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一辈盆景大师大全
周瘦鹃 (周老外甥:李为民/苏州吴中区/紫兰小筑)
1895年—1968年,苏州人,著名作家,园艺家。早年在上海《新闻报》、《申报》馆任编辑。20世纪20年代末,在写作之余喜爱玩弄盆景,并收集古盆。1939—1940年间,他曾以古朴玲珑的盆景,4次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西莳花会”,竟三次获得总锦标赛冠军,为我国盆景史上留下了一段引以自豪的爱国主义佳话。1935年后,在苏州购田筑屋,40年代初移居苏州,潜心研究盆景艺术,并发起住址苏州盆景爱好者的团体——含英社。
全国解放后,他以细腻、活泼的文笔,歌颂党的路线方针,社会主义制度,并创作了一批具有文人气息的盆景作品。他的作品一部分以历史名画为蓝本,取其诗情画意,如沈石田的《鹤听琴图》、唐伯虎的《蕉石图》,以及《饮马图》等,别出心裁;另有一些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作品,如《田家小景》、《放牧图》等,独具一格。著有《盆栽趣味》及散文集《花木丛中》、《拈花集》等。为继承、弘扬中国盆景艺术,形成苏州盆景地方特色和风格作出了重大贡献。
生前为全国政协委员。十年动乱初期,遭受迫害,于1968年8月含冤离世。1989年9月,国家建设部授予其“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孔泰初
1903—1985年。曾担任广东园林学会理事、广州盆景协会副会长,广州市园林局园艺师。
从十多岁起,就从事园林工作。一生孜孜不倦地研究盆景栽培艺术,60年如一日,将精力投入盆景事业中去,是一名德高望重的近代著名盆景艺人。
早在20世纪30年代起,孔泰初先生的盆景就享有盛名,起成功之处,是受古代的山水名画及岭南画派的技法影响,创造了以“蓄枝截干”为主的独特折枝法构图,选用南方常有的九里香、榆树、福建茶等树种,使岭南盆景在制作构图和艺术造型上形成自己的风格。他从山水名画和大自然的多姿树木中,对照自己栽种的树桩,进行反复修剪造型,“缩龙成寸”,强烈地感受大自然苍劲雄浑的英姿。
1964年,在广州市流花湖公园西偶兴建了广州流花西苑,又称“盆景之家”作为研究、发展岭南盆景的专用场地,担任盆景技术指导,悉心在西苑培植佳作。60年代,周恩来总理把其栽培的盆景作品雀梅《春复春》,作为珍贵的礼物赠送当时的埃塞俄比亚皇帝。
经当时一大批盆景高手、艺人的努力,使岭南派盆景成为我国盆景几大艺术流派之一,孔泰初先生被誉为岭南盆景的代表人物之一。
70年代退休后,仍不忘为发展岭南盆景出力,到西苑作技术指导,将自己几十年的栽培经验和修剪技法传授后人,得到大家的尊敬,出版盆景专著和参与研讨会,使岭南盆景艺术发扬光大,影响中外。现在广州市流花西苑仍栽植保养孔泰初先生亲手种植的盆景作品。
1985年逝世,享年82岁,鉴于先生一生发展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盆景,为岭南盆景作出贡献,国家建设部在1989年9月,追认其为“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的光荣称号。
万觐堂
1904~1986年,江苏省泰州市人,为万氏盆景世家第五代传人。
万觐棠先生在盆景世家熏陶下,12岁随父万阳春学习扬派盆景剪扎技艺。青年时期云游大江南北,以艺会友,交流技艺,吸取苏(州)常(熟)派盆景、通(南)如(皋)派盆景之长,融化在祖传剪扎技艺之中。他应用人工造型与自然形态相结合手法,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并创立万家花园,从事扬派盆景剪扎和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曾在泰州泰山公园、南京玄武湖公园从事盆景剪扎工作。1 963年受聘扬州瘦西湖公园,主持盆景工作,精心培育珍存古老盆景,并带徒传艺,为1984年筹建扬州盆景园奠定基础。优越的工作环境,使他的技艺得到充分发挥,也使扬派盆景有了飞跃发展。
万觐棠先生的70年艺术实践,在科技人员帮助下,总结出创(制)作扬派盆景“层次分明,严整平稳”,具有工笔细描装饰美地方风格的剪扎技艺11种棕法,为继承扬派盆景作出重要贡献。他创作的作品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他创作的黄杨盆景《巧云》,荣获第一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一等奖。万觐棠是我国著名盆景老艺人。
1989年9月,被建设部城建司、中国园林学会、中国花卉盆景协会联合追授予“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李宗玉
四川成都市人,自195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园林绿化工作。他从花工到班长,到公园副主任,始终坚持为绿化事业的进步和盆景艺术的发展进行不懈的追求。1 983年病逝后,当我国首次评审盆景大师时,追评李宗玉为盆景大师(当时全国仅评出十位大师)。
