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国四杰” 2024-07-29 22:43:08 “自古乱世出英雄”。晚清时期, 内忧外患纷至沓来, 正是这样一个出英雄的乱世, 特别是当时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军事天才。三国时期有“东吴四杰”之说,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前后相继, 共同奠定和支撑了孙吴政权的半壁江山。纵观整个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 杨秀清、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的地位与作用, 都与当年的“东吴四杰”颇多相似之处。笔者又进一步根据四人的性格特点和人生遭际, 分别名之为“英杰” (杨秀清) 、“雄杰” (石达开) 、“豪杰” (陈玉成) 、“俊杰” (李秀成) , 聪明秀出谓之英, 胆力过人谓之雄, 勇武奔放谓之豪, 开明通达谓之俊。如此定性, 虽有简单划一之嫌, 却也可以借此概略勾勒出他们四位的神采与风貌。 英杰:杨秀清 如果说金田起义之前, 冯云山在组织宣传群众上居功至伟的话, 那么金田起义前后直到1856年这段时间里, 杨秀清则是太平天国当之无愧的头号功臣。这位原本以烧炭为业的的年轻人, 一经投身起义队伍, 就展现出了超人的谋略和胆识, 协助——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代替洪秀全指挥全军北上、东进, 定鼎金陵, 在短短数年间便在军事上开创了鼎盛局面。1851年1月23日, 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 正式宣布建立太平天国, 开始建立五军主将制度, 而以杨秀清为中军主将。在金田起义爆发之后的半年内, 杨秀清就肩负起编组和指挥太平军的重任, 与前来镇压的清军艰苦周旋, 屡屡破敌。1852年4月, 杨秀清指挥太平军巧妙地从永安突围, 北攻广西省城桂林。因城高墙厚、防守严密, 太平军作战月余未能攻克。杨秀清及时改变计划, 避实击虚挥师北上, 于6月3日占广西全州, 12日占湖南道州, 从此摆脱被动局面, 转入外线作战。进入湖南后, 在太平军怀恋故土、不愿远走他乡, 而领导集团内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 杨秀清力排众议, 主张进军两湖, 专意金陵。他说:“已骑虎背, 岂容复有顾恋?今日上策莫如舍粤不顾, 直前冲击, 循江而略城堡, 舍要害, 专意金陵, 据为根本, 然后遣将四出, 分扰南北, 即不成事, 黄河以南, 我可有已。”这个意见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和“天王”洪秀全的肯定。后来历史的发展基本上实现了杨秀清的这一设想, 也证明了他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在战略上, 杨秀清目标明确而不失灵活, 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 不恋战于坚城之下。1852年7月下旬攻长沙不利, 即下令主动撤围, 疾趋湖北, 于次年1月12日占武汉三镇。2月9日又下令撤离武昌, 水陆并进, 沿江东下, 克九江, 夺安庆, 于3月20日占领江南第一大都南京。定都之后, 军事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天京处于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包围之下, 太平军不得不以有限的兵力在3条战线上同时作战。