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前后总流鼻血是怎么回事?该怎么治?
导读:一起来学习裘笑梅老先生运用验方“归经汤”治疗倒经的经验。
倒经指在经行期间或经行前后,出现吐血、鼻衄,甚或眼目出血者。
一般血量多少不一,持续几天便能自止,往往伴有经量减少,甚至月经不行,又称“经行吐衄”。本病类似于现代医学所称的“代偿性月经”。
治病求因
倒经是一种病势向上的病变,正如《万病回春·调经》中所云“错经妄行于口鼻者,是火载血上,气之乱也”。
该病的发生多为血热气逆所致,且与经前、经期冲气偏盛有关,究其气乱血逆之原因不外乎虚实两端。
虚者乃因素体阴虚,经行时精血下泄,阴血更虚,虚火上炎,灼肺伤络,血随火逆,而致吐血、衄血;
实者则因素性抑郁,或恚怒伤肝,肝郁化火,火性炎上,致经血不能顺注冲任,且经行时冲气旺盛,冲气夹肝火上逆,灼伤血络,而为吐衄。
临证中当依症而辨,分清虚实。
虚者经行吐血、衄血,量少色暗红,其症状多出现于行经期的后几天或经行之后,可伴有月经先期而行、经量偏少,时感头晕耳鸣、口渴咽干、两颧潮红、潮热汗出、手足心热,舌红绛,苔少,脉细数;
实证者经行吐血、衄血,量较多,色鲜红,其症状多发生于经前或行经期的第一、二天,经行先期、量少其或不行,伴心烦易怒、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审因论治
对于本病的治疗应本着“热者清之”、“逆者平之”的原则,主要掌握“一清二降三止”之原则。
“一清”即清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本病为血热火逆所致,则当清热降火为先,实热者治以清热凉血,甚或佐以泻火,药用丹皮、山栀、黄芩之类;
虚热者当滋阴清热,壮水制火,药用生地、沙参、麦冬、知母、地骨皮等。
“二降”系指降气而引血下行。
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气降则血下。本病为气逆上行所致,治当顺气降逆,引血下行,临证之时可选用瓦楞子、川牛膝之品。
“三止”即凉血止血。
病起于经前或行经之初者当清热凉血、祛瘀止血,药用紫珠草、白茅根、茜草、藕节等;
病发于行经之末或经后者当益气养阴、清热止血,药用生地炭、女贞子、墨旱莲、侧柏叶等。
上述三者之中以“清”为关键,否则,里热不清,则血无宁日,焉能自止,此乃正本澄源之治疗方法。
验方“归经汤”
据上所述,依多年临床经验拟制验方“归经汤”用于治疗倒经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药用:益母草15g,瓦楞子30g,川牛膝15g,炙卷柏9g。
方中瓦楞子味咸质重,有平冲降逆之功,益母草祛瘀生新,配牛膝助瓦楞子引血下行,更加卷柏清热凉血。诸药合用则热清气降,经归常道,而无逆行之患。
若见经行不畅,小腹疼痛者加蒲黄、五灵脂、延胡索、川楝子以行气活血,通调月经;
若见心烦易怒、两胁胀痛、口苦咽干者加丹皮、山栀、黄芩、白茅根、川楝子、郁金以清肝泻火,理气止痛;
若见头晕耳鸣、手足心热、潮热汗出者加生地、沙参、麦冬、黄精、知母、黑荆芥以滋养阴精,壮水制火。
在本病的诊治中要强调详细检查鼻、咽部以及气管、支气管、肺、胃等黏膜有无病变,必要时行活检以辅助诊断,排除恶性肿瘤及炎症所致出血,以免延误病情。
此外,本病发生于经期或行经前后,治疗中虽以清热凉血为主,但用药不可过于苦寒,以免寒凝血滞而成留瘀之弊。
验案举例
例一
徐某,女性,44岁。
初诊1979年7月24日