李宗玉为人忠诚、正直、勤奋,自幼上学不多,坚持自学,向书本学,向周围的同志学,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勇于实践,勤于探索。几十年来,还善于团结帮助他人,他培养的十多名徒弟,在园林绿化、盆景艺术中均成为骨干,有相当的造诣。他对园林绿化事业非常热爱,而且敢于直言。20世纪60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有人提出在公园种蔬菜,他讲:“如果公园都种上菜,人们不如去逛农田”,抵制了这种错误倾向。
李宗玉对成都盆景的复兴、创作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公园工作时,对散落在民间的盆景作了收集、清理,在园内建立了生产基地、盆景展出园,并潜心研创盆景技艺,经常与当时成都著名画家冯灌父交流心得,冯从画理上审视李的盆艺,李以盆艺结合画理使川派盆景从实践到盆艺理念得到升华,从而为川派盆景形成独特风格奠定了坚实基础。1959年组织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绿化布置工作,使成都盆景深受首都人民喜爱。李忠玉在继承传统盆景技艺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和致力于自然式山水盆景、树桩盆景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创作了一批自然山水盆景,在各公园建造大型假山。树桩自然式盆景倡导蟠扎与修剪相结合,造型不拘一格,追求艺术的自然美,成为成都乃至四川自然式盆景发展的杰出代表。
王寿山
1909~1988年,江苏省泰兴市人,曾任泰州市盆景园负责人,工程师。江苏省花卉盆景协会理事、扬州市花卉盆景协会常务理事、泰州市花卉盆景协会副理事长。
王寿山先生出生于盆景世家,曾祖父王祥源在清嘉庆年间就从事花卉盆景业。民国初年,其父王景苏在泰兴租地开设森茂花园。王寿山14岁正式随父学艺,为王氏盆景世家第五代传人,到20岁时,其剪扎技艺已相当娴熟。1932年春,由泰兴迁至泰州,并在泰州八字桥南公有林地创建“景园”。新中国成立后,王寿山全身心投入到泰州“海陵盆景园”建设,带徒传艺,潜心钻研盆景艺术,与书画界交往甚密,如饥似渴地从书法、绘画中吸取艺术营养,融汇到盆景艺术之中,多次到深山老林挖掘古老树桩,并利用自然树桩,结合“云片”剪扎技艺,创作《晴空浮云》、《岭上轻云》、《高山云层》、《静云》等云片式盆景佳作。剪扎的“云片”,片薄如纸,潇洒飘逸,富有诗情画意。并多次采用“提根式”、“过桥式”布局,突出桩景主题。60余年盆景艺术实践经验,总结出创(制)作扬派盆景“层次分明,严整平稳”,具有“铁笔细描”装饰美地方风格的剪扎技艺九种棕法。为继承扬派盆景,在继承传统上进行创新,作出重要贡献。其创作的作品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
1979年,其创作的作品首次参加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的全国盆景艺术展览,得到盆景界及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桧柏盆景《云中绘石》,1 985年荣获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一等奖;桧柏盆景《鹤立衔芝》,1 987年荣获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最佳创作奖。遗作《云恋奇峰》,1989年荣获在武汉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一等奖;《鹿苑》、《无心出岫》获优秀作品奖;《重峦叠翠》荣获继承传统奖;遗作《鹤立衔芝》,1990年荣获在日本大习阪举办的第六届世界花卉博览会铜奖。遗作《龙马精神》,1997年荣获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亚太地区盆景赏石会议暨展览会铜奖。遗作《鹤立衔芝》,1999年荣获在昆明举办’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铜奖。
王寿山是我国著名的盆景老艺人,其一生辛勤,为后人留下众多传世的盆景作品。
1989年9月,被建设部城建司、中国园林学会、中国花卉盆景协会联合追授予“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朱子安
1902—1996.12,常熟人。自幼随父亲来到苏州,在虎丘一花农家打工;1916—1924年,在无锡耀明电气公司做花工;十年回苏后,与父亲一起开荒,以栽培花木,制作盆景为业。
朱子安的盆景不受传统“六台三托一顶”等造型的束缚,根据树桩形态确定其造