杨秀清统筹全局, 居中调度, 先后派兵北伐、西征, 并组织保卫天京的艰苦斗争。后人评价这段历史, 多认为太平军以偏师北伐, 孤军深入、后援不继, 又分散兵力多线作战, 是一个注定要失败的战略。其实, 在当时的形势之下, 杨秀清并没有太多的选择。如果要整军全力北上, 且不说沉湎于在南京“小天堂”中享乐的洪秀全等人不愿意, 就是多年转战渴望安定的广大将士对继续远征也有畏葸情绪, 而且北伐之战绝不会像之前沿江东下那样顺利, 清政府必定会集中全力调兵围堵, 一旦屯兵于坚城之下, 又没有后方根据地, 结局更难预料。在太平军全力北上已不可能的情况下, 杨秀清只能采取北伐、西征、防卫天京的战略。不能说杨秀清的指挥没有任何失误, 比如北伐军的孤军深入, 在无后方作战的形势下孤悬敌后, 几路“添柴式”的援军不仅未能达到接应的目的, 反而被清军分而制之, 白白损失数万精锐。然而从全局来看, 经过3年多的艰苦作战, 到1856年夏, 太平军在西线战场连战连捷, 又在天京外围打破了清军设下的江北、江南大营, 杨秀清苦心孤诣支撑的天国, 终于达到了鼎盛局面。定都天京之后, 洪秀全即深居不出, 安享太平, 把军政大权委于太平天国第二号人物杨秀清, 这无疑在客观上助长了杨秀清的野心。随着外部环境的相对安稳, 杨秀清虚荣、骄傲、擅权的一面日益显现出来。特别是他借“天主下凡”的名义, 屡屡申斥甚至要责打洪秀全, 直闹到逼洪秀全到东王府封他为“万岁”, 甚至将洪妻赖氏也叫到大殿上训斥一番, 这几乎是要与洪秀全摊牌了。对当时已是太平天国第三号人物的北王韦昌辉等以下众人, 杨秀清更是毫不客气, 任意欺凌。随着这些矛盾的日益激化, 1856年9月2日, 韦昌辉突然率部从江西前线赶回天京, 杀死杨秀清及其众多部属 (大都是为天国出生入死的“老兄弟”) , 前后达2万多人, 不久韦昌辉又为洪秀全所杀, 这就是著名的“天京事变”。“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 失去了杨秀清的天国, 再也没有恢复到之前那样的全盛局面。近年来也有研究者指出, 杨秀清“逼封万岁”一说证据不足, 其死难真相仍有待考查。值得注意的是, 洪秀全在1857年即为杨秀清平反, 说他是“遭陷害”;1859年又接受洪仁玕的建议, 将9月2日 (天历7月27日) 杨秀清被杀的日子定为“东王升天节”。这到底是出于笼络杨氏部下的需要, 是出于对杨秀清功勋的怀念, 还是其中另有隐情呢?无法明确得知。 雄杰:石达开 太平天国首义五王之中, 石达开最年轻, 也最为后人所怀念, 这或多或少与他的悲剧性结局有关。石达开是典型的少年英雄, 他幼年丧父, 八九岁即独撑门户, 并练成文武全才, 13岁时就因处事稳重、侠义好施, 被乡人尊称为“石相公”。16岁被洪秀全、冯云山求访出山, 19岁统兵, 20岁封王, 牺牲时年仅32岁。在世时, 石达开就获得了极高声誉, 不论敌友, 都给他以很高的评价。李秀成在谈及各王优劣才能时, “皆云中中, 而独服石王, 言其谋略甚深”。陈玉成认为太平军将领“皆非将才, 独冯云山、石达开差可耳”。曾国藩说:“查贼渠以石为最悍, 其诳煽莠民, 张大声势, 亦以石为最谲。”左宗棠也说他“狡悍著闻, 素得群贼之心, 其才智诸贼之上, 而观其所为, 颇以结人心, 求人才为急, 不甚附会邪教俚说, 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骆秉章说他“能以狡黠收拾人心, 又能以凶威钤制其众”, 是“首恶中最狡悍善战者”。直到石达开死去近40年后, “江淮间犹称……石达开威仪器量为不可及”。自金田起义开始, 特别是1852年西王萧朝贵在湖南长沙牺牲后, 石达开率部屡当先锋, 围长沙, 夺岳阳, 占武汉, 略金陵, 曾经28天挺进600公里, 战胜攻取, 所向披靡, 清军闻风丧胆, 称之为“石敢当”。