薛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