型,自然新颖,20实际30年代初在沪宁线同行中初露锋芒;40年代初,与周瘦鹃结识,并常去帮助整理盆景,研讨技艺,成为挚友,他从中增长了文化艺术修养。1956年,经周瘦鹃介绍参加园林工作,专事盆景。他采用从山野挖取经人工多年砍伐而成的树桩为素材,改变过去用小树培养盆景的方法,走出了一条发展盆景的捷径。他继承传统,用棕丝攀扎,采取粗扎细剪技法;在造型上,枝片设置的多少、大小依桩形而变异,作到结顶自然,减少了人工痕迹,使其千姿百态,形成了苏州桩景古朴典雅,苍劲自然的特色,成为苏州盆景流派风格的主要创始人。他的作品在历届江苏省、全国盆景评比展览中获得最高奖,如圆柏《秦汉遗韵》、锦松《苍干嶙峋》、榔榆《龙楸》等,享誉国内外。
1989年9月,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朱宝祥
1914~1994年,江苏省南通市人。其父朱汇泉,为通派盆景著名艺人。朱宝祥12岁随父学艺,同时亦拜通派盆景名家金保生、杨甫之为师,潜心邀游于通派盆景艺术园地。26岁时,受聘于上海荣毅仁公馆等处,管理花卉盆景。1952年开始,一直在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专事盆景创作工作。曾任南通市园林学会常务理事。
朱宝祥一生致力于通派盆景艺术发展,创作甚丰。在传统“两弯半”造型上,总结出“满、残、清、奇、古、怪”的选材六字诀,推出独树一帜的“贴骨棕”棕法。通派盆景瑰宝《巍然屹立》、《盘膝罗汉》、《蛟龙观海》等都曾经大师之手得以保存于世,供人欣赏。在继承通派盆景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师广摄诸流派盆景之长,融会贯通,师法自然,推陈出新,创作了《源远流长》(悬崖式)、《听涛》(悬崖式)和《金蛇狂舞》、《五本同源》等自然式盆景精品。还融树桩盆景与山水盆景技法于一炉,创作了造型新颖的《峰峦叠翠》等“岭盆”精品。综观诸多作品,无不具有造型奇特、结构严谨、古朴苍劲、盘根错节、意境深远等特点,将通派盆景艺术推上巅峰。
其创作的罗汉松盆景《巍然屹立》参加全国盆景艺术展览会,被选作《盆景艺术展览》画册封面,1987年荣获第一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佳作奖;1990年荣获日本大阪“花与绿”国际园艺博览会银质奖。罗汉松盆景《源远流长》荣获首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二等奖。罗汉松盆景《盘膝罗汉》荣获第二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二等奖。罗汉松盆景《蛟龙观海》荣获第二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继承传统奖;罗汉松盆景《金蛇狂舞》荣获艺术大师奖。朱宝祥家学渊源,并注意总结通派盆景艺术理论,通过条分缕析,著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文章多篇,主要有《初谈南通盆景艺术》和《通派“两弯半”盆景》,对通派盆景艺术特色与剪扎技艺,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
1989年9月,被建设部城建司、中国园林学会、中国花卉盆景协会联合授予“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徐晓白
迎来山花烂漫,留得松柏长青
——赵庆泉记恩师徐晓白先生
中国盆景曾经有过古代的辉煌,也有过近代的低落。而在现代从低落又走向复兴的过程中,有一位不遗余力地倡导盆景艺术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他就是徐晓白先生。
徐晓白,汉族,1909年3月—2006年5月,江苏省南通市人,中国盆景艺术大师、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名誉会长。1937年毕业于南通学院农科农艺系。历任南通学院、苏北农学院、江苏农学院及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
早在抗战时期,徐晓白先生随南通学院迁往上海租界复课,出于对自然和艺术的酷爱,在授课之余,常搞盆景制作并去展览场所参观,颇有心得。50年代初期,国内尚甚少有人接触盆景,徐晓白先生即开始提倡弘扬盆景艺术并致力于盆景的创作与研究,在江苏南通专区首届农展会上展出了他创作的瀑布水旱盆景。1952年,徐晓白先生因高校院系调整来到扬州。后来经常在扬州瘦西湖公园展出他的盆景。当时的作品题材以表现祖国的锦绣河山为主,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赏。
旧时代许多人都将作盆景看成是工匠的事。徐晓白先生则认为,盆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一定的园艺知识是很难创作出好作品的。早在五十年代全国第一次花卉会议在沈阳召开时,徐晓白先生就在会上提出“盆景艺术”一词,将盆景与艺术在概念上联在了一起。以后又在多种场合表述他的这种观点,还写了专著《盆景艺术》,并作有《盆景艺术》五绝一首:“要知盆景妙,画意与诗情。神似超形似,无声胜有声”。这种观点为大众所认可,对中国盆景的发展方向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徐晓白先生也是身体力行,其创作的《春江水暖》、《两岸猿声》、《疏林晨曦》等作品,无不充满了书卷气息。