建都天京后, 他更是成为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的顶梁柱, 哪里战事最重最急, 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西线战场危急时, 他奉命主持西征, 湖口一战逼得曾国藩跳水, 遂困湘军于江西, 并遣军西进三占武汉, 使西征达到全盛。天京危急时, 他率军往救, 与秦日纲等攻破围困天京3年之久的江南大营, 解除了天京之危。旋即武汉告急, 他又奉命往解武汉之围。当时一位美国传教士麦高文在其通讯中如此描绘石达开:“这位青年领袖, 作为目前太平军的中坚人物, 各种报道都把他描述成为英雄侠义的化身——勇敢无畏、正直耿介, 无可非议, 可以说石达开是太平军中的培雅得 (法国著名将领和民族英雄) 。他性情温厚, 赢得万众的爱戴……”就在太平天国与翼王石达开的事业都蒸蒸日上地发展时, “天京事变”发生了。就现有的资料来看, 石达开应该在事前了解到将要发生的事变, 并对“天王”洪秀全要诛杨表示了支持。但当他在事后回到天京时, 发现韦昌辉杀戮太重, 就进行劝阻。已经杀红了眼的韦昌辉顿起杀机, 石达开虽然得以逃出天京, 但其在城内的家人与部属却惨遭杀害, 于是他在安徽举兵靖难, 上书“天王”要求诛杀韦昌辉以平民愤, 并得到全体军民支持。洪秀全只得下诏杀掉韦昌辉, 并于1856年11月诏石达开回京主持军政大计, 尊其为“义王”。石达开不计私人恩怨, 努力稳定人心, 终于使“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面临的内外被动局面逐步扭转过来。然而, 经历了这场变故之后的洪秀全, 疑忌之心更重。此时首义五王只剩下石达开, 而石的能力之强、威望之高不在杨秀清之下, 洪秀全因此对他处处提防、事事掣肘, 并意图加害。石达开不得不于1857年5月再次避祸离京, 前往安庆。之后, 他拒绝洪秀全要他回京的邀请, 率部独立作战, 先后转战于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但战事并不顺利。1863年5月, 所部被困于四川大渡河畔, 面对骆秉章的诱降, 石达开决心舍一己性命以保全部属, 后被押往成都, 被施以凌迟酷刑。在刑场上, 石达开从容就义, 至死默然无声, 观者无不动容, 叹为“奇男子”。在太平天国领袖之中, 石达开是少见的既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又有务实的政治头脑的人物。1853年3月定都天京之后, 诸王享乐主义抬头, 广选美女, 为修王府而毁民宅, 据国库财富为己有, 唯有石达开洁身自好, 从不参与。他在主政安徽期间, 一改太平天国初期“只破不立”的作风, 组织各地人民登记户口, 选举基层官吏, 又开科举试, 招揽人材, 建立起省、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 同时整肃军纪, 恢复治安, 赈济贫困, 慰问疾苦, 使士农工商各安其业。这也是他在人民群众中有很高威望的原因之一。李秀成在被俘后总结太平天国“十误”时, 把石达开率军出走作为一项极大的失误。后世也多认为石达开与洪秀全的公开分裂是战略性的错误。事实是, 在当时的情势下, 石达开又能如何?正如有学者指出的, 当时摆在石达开面前有几种可能:一是无所作为地让洪氏兄弟杀掉;二是除掉洪仁发、洪仁达、蒙得恩等人独掌大权;三是取洪秀全而代之;四是逃出南京, 带领一支队伍继续反清, 仍用太平军旗号;五是拉起反清队伍, 不用太平军旗号;六是投降清朝。石达开选择了第四种。天京是回不去了, 作为一代雄杰, 他不可能束手以待, 他也做不到像后来李秀成那样的忍辱负重。他选择了继续斗争, 在太平天国的旗帜下, 而不是在洪氏兄弟的压制中。这是一个战士、一代雄杰的选择。相传曾国藩曾向石达开作《劝降诗》五首, 石达开义正辞严, 回复以《答曾国藩诗五首》, 其文采与豪情均可称同类诗作中的上品。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扬鞭慷慨莅中原, 不为仇雠不为恩。