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隆兴寺,藏着六大全国之最
被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艺臻极品”的建筑孤例宋代摩尼殿;被后人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座观音;我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被推崇为“隋碑第一”、“楷书之祖”的龙藏寺碑;我国古代最高大的铜铸大佛;我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以上任何一处文物放在任何一处地方,都可以堪称“镇殿之宝”,偏偏这六大全国之最全部集中在一座寺庙之中,这就是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的隆兴寺。
说来我也是孤陋寡闻,去正定之前居然不知道隆兴寺,去过之后才知道这座“京外第一名刹”的珍贵所在。这里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公元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在苑内改建寺院,时称龙藏寺,唐朝改为龙兴寺,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赐额“隆兴寺”,并沿用至今。如今隆兴寺是中国4A级旅游景区 、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十大名寺之一。河北省正定县汇聚了相当多的历史古迹,而其中首屈一指的,非隆兴寺莫属。所以说,如果你在正定只能去一个地方,那么一定就是隆兴寺了,隆兴寺门票较贵,50元,但一定要蹭个导游听听,值回票价。
河北有民谣流传已久: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这正定菩萨说的就是隆兴寺的宋代铜铸“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是世界上古代铜铸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
我们去时由于隆兴寺正在维修,很可惜天王殿和毗卢殿没能进去。隆兴寺天王殿马路对面,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双龙照壁,建于清乾隆年间,照壁中间有两条栩栩如生的蛟龙。
正定古城面积不大,古迹扎堆,一天时间内步行可以全部游览完,我由于赶飞机只有半天时间,除了正在修葺的两座文庙外,正定著名的开元寺、天宁寺、广惠寺等几乎全部去到,一上午的历史古迹大餐。
隆兴寺始建于隋,唐朝时还算不上大寺,直到奉宋太祖赵匡胤旨,于寺内铸造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始,寺内才大兴土木进行扩建,所以隆兴寺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实例。
进门后第一处遗迹是大觉六师殿,宋朝建筑,民国初年坍塌,如今仅剩地基。
紧随其后的便是第一大全国之最——摩尼殿,摩尼殿大殿结构十分奇特,正方形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形成“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殿脊、飞檐曲线如波,自然流畅;四角微翘,如鸟振翅欲飞。
摩尼殿为宋《营造法式》之典范,被梁思成先生誉为世界古建筑孤例,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摩尼殿是隆兴寺主要建筑之一,坐落在中轴线前部,始建于公元1052年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总面积为1400平方米。
殿中遍布明成化年间和清代绘制的壁画,听导游讲解这些壁画中的故事,也是相当有意思。
摩尼殿内槽北壁为一座宋代的泥塑五彩悬山,悬山上共有佛像30余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端坐于中间的五彩自在观音像,俗称“倒坐观音”,这人性化了的佛像被鲁迅先生称为“东方美神”,与山西平遥双林寺中的“自在观音”一样,这是我见过的最潇洒观音像。
可惜鲁迅先生从未到过隆兴寺,他不过是在画册上看到这幅观音像,就被这美感深深折服了,看来我们比鲁迅还有眼福。“倒坐观音”高3.4米,左足踏莲,右腿踞起,两手抱膝,身体稍向前倾斜,面容秀丽恬静,姿态优雅端庄,柳眉之下,那双智慧深邃的眼睛微微俯视,恰与礼佛者仰视时形成感情上的交流。
摩尼殿后有龙槐凤槐,传说古时正定城内一个富家的小姐与家中年轻的长工相恋,遭到小姐的父母坚决反对,便相约私奔,被家人追赶到无处可逃,便在此处相对盟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后,化作两株槐树。若干年后,遇皇帝驾临此地,闻此情见此树深受感动,赐名龙凤槐,后人又称之为夫妻树、姻缘树。
龙凤槐后是戒坛,是佛教僧徒受戒时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隆兴寺戒坛是我国北方三大坛场之一,其余两处分别在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清凉寺。隆兴寺戒坛中供奉全国罕见的双面铜佛像,两面分别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及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
之后便是两座相对而立,外观规模相近的楼阁,分别是转轮藏阁和慈氏阁,是典型的北宋时期二层楼阁式建筑,这两座楼阁外观不算出众,但内部各有一宝。
转轮藏阁中便是隆兴寺的第三大全国之最:我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也是中国现存唯一第十世纪可以转动的佛经书架。
为什么要造这么个转动书架?那是因为佛教徒认为把佛教经书置于此轮中,转动此柜可获得和念经同样的功德,我想道理应该类似藏人的转经筒。