1961年,徐晓白先生担任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盆景香花工作组的技术指导,由他建议在苏州举办了盆景艺术展览,并得到当地文化名人、盆景艺术家周瘦鹃先生鼎力相助。徐、周二人作品共辟一室,又邀请上海知名盆景艺术家参加。展览颇获成功,对当时江、浙、沪一带的盆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十年动乱期间,盆景艺术被打成了“封、资、修”,但徐晓白先生并没有停止其追求,他不但创作了许多好作品,还撰写了一些有关盆景的书稿。他将自己的作品在家中举办小型展览,邀请爱好者参观交流。其中根据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所作的盆景于1979年在全国首次盆景艺术展览会序馆展出。直至80高龄以后,他还创作了《枫桥夜泊》、《北国春回》等一批盆景作品。
徐晓白先生是我国盆景理论的带头人。经过大量史料的考证研究,提出了我国盆景“滥觞于汉晋,形成于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近代一度衰落,今又复兴”,以及“古代由中国传至日本,近代由日本传至欧美”的观点1981年,他担任了国家城建总局主持的“中国盆景艺术的研究”科研项目评议组组长,对广州、上海、成都、苏州、扬州五个园林局合编的《中国盆景艺术》一书作了审议。1982年又为在扬州举行的全国盆景老艺人座谈会作了有关盆景艺术创作的发言。他还先后主编了《盆景》、《中国盆景》、《中国盆景制作技艺》等书,并在国内外发表有关盆景的论文数十篇。
徐晓白先生非常重视盆景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多次强调盆景作品应该体现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民族风格。他根据创作实践,曾提出树木盆景“三结合和三为主”的方针,即“人工与自然结合,以自然为主;扎与剪结合,以剪为主;棕丝与金属丝结合,以金属丝为主”。对山水盆景提出“四个适当”,即“布局适当、配置适当、组合适当和选石适当”。总的说来,他主张盆景的创作,应达到“线条流畅,配合默契,造型完善,意境深远”,以诗情画意为最高标准。
徐晓白先生也是我国盆景艺术教育的先行者,一贯注重对新生力量的培养。他最早在高校开设盆景课,培养了许多青年学生,还收了一些校外学生。笔者即其中之一,师从徐老30余年,在盆景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上都得到了徐老的直接的指导,受益匪浅。
由于对我国盆景事业的突出贡献,徐晓白先生受到全国盆景界的爱戴和敬仰。1988年春,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在北京成立,他被推选为首任会长,曾作有“欣逢盛会集京华,盆艺应推一枝花。祖国流传千载后,何期此日自成家”七绝一首,用以志盛。多年来,他热心参加各种盆景活动。1991春年担任了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盆景会议主席,并提出以“和平、友好、交流、提高”八字为大会宗旨。1992年秋,首届中国海峡两岸盆景名花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他再次担任大会主席,还作七绝一首:“一堂研讨喜吾曹,祖国人民足自豪。两岸同胞携手进,定将盆艺共提高”。
1994年徐晓白先生被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评为中国盆景艺术大师。 2001年徐晓白先生又荣获建设部城建司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授予的盆景专家称号。
“迎来山花烂漫,留得松柏长青”。这是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贺凎荪先生赠给徐老的题字,这也正是徐老的事业和精神的写照。
赵庆泉和老师徐晓白
1988年邀请赵庆泉老师在巴黎中国盆景讲座
1989年第一届世界盆景大会.赵庆泉(右一)
汪菊渊
汪菊渊(1913~1996年),男,上海市人,193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园艺系。
1934~1949年先后担任庐山森林植物园技术员、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教授、成都金陵大学园艺系副教授、校园艺实验场主任、北京大学园艺系副教授兼院农场主任等职位。1949~1951年任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副教授。1951~1953年高教部同意试办全国唯一的造园专业,带领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部分师生与清华大学营建系(今之建筑系)联合成立造园组,任专业负责人。1953~1956年任北京农业大学造园专业负责人。1956年任北京林学院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副主任、教授。1955~1990年先后担任北京市农林水利局局长、农林局局长、北京市园林局局长、花卉处顾问、北京市园林局总工程师、北京市园林局技术顾问等。