只恨苍天昏瞆瞆, 欲凭赤手拯元元。三军揽辔悲羸马, 万众梯山似病猿。我志未成人已苦, 东南到处有啼痕。”这段诗歌往还的故事, 更为石达开的形象增添了儒雅俊逸的风采。 豪杰:陈玉成 石达开出走后, 太平天国朝中老成凋谢, 四面强敌压境, 形势急转直下。这时, 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顶替上来, 成为天国后期的两根主要梁柱。陈玉成虽然比李秀成小14岁, 但他在1858年洪秀全重建五军主将制时为前军主将 (李秀成为后军主将) , 封王也比李秀成早, 因此成为太平天国后期军事上的头号人物。时人说他“威名震天地, 是天朝第一个好角色”。《清史稿·洪秀全传》中这样评价他:“玉成凶狠亚杨秀清, 而战略尤过之。”陈玉成投身义军时年仅14岁, 是一名“娃娃兵”。他苦练武艺, 作战勇敢, 练就了一身好枪法, 很快当上了童子军的首领。1854年随西征军攻武昌, 陈玉成主动请缨率500壮士乘夜进攻东门。他派300人在东门进行正面佯攻, 自率200人趁守军不备, 于隐蔽处将绳子甩上城墙, 套住城垛, 攀援而上, 随即砍杀守军, 打开城门, 一举夺占武昌。他也因功被提升为殿右三十检点, 统领陆军后十三军和水师前四军, 并在一破江北、江南大营的战斗中屡立奇功。陈玉成作战勇敢、治军有方, 兼之少年才俊, 因此从用兵到做人都透出一股豪气。在战略战术上, 他大开大合, 擅长避实就虚、迂回包围、灵敏快速、声东击西, 被称为“三十检点回马枪”。曾国藩曾感叹“自汉唐以来, 未有如此贼之悍者”。陈玉成的经典之作是三河镇大捷。1858年9月, 陈玉成与李秀成合兵攻克浦口, 二破清军江北大营。此时, 湘军主力李续宾部乘太平军在浦口作战之机偷袭皖北, 围攻三河镇。陈玉成立即由六合率部西进, 于11月联合李秀成所部, 并与三河镇中的太平军里应外合, 三路兵马围攻李续宾大营, 全歼湘军主力6000人, 李续宾兵败自杀。战后, 湘军首领胡林翼哀叹:“三河败溃之后, 元气尽丧, 四年纠合之精锐, 覆于一旦, 而且敢战之才, 明达足智之士, 亦凋丧殆尽。”此后一年多, 湘军不敢东犯。1859年陈玉成被封为英王, 第二年又率部会合李秀成、李世贤部二破清军江南大营, 并东征苏州、常州, 迎来了太平天国后期军事形势最好的时期。此后, 湘军恢复元气, 在曾国藩、胡林翼的统一指挥下, 全力争夺安庆这一战略据点。安庆是陈玉成的根据地, 也是武汉、九江失守后在上游屏障天京的最后一座战略性城市。因此, 湘军志在必得, 陈玉成志在必守。但由于太平天国内部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的不统一, 导致陈玉成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率军东征西战, 始终未能集中力量于安庆保卫战中。1860年9月, 陈玉成到苏州与李秀成商议进军大计, 酝酿第二次西征。随后根据洪秀全的旨意, 决定由陈玉成、李秀成分别率主力沿长江两岸向西挺进, 计划于1861年4月会师武汉。如果陈、李两军能按计划重占武汉, 必然会牵动湘军全局, “安庆之围”将随之解除。可惜的是, 陈玉成先是于11月在桐城西南挂车河与清军悍将多隆阿接战失利, 接着在绕道西进后, 于1861年3月攻克离武汉只有80公里的黄州时, 又受到从汉口赶来的英国参赞巴夏礼的恐吓与欺骗, 加上李秀成进兵迟缓、约期未至, 遂决定率主力回援安庆。第二次西征计划的落空, 使得从战略上解围安庆的希望完全破灭, 唯一的办法就是苦战解围了。回师后, 陈玉成屯兵在安庆外围据点集贤关, 洪仁玕等也率军前来增援。曾国荃、多隆阿、李续宜等部湘军密切配合, 深沟高垒, 围城打援;陈玉成则指挥太平军在城内阵地防御, 在城外阵地攻坚。经过几个月的鏖战, 湘军于9月5日炸塌安庆北门城垣, 突入城内, 守城将士全部壮烈牺牲。安庆失陷后, 陈玉成受到洪秀全的督责, 并被革职。