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尚存的一种文人精神

▲ 立夏 \ 荷花盆 图片来源:郭子鹰《平淡如泥,静默如谜》
今天是立夏,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也代表着气温骤升,草木繁茂,万物至此皆长大。
郭子鹰的“钵莲”也快开了。2019年初,他用自制了一只陶艺花盆。后来觉得单调,便又种上一株小小的“钵莲”,为家中营造出一个充满季节感、令人心安的一角——谁说身处斗室,就不能辗转腾挪,兴致勃勃地活出点儿名堂?
在立夏这天,读到郭子鹰的新书《平淡如泥,静默如谜》,也不禁想起《浮生六记》中,陈芸用荷花来熏茶的情景。
“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沈复,《浮生六记》
当我们的效率越来越高,却越来越不容易感到快乐,总是抱怨“没有自己的时间”;
当新冠疫情打乱了我们工作生活的节奏,加剧了整个世界的不确定性......
这本书就像一份及时到来的礼物,对现代社会的精神世界进行冷静反思。
▲ 仿古人乐享慢活,在忙碌生活中保持文人的生活意趣
书中记录了郭子鹰亲身实践的一场“反信息化”生活实验:一年时间,坚持每周抽出一天做陶,不玩手机,不发朋友圈,不离开都市,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
面对泥土,曾作为畅销书作者、旅行主编的郭子鹰,变成了一个零基础的学徒。日复一日与泥土为伴,谦卑、踏实地劳作,让生活的光彩,如陶瓷般窑变,慢慢浮现。
寡言、勤体、静心——从他的笔下,中国古人倡导的、但逐渐被淡忘的幸福智慧又重新出现在我们眼前。
越是在信息过载的年代 
越要固守自己的精神领地
日剧《anone》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天看3小时手机的人,一生之中有10年都在看手机。
▲ 日剧《anone》截图
70年代生的郭子鹰,怀念曾经慢节奏的时代,也表达过对于当今信息过载的担忧。
“我们小时候,两天等一集《花仙子》动画片;但是现在的孩子,在手机上10分钟就能看完一集剧。我不知道未来还有多少人,还愿意保持耐心去生活。”
手机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高效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与压力——我们不再有机会把个人状态设置为“离线”。心智、头脑、私人时间,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入侵”。
想放下手机——这是郭子鹰做陶的初衷。他希望,一年内至少能有一周,一周内至少能有一天,一天内至少能有一个小时,是属于自己的(也是很多人的愿景)。
▲ 做陶的郭子鹰
沾满泥巴的双手,拿不起手机。就是他对抗“信息过载”的“笨办法”。
亲手设计制作24件时令器皿,练的也不光是“手艺”,本质上是“修心”。
二十四节气 成就“二十四节器”
做陶和种田有相似之处,都是关于泥土的创造,根植在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农耕文明的核心之中。
在农人祖先的背影里,很容易看到两个字:“务实”。把嘴巴闭上、把手插进泥土,各自干好分内事,闷声不响干大事,坚定隐忍扛大事,没有什么能战胜我们。只有务实的人,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
古人从最谦卑的无言泥土中,归纳出“天时”、“节气”的奥秘,形成了华夏民族的农耕文明;而郭子鹰,也在沉默而枯燥的劳作中,创造出了那个属于他的、半点都不酷的奇迹。
他以二十四节气指导陶修,又以24节器馈赠时间。
大家不妨来猜猜,下面这些“节器”,都有什么用?(点击图片查看答案)
▲ 大雪 \ 双耳盆 【传家煲】
▲ 小满 \ 沙拉钵 【一垄田】
▲ 立秋 \ 大盖碗 【秋风起】
回想起那一年的经历,郭子鹰认为最有趣的一点是:“写旅行书的时候我绕世界飞行,写陶修书时我几乎只在家和工舍两点往返,却觉得同样有趣。是不是很值得玩味?”
这种反差极大的双重身份有力证明了幸福不必诉诸外物,而是源自内心。
像古人般四平八稳地修习一件事,相比全然放纵的享乐,是一种更为真实而深刻的幸福之源——我们由此得以与繁重的现实拉开距离。沉浸其中,心平气和,怡然自得。
当坚持,成为不需要坚持的坚持
自2014年起初学陶艺,2019年《平淡如泥,静默如谜》完稿,直到今天,郭子鹰依然坚持做陶,总共已走过近7年的时间。
对现在的他来说,做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对抗“手机依赖症”的手段,而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工作室的寒来暑往和光影移动中,已经不会再为了弄碎一直素坯感到内疚,也不再对出窑的日期过分期待;不再对光洁如玉和薄如蝉翼推崇备至,不再对瑕疵和意外出现在成品上的铁点感到挫败。
坚持,成了唯一的坚持,也渐渐成了不需要坚持的坚持。
在参观拙朴工舍的时候,郭子鹰还为我们展示了他最新的“得意之作”。
▲ 浅口餐盘下端专门留出一个平整缺口 为了放筷子用
虽不像流水线工业品那么标准精致,却足以让人感受到温度。
真希望我们,都能像郭子鹰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本命修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