汪菊渊先生是我国著名花卉园艺学家、园林学家、中国园林(造园)专业的创始人,第一位园林专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发表有关花卉、园林方面的论文数十篇,在宏扬中国花卉园以及城市绿化、园林艺术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晚年勤奋笔耕,撰写了《中国古代园林史》文稿。
在汪菊渊先生发起及组织下先后成立了中国花卉盆景协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北京菊花协会等一系列全国或地方性专业学会、协会组织,并亲自担任重要职位。
陈俊愉
1917年9月生于天津,安徽安庆人。丹麦归侨,中国共产党党员及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40年1月毕业于金陵大学园艺系,获农学士学位及裴多菲金钥匙奖。1943年金陵大学园艺研究部毕业,获农硕士学位,1940~1943年任金陵大学园艺系助教。1943~1953年兼任自力园场公司董事长。1944~1945年,任前农业部农业推广委员会督导专员,负责蔬菜良种推广任务。1946年,任复旦大学农学院副教授,直至1947年7月。1947年前教育部公费留学录取,1947~1950年在丹麦哥本哈根皇家鲁医及农业大学攻读花卉栽培研究生,1950年夏获荣誉级科学硕士学位。1950~1952年,任武汉大学教授。1952年起,任华中农学院园艺系教授兼系副主任。1957年调京,曾任北京林学院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教授兼副、正系主任,院科研生产处处长及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2届林科评议组成员,林业部种子技术委员会委员及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名花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腊梅分会会长及梅品种国际登陆权威以及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级10项,国家级(1~3级)4项,出版专著15部。发表论文200篇以上。已培养研究生(含硕士、博士、博士后)40人次。
韦金笙
1936年9月生,上海市人。原任扬州市园林管理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和扬州市花卉盆景协会副理事长。
从事风景园林、花卉盆景研究和建设四十余春秋。曾系统探讨扬派盆景个性,发扬“云片”特色,打破“师传口授”的习俗,总结剪扎技艺的11种棕法,倡导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1979年10月支持全国盆景艺术展览苏北馆展出,重点展览扬派盆景并获好评。翌年参加国家下达中国盆景艺术研究科研项目,1981年9月科研成果确立扬派盆景为中古盆景重要流派。1984年10月主持筹建扬州盆景园。1986年5月主持规划、设计并施工在意大利举办的第五届国际花卉博览会的中国馆,荣获最佳布置荣誉银质奖。为正本清源,深入研究中国盆景史,1991年5月在《中国园林》发表《中国盆景史略》。1991年12月受协会委托,率江苏省花卉盆景协会参展团,参加在香港举办的香港北区第五届(1991年)花鸟虫鱼展览,荣获了盆景类冠军。1995年5月应邀并任中国代表团秘书长,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第三届亚太地区盆景雅石会议暨展览,首场讲演《中国盆景的历史、流派及其艺术欣赏意境》。1997年10月担任第四届亚太地区盆景赏石会议暨展览组委会执行副主席,主持盆景展览,盆景研讨会,并担任评委。1999年5月应聘担任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专业评审组专家,主持盆景评比,还先后应聘担任第二、第三、第四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盆景评比组组长,主持盆景评比。曾代表分会主持第三、第四、第五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并任主评委。2001年5月建设部城建司、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颁发突出贡献奖,表彰其为发展中国盆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主编《中国盆景艺术大师》(1998年)。发表《试论中国盆景分类》、《试论盆景艺术展览的布展艺术》、《论盆景经营与商品化生产》等多篇学术论文。