在这种情况下, 陈玉成退守庐州, 并先后派马融和、邱远才和陈得才、赖文光等率队远征西北, 以期发展势力。1862年3月, 清军进攻庐州, 陈玉成孤立无援, 率部突围, 在寿州被反复无常的叛徒苗沛霖诱捕。苗把陈玉成送往清将胜保营中, 胜保本是陈玉成手下败将, 此时得意忘形, 左右也纷纷叫陈玉成下跪。陈玉成大骂道:“尔胜小孩, 在妖朝第一误国庸臣。本总裁在天朝是开国元勋, 本总裁三洗湖北, 九下江南, 尔见仗即跑。在白云山踏尔二十五营, 全军覆灭, 尔带十余匹马抱头而窜, 我饶你一条性命。我怎配跪你?好不自重的物件!”胜保又想以荣华富贵来诱降, 陈玉成喝道:“大丈夫死则死耳, 何饶舌也!”遂于1862年6月4日英勇就义于河南延津, 时年25岁。陈玉成的失败, 从安庆失守的那一天已经决定。太平天国的失败, 从陈玉成去世的那一天开始变得更加不可避免。陈玉成去世, 太平天国的丧钟也敲响了。 俊杰:李秀成 李秀成与陈玉成是同乡, 都是广西藤县人, 两人还是很好的朋友。“后石达开时期”的太平天国有此二人, 真是幸事。李秀成生于1823年, 参加起义时已经28岁, 因此他处事与用兵都比陈玉成稳健, 李鸿章在给曾国藩的信中也提醒老师:“李秀成狡谋框怯, 其用兵较狗逆稳。”由于英勇善战, 李秀成逐步升迁, 到1856年初已经升为地官副丞相, 在燕王秦日纲指挥下解镇江之围;3月, 占领扬州、浦口;4月, 大胜于高资, 江苏巡抚吉尔杭阿自杀;5月, 大破江南大营, 天京解围。1857年9月, 洪秀全以蒙得恩兼中军主将, 陈玉成为又正掌率兼前军主将, 李秀成为副掌率兼后军主将, 韦志俊为右军主将, 李世贤为左军主将。后又封李秀成为忠王。此后, 李秀成东征苏南、浙江, 西征江西、湖北, 合兵以救天京, 北袭以分敌势, 千里转战, 马上驱驰, 为维护太平天国战斗到最后一刻。1864年7月19日, 天京陷落, 李秀成将自己的战马让给幼天王, 自己改乘一匹劣马率兵保护幼天王从太平门缺口突围。天明时分, 与大队人马走散的李秀成潜抵城郊方山一座破庙中暂避, 却因随身所带财物而暴露身份, 于23日被两个当地村民缚送清营, 至8月7日傍晚被曾国藩下令处死, 时年42岁。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军事领袖, 李秀成有两点与太平天国其他领导人迥异之处, 一是他的愚忠, 二是他的开明。也正是从这两点上, 充分体现了他顾全大局、通达时务的“俊杰”品格。天国后期, 李秀成东征西援, 独力难支, 洪秀全不仅不从自身昏聩导致天国危亡方面找原因, 反而一再严令甚至斥责李秀成, “三诏追救京城, 何不启队发行?尔意欲何为?尔身受重任, 而知朕法否?若不遵诏, 国法难容。”李秀成提出“让城别走”的建议, 洪秀全置之不理, 反而把李秀成拴在京城, 使其不能出救苏南。当时天京军民也都倚忠王为长城, 李秀成说:“我到京, 阖城欢乐, 知我出京具 (俱) 各流凄 (涕) 。”在天京无破围希望时, 李秀成一再恳请洪秀全撤离天京以求长远发展, 洪秀全却被自己的天国梦迷住了心窍, “天话”连篇:“朕铁桶江山, 尔不扶, 有人扶。尔说无兵, 朕之天兵, 多过于水, 何惧曾妖者乎?”1864年, 在坚守天京的最后时光里, 洪氏家族依然怀疑李秀成的忠心, 时时处处加以提防和压制。一面是倚为泰山长城, 一面是疑为贰臣叛将;一面是赖以守城护国, 一面是责以雷霆霹雳。难怪李秀成说:“六解京围之后, 并非主计, 实众臣愚忠而对天王。我为其将, 随军许久, 未乐半时, 只有愁烦。”可以说, 李秀成的遭遇比石达开更令人伤心绝望, 其才能、威望也不在石达开之下, 但他却选择了愚忠于天王。李秀成在亲自主持苏福省期间, 曾经以积极的姿态、开明的政策对这块天国的财源地锐意经营。他注重改变太平军在士绅阶层中的形象, 注意保护传统文化, 积极救助难民和恢复社会生产与生活秩序。他自称:“苏州百姓应纳粮税, 并未足收, 田亩亦是听其造纳, 并不深追, 是以苏省百姓之念我也。”