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白额燕鸥(拼音:bái é yàn ōu);学名:Sternula albifrons (Pallas, 1764)。白额燕鸥,又名小燕鸥,为鸥科白额燕鸥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荷兰。是外观小巧纤细的燕鸥,在海滩、河岸及湖岸的沙质和岩质基质上建立繁殖巢区,有时与其他燕鸥一起。容易被忽视,除非在巢区发出吵闹声或出现围攻行为。飞行时拍翅快而深;射入水中捕捉小鱼。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2016)列为:无危(LC)
身体长约21-25厘米,翼展41-47厘米。白色额羽;头顶和枕部为黑色,在冬季微缀有白点,喙黑色,腿暗淡;上体瓦灰色,下体白中沾灰;白色尾部具有深叉;喙和足为黄色,喙尖黑色。虽然度冬成鸟与(普通)燕鸥外型近似容易混淆,但很容易从较小的体型来辨识。
▲一对较大的凤头燕鸥中的非繁殖羽白额燕鸥(大小差异),注意观察从肩部延伸到翼尖的黑色条纹
▲幼鸟
▲亚成
▲非繁殖羽
亚种与分类 Subspecies and Taxonomy白额燕鸥指名亚种(Sternula albifrons albifrons),在中国分布于新疆等地,分布欧洲到北非和西亚,模式产地在荷兰;
白额燕鸥普通亚种(Sternula albifrons sinensis),在中国分布于东部沿海、西至内蒙古、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分布到东亚(俄罗斯东南部到日本、东南亚、菲律宾)和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北部和东部海岸,模式产地在中国;
白额燕鸥非洲亚种(Sterna albifrons guineae),非洲西部和中部。
白额燕鸥喜栖息于海边、江河,常常呈小群飞翔,食小鱼、昆虫等。通过跳水捕鱼来觅食,求偶时雄鸟会向雌鸟送出小鱼。其叫声是一种响亮而独特的吱吱声。
这是一种迁徙性很强的沿海海鸟,通常在在进步的潮汐线上或在咸水湖和咸水沼泽溪流中只有几厘米深的浅水中捕鱼。它是所有燕鸥中活动最近岸的一种。
它在5月-7月间繁殖,成对或小的单一群体,通常是1-15对,很少超过40对。白额燕鸥全年都是群居的,通常以单一、小群或较大的分散群体为食,在鱼苗丰富的小湿地,会有数以千计的聚集。在繁殖季节之外,白额燕鸥经常在潮汐小溪、沿海泻湖和盐场活动,并可能在海上觅食。
白额燕鸥的食物主要包括小鱼和3-6cm长的甲壳类动物,以及昆虫、环带虫和软体动物。在苏格兰的白额燕鸥主要以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包括鲱鱼、沙丁鱼和虾。在葡萄牙的白额燕鸥主要以沙丁鱼和虾虎鱼为食,这是研究地区最丰富的鱼种。👉【湿地的力量】白额燕鸥上演“空中杂技” ,弄丢小鱼再次叼住
▲白额燕鸥的叫声,由Jordi Calvet,2021-04-30录于西班牙埃布雷三角洲
白额燕鸥在温带和热带欧洲和亚洲的海岸和内陆水道上繁殖。繁殖时间可能与鱼类丰度的高峰期相吻合。北方的繁殖从7月下旬开始离开,首先前往换羽地点,在那里他们形成大型的栖息地,然后继续往南走。白额燕鸥在砾石或碎石海岸和岛屿上群居筑巢。也可能在干燥的泥滩上筑巢,但显示出偏爱被盐水或淡水围绕的小岛,在那里可以捕获小鱼,而不需要大量的觅食飞行。它在地面上产下2-4个蛋。像所有的燕鸥一样,它对自己的巢穴和幼鸟具有强烈护巢性,会攻击入侵者。
白额燕鸥有很强的迁徙性,会在亚热带和热带海洋过冬,最南分布到南非和澳大利亚。在中国,广布于沿海一带,为旅鸟或夏候鸟,迁徙时溯长江向西,旅经四川内陆。
白额燕鸥的繁殖种群可以在欧洲大部分地区找到,散布在非洲部分地区的海岸和内陆,在亚洲西部、中部和极东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澳大拉西亚的北部地区。迁徙的个体将范围扩大到包括非洲大部分海岸、阿拉伯半岛、印度西海岸以及东南亚和大洋洲大部分水域,包括新西兰。夏威夷也有一个季节性繁殖的群落。
该物种的分布范围非常大,因此在分布范围标准(出现范围<20,000平方公里,且分布范围、栖息地范围/质量或种群数量下降或波动,以及地点少或严重破碎化)下,并不接近易危的门槛。尽管种群趋势似乎在下降,但根据种群趋势标准(十年或三代内下降>30%),相信下降的速度不足以接近易危的阈值。种群规模非常大,因此没有接近种群规模标准下的易危门槛(<10,000个成熟个体,估计十年或三代内持续下降>10%,或具有特定的种群结构)。由于这些原因,该物种被评估为最不关注。
19世纪初,白额燕鸥是欧洲海岸、河流和湿地的常见鸟类,但在20世纪,由于栖息地的丧失、污染和人类干扰,沿海地区的种群数量减少。
内陆种群的损失更加严重,因为由于水坝、河流调节和沉积物的抽取,白额燕鸥已经失去了大部分以前的栖息地。在许多欧洲国家,白额燕鸥的数量已经减少或灭绝,以前在多瑙河、易北河和莱茵河等大河上的繁殖地已经消失。如今,欧洲只有少数河系拥有合适的栖息地;法国的卢瓦尔河/阿利尔河、波兰的维斯图拉河/奥德拉河、意大利的波河/提契诺河、拉脱维亚的道加瓦河、立陶宛的内穆纳斯河、克罗地亚的萨瓦河以及匈牙利和克罗地亚的德拉瓦河。塔古斯河和多瑙河下游的白额燕鸥的数量都还是个未知数。
德拉瓦河的白额燕鸥种群是受威胁最大的之一。老式的水管理方法,包括河流调节和沉积物提取,危及到剩余的一对白额燕鸥。只有15对鸟儿仍在匈牙利和克罗地亚边境的大面积沙岸或砾石滩上繁殖。世界自然基金会及其合作伙伴参与了保护这种鸟和这种独特的欧洲河流生态系统的工作。白额燕鸥列为了《保护非洲-欧亚大陆迁徙水鸟协议》(AEWA)适用的物种之一。并被列入《移栖物种公约》的附录II,它还被列入《伯尔尼公约》的附录II。在欧盟,它被列入《鸟类指令》的附录一。
白额燕鸥(小燕鸥)是由德国博物学家彼得-西蒙-帕拉斯在1764年描述的,并被命名为Sterna albifrons。
The little tern (Sternula albifrons) is a seabird of the family Laridae. It was formerly placed into the genus Sterna, which now is restricted to the large white terns. The genus name is a diminutive of Sterna, "tern". The specific albifrons is from Latin albus, "white", and "frons", forehead. The former North American (S. a. antillarum) and Red Sea S. a. saundersi subspecies are now considered to be separate species, the least tern (Sternula antillarum) and Saunders's tern (Sternula saundersi).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无知的像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