傅珊仪
江苏太仓人,1950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园林工作。
1979年国家建委城市建设总局,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中国盆景史上首次全国性盆景艺术展览,出任展览办公室主任,在展览结束后,将展览会上54个城市送展的1100多盆盆景进行分析研究,并编成《中国盆景艺术展览》画册,这是我国首本全国性的盆景画册,它记录了“文革”以后我国各省、市盆景在复苏振兴时的盆景实况,该书获北京学术成果奖。翌年(1980年)在全国盆展的鼓舞下,筹组了北京盆景协会,任协会秘书长;1989年改组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分会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83年组团到香港主办中国盆景展览,宣传中国盆景悠久历史和造型特色,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1985年在全国盆展的基础上,创导在上海举办中国盆景评比展览;又于1989年在武汉举办第二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深受盆景界的重视和欢迎,并通过理事会决定每四年举办一次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使盆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交流和观摩,推陈出新,对促进盆景事业的发展,培养人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并担任第一、第二届评委。1995年率30多人的大型代表团到新加坡参加亚太地区第三节盆景赏石展览,全部展品销售一空,获得好评。
经过20多年对盆景的不断探索,收集资料,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10多篇文章,在《中国园林》上发表了中国盆景的分类;主编了《北京盆景》、《中国盆景论文集》。1985年与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合作摄制《中国盆景艺术》的科教片,任技术指导。该片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且对国外宣传中国盆景的制作历史和技法。除盆景事业外,还主编了《北京花卉》、《北京牡丹》、《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手册》等书,同时出任插花协会首届理事长,北京盆景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顾问等职,为花卉盆景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胡运骅
1943年1月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先后从事园林设计、施工、园林植物栽培、园林管理和园林教育工作,曾任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局长,现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副理事长。因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曾获国家绿化委员会颁发的“绿化奖章”和国家建设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在担任上海植物园盆景花卉研究室主任期间,曾于殷子敏先生等共同进行海派盆景风格的研究探讨,撰写了《海派盆景风格》研究论文。共编写出版了《龙华盆景》、《上海盆景》、《中国盆景》、《中国盆景名作选》等盆景专著五种,其中二种议成英文在国外出版。并在20世纪70年代末于《龙华盆景》中首次发表盆景起源于中国的史实,为世人所关注。
从1987年开始,先后十余次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出席世界盆景大会,作中国盆景的演讲和示范,并在美国国家树木园、哈佛大学等传授盆景技艺。多次组织盆景到美国、丹麦、荷兰、日本的国际园艺博览会展览和展销,使中国盆景在国际园艺舞台上获得大金奖、金奖等荣誉。
主持过第四届亚太盆景大会和全国盆景展览,多次负责国际和国内盆景展览的评比工作,为中国盆景事业的发展和使中国盆景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您知道这张图片中的盆景是哪个国家的吗?作者是谁?这件盆景作品的名字叫什么?它最初的样子是什么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