3月前适值行经前与人争吵,此后每月经行第一天鼻流血,色鲜红,月经量少,第二天经量增多而鼻血亦多,伴胸闷、头晕、心烦易怒、寐劣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末次月经1979年7月4日。
证属肝郁化火、气火上逆,治宜清泄肝经实火、引血下行。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焦栀子9g,炒当归9g,牡丹皮9g,炒赤芍9g,炒川芎2.4g,柴胡4.5g,炙卷柏9g,茺蔚子12g,煅瓦楞子15g,川牛膝15g,白茅根15g。服药7剂。
二诊1979年7月31日
经汛将届,心烦易怒,夜难入眠,脉弦,舌质紫,苔薄黄。
治守前意:龙胆草10g,焦栀子9g,炒赤芍9g,炒当归9g,煅瓦楞子15g,藕节9g,茺蔚子12g,炙卷柏9g,川牛膝15g,白茅根15g,珍珠母30g。服药5剂。
三诊1979年8月4日
昨日经转量多,鼻血未现,脉舌如前,原方加减:龙胆草10g,焦栀子9g,川牛膝15g,炙卷柏9g,牡丹皮4.5g,大生地15g,茺蔚子9g,藕节9g,炒当归4.5g,炒白芍9g,白茅根30g。
服药3剂。药后经水量多,5天净,鼻血未现,自觉全身舒适,夜能入眠。
按:本例倒经得之大怒伤肝,气火上逆,迫血上溢而致病。
肝司血海,冲脉隶于阳明而附于肝,患者恚怒伤肝,肝郁化火,木火炽盛,又值经前,冲气偏盛,肝火夹冲气上逆,血随气升,而为吐血、衄血。
正如朱丹溪所云:血气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火盛则血量较多而色鲜红;郁火上扰则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肝火上扰清窍则头晕、失眠;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皆为肝热内盛之象。
故前后数诊,均以龙胆泻肝汤化裁以清泄肝经实火,合验方归经汤使经血下行而不致上逆,庶无倒经之累。方中入茺蔚子以养血行血,行中有补,使行血祛瘀而不伤血。
二诊已值经前,加用验方归经汤平冲降逆,引血下行,则获效显著。
例二
张某,女性,20岁。
初诊1980年4月25日
14岁月经初潮,周期尚准。1977年下乡后经汛不准,先期而至,每于行经前一天鼻衄,量中色暗,末次月经4月23日,现未净。脉弦细,舌绛。
证属阴虚火旺,经水不循常道,治以归经汤加减。
药用:炒当归9g,益母草9g,茜草15g,白茅根15g,川牛膝15g,牡丹皮9g,炒川芎3g,藕节炭9g,煅瓦楞子15g,炒赤芍9g,苏木9g。服药3剂。
二诊1980年5月6日
药后经行4天净,余无不适,脉弦细,舌绛。
治以养阴清热调经:大生地15g,玄参6g,煅牡蛎30g,炒山楂9g,神曲9g,生白芍9g,炙麦冬9g,冬桑叶15g,炙龟甲30g,煅龙骨15g,地骨皮12g。服药7剂。
三诊1980年6月19日
药后两个月来鼻衄未现,末次月经6月14日,量中等,5天净。舌质润,苔薄。
治守前法:生地15g,墨旱莲15g,龟甲30g,炒山楂9g,神曲9g,玄参6g,冬桑叶15g,制女贞12g,生白芍9g,炙麦冬9g,地骨皮12g。服药5剂而愈。
按:患者经汛先期,每于行经前一天鼻衄,量中色暗,脉弦细,舌绛,当属阴虚火旺之证。
初诊适值行经期,以归经汤加茜草、牡丹皮、藕节炭凉血祛瘀止血,益母草、苏木活血祛瘀,以防经血涩滞。
二诊乃月经已净,则重用养阴清热之品以治其根本,由于辨证无误,用药合辙,是以获效而愈。
注:本文选摘自《中医临床家裘笑梅》,吴燕平、张婷整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9年10月。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