这个大转轮藏直径7米,整体分为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整个转轮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针承受,虽然现在依然可以转动,但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已经不允许转动了。
转轮藏犹如一座小宫殿,繁复精美的榫卯结构不输于任何一座古建筑。
看罢转轮藏阁中的最大转轮藏,不妨到对面的慈氏阁中看看,阁内供高7.4米的弥勒菩萨,为北宋时期独木雕刻,其形制为佛教正统弥勒造像,这座阁楼檐柱采用的永定柱造法也是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的孤例。
不大的一座隆兴寺,珍宝和孤例实在太多,7.4米的独木弥勒菩萨放在别处就是镇殿之宝,在这里却还排不上号。
御碑亭有两座,东侧碑亭内为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皇帝手书的《御制隆兴寺碑》,碑文记述了康熙四十二至四十八年(公元1703—1710年)敕令对寺院进行大规模整修的情况,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西侧碑亭内为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高宗手书的《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碑文记述了乾隆四十四至四十五年(公元1779—1780年)对隆兴寺大规模重修的情况。此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
东西御碑亭中两块石碑虽然巨大,但比不上旁边这座不起眼的小石碑,这就是被誉为“隋碑第一”、“楷书之祖”龙藏寺碑。
龙藏寺碑刻立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碑文主要记述了恒州刺史鄂国公王孝仙奉皇帝之命劝奖恒州境内一万多名庶民百姓共建龙藏寺的情况,是研究隆兴寺历史的重要遗存。
这块石碑的价值在于其书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所以康有为称之为“隋碑第一”,这是隆兴寺中的第四宝。
随后便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大悲阁,著名的正定府大菩萨就位于此殿之中,正是由于大菩萨的存在,人们也将隆兴寺称为“大佛寺”。
这尊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的铜佛像高21.3米,共42臂,据说大佛铸造时,有三千匠役投身于此项工程,现存观音像的身体部分和当胸合十的两只手臂是宋代铜铸,其余两侧40只全部为民国时期重装的木质手臂。
据说每只手眼都各有25种法力,40只手眼和25相乘便成了千手千眼。
说到大菩萨的铸造,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古人化铜为汁,铸佛的后期佛越铸越高,铜汁变凉,无法再铸,工匠们冥思苦想。突然一位白发老人出现在他们面前,工匠便问:“老人家,有什么办法让我们建成大佛吗?”老人说:“我都土埋到脖子的人了,哪会知道?”说完就消失了。工匠奇怪,是不是神仙点化我们呢?最终想到了堆土法,果然铸成了大佛。
隆兴寺古树很多,除了刚才的龙凤槐,还有一棵寿槐,是寺内树龄最高的槐树,已经1300多年,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此树下驻足观看,见有瑞鹤祥云驻足树端,经久不去,后来称帝后便决定扩建隆兴寺。
寿槐后是弥陀殿,建于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殿内正中供奉明代泥塑金装阿弥陀佛。
泥塑金装阿弥陀佛后面摆放着不少精美的佛像,据说这些都是来自正定县城的民间收藏,可见这座古城的历史底蕴之深厚。
可惜的是第六大全国之最,我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由于毗卢殿正在维修,不能亲眼一睹。
这是毗卢殿和被誉为“海内孤例”的国内罕见铜铸佛教艺术珍品毗卢佛像的图片 。
梁思成四次考察正定,1933年4月,32岁的梁思成第一次从北京出发,乘火车前往正定。梁思成在其《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写道:“虽在兵荒马乱之中,时间匆匆,但收获却意外的圆满。”收获最大的是第二次考察,在当年11月,梁思成携夫人林徽因再次来到正定,考察“成图盈箧”,满载而归。
匆匆游览完隆兴寺,为这座古寺中保存的珍贵文物感到震撼,同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有一个疑问,就是隆兴寺中这些珍宝当年“破四旧”中怎么没被破坏掉,这可满满的都是“四旧”啊,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实在是个奇迹,有人说是不是因为梁思成曾在这里考察过四次,充分肯定了隆兴寺的古迹?那怎么可能,梁思成拼死都没能将北京城保存下来,文革中自身都难保,谈何保护隆兴寺。其实如果细心的你会发现,即使是现在,与隆兴寺一墙之隔的就是解放军二五六医院,而文革时期,隆兴寺是部队的地盘,据说当时是有驻军的,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这些古迹才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隆兴寺本就是一座有皇家背景的寺庙,从宋太祖赵匡胤旨铸千手观音菩萨像开始,清康熙、乾隆年间,又曾两次奉敕大规模重修,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慈禧曾多次巡幸驻驾,所以隆兴寺拥有的珍宝本来就多,在“破四旧”期间又由于驻军的原因幸免于难,而其他地方的古建筑和文物大多被毁灭,这就更加突显了隆兴寺的珍贵。拥有六大全国之最的千年古刹隆兴寺,被誉为“京外第一名刹”,看来也不是浪得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