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名将李广,为何终其一生都未能封侯?其实他非大将之材!

汉代名将李广,终其一生未能封侯,也没有被大用,历代无数文人为之长叹不已。但那大多是骚人墨客的牢骚话,算不得认真的历史评价。

据《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李广的确具有许多优秀的军人品格。他作战勇猛,意气豪迈,临危不惧;为人豪迈,终身不言家产事;能和士兵同甘共苦,部队供给困难时,士兵不吃饱他不吃饭,士兵不饮足他不饮水……。他还有些传奇色彩很浓的故事,如负伤被俘后,竟然夺得弓马,单骑逃归,他是神弓手,百发百中,甚至“射石没羽”,把箭射进石头里去了。正是这些,使他千古闻名。但是他作为降军,李广也确有不少严重的毛病。

李广随周亚夫平定吴楚之乱,立有战功,却接受了梁孝王私封的将军印。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弟弟,皇太后的爱子,他“用天子旌旗,从千骑万乘,出跸入警”(皇帝使用的仪仗、警卫制度),几乎就是一位“二皇帝”。他还私人后多次谋划,迫使汉景帝明确宣布他是帝位继承者,甚至派刺客暗杀了反对他这么做的朝臣十余人。这虽是汉刘皇室内部的矛盾,但也是汉初巩固国家统一的严重危害。李广私自接受梁孝王封印,因此而“立功不赏”,实在不值得同情。

雁门之役,李广全军覆没被免职闲居。他打猎夜回来路过霸陵(汉文帝的陵墓),霸陵尉执行宵禁制度,呵喝他在霸陵亭过宿。后来,李广被启用为右北平太守,他请求调霸陵尉为其部将,  “至车而斩之。”他发泄私愤,擅权杀将,又假惺惺地“上门自陈谢罪”。汉武帝居然下诏慰勉,说什么作为将军,理应“怒形则千里竦(惧怕),成振则万物伏”,杀了部属便叩首请罪,那不是皇帝屈i希望的。当时战争形势严重,李广又统军于千里之外,汉武帝这些话不过是处置问题的一种权谋,决不是出于对李广的信用。

李广任陇西太守时,与羌人作战,还诱杀了“降者八百余人”。古代社会里的将军,常有杀降之事,但在道义上和军事法规中,古代人也认为诱杀降卒,是为将的禁忌之一。

李广很注重训练士兵的勇猛果断,这当然是必要的,但他不设各负其责的部曲,组织松弛,队形散漫,行军宿营时没有严格的警戒措施。当时就有人指出,他的部队如果遭到敌人袭击,虽然士兵各自为战很勇敢,但无坚固的阵势,也难以实施统一的指挥。司马光则认为后人如仿效李广统军的方法,没有不葬送部队的。

士兵作为单个人的战斗力,与部队作为一个整体的战斗力,两者有联系,但绝非完全相等的一回事,古今军事家都懂得这个道理。现有史料,无一可以证明李广具有周密部署战役的才智,更谈不上在战略上的运筹帷幄了。

李广只是在周亚夫、卫青指挥下立过很少几次战功,他独立地指挥方面时,则屡遭惨败,甚至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说作战“不为人后”,却常“无尺寸之功”。最后—次指挥一路军马进入漠北,竟然因为没有准备好向导而迷路误期,未能进入战场。他不愿受军事法庭的审判,便愤而自己杀。

《孙子兵法》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古人认为这是为将者的“五德”。而且古人认为将的“勇”德,主要是说具有敢于作出正确决断的胆略,并非指个人厮杀而已(古代有些名将个人并不能厮杀,而是以善于指挥闻名)。因此,李广是能够得到士兵的拥戴,而又敢于率部冲杀的骁将,但不是智勇兼备、严于法度的良将,更不是什么精通韬略的大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