在围攻杭州期间, 他射谕入城, 对杭州将军瑞昌、浙江巡抚王有龄劝降:“各扶其主, 尔我不得不由, 言和成事, 免伤男女大小性命。”城破之后, 李秀成单骑入巡抚衙门, 觅得自杀的王有龄尸首, 装殓后发给路费差人送回, 并放还了俘虏的清军总兵米兴朝、林福祥。与大多数太平军将领对清朝官员实施诛杀政策相比, 李秀成在多方面表现出了罕见的谦和与大度, 也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军事上的远见卓识。毋庸讳言, 李秀成的“投降”问题是后世讨论最多的话题, 这也决定了人们对他褒贬不一的态度。几十年来, 论者各抒己见, “伪降说”“投降主义说”“就事论事说”等等, 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一种可以讲得通的解释也许是, 李秀成深知太平天国大势已去, 天王已死, 幼天王逃脱的可能性也不大, 在他之下诸将既无帅才更不团结 (其后汪海洋坐视李侍贤的失败和刺死前来投奔的李世贤就是明证) , 天国已不可复振, 再长期斗争下去, 只能是天国将士的无谓牺牲和中国实力的严重内耗。我们是否能认为, 李秀成正是从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爱惜天国将士生命的角度出发, 提出“收齐章程” (招降、保护和遣散太平军余部) 的呢?陈玉成和李秀成, 两位非常相似的天国将领, 身后遭际却大不相同, 一个相对寂寞却英名长存, 一个是相对热闹却毁誉共之。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 全在于李秀成在生命的最后16天里留下的让后人难揣难测的言行。也许正是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甚至带了神秘色彩的忠王, 才更能吸引人们长久的关注、敬重和同情吧。 赞 (0) 相关推荐 太平天国最能打的猛将,只有这六人,其他的都是浮云 自1851年金田起义后,洪秀全的太平军横扫整个大江南北,一度让清政府担心害怕,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洪秀全以南京为首都,并改名为为天京,从此拉开了太平天国的序幕,洪秀全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 李秀成:从草根到太平军总司令,被俘后仍被呼千岁 在太平天国众多领袖中,忠王李秀成是非常特别的一个,他从基层普通士兵一直做到了太平天国的"总司令",事迹几乎贯穿整个太平天国的始终. 李秀成出生在道光三年即1823年,广西梧州府藤县 ... 同为太平军后期顶梁柱,为何陈玉成宁死不屈,李秀成却选择投降? [太平天国系列271,小佛说史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1856年,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发生一场巨变,在外带兵的韦昌辉.秦日纲进入天京,随后集结人马杀入东王府,东王府中数千人被屠戮,这其中也包括了太平天国的 ... 洪仁轩封王与李秀成二破江南大营【重述伟大中华史(第4卷2-2)】 二.奇袭杭州:李秀成二破江南大营 三河大捷之后三个月,1859年2月,春节刚过.李秀成和陈玉成在春节前扫荡了一轮李续宾残部,还在安徽休整,准备发动新一轮攻势,却突然接到南京紧急军令,立刻东返.原来,驻 ... 天京事变后,李秀成是如何协助洪秀全建立新的权力结构? 太平天国系列420,小佛说史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天京事变的发生,直接导致太平天国早期的权力结构土崩瓦解,以杨秀清为主的一派几乎被清洗,韦昌辉.秦日纲等人纷纷殒命,石达开为了自保不得不离开天京,这样一 ... 洪秀全封王有多上瘾?有人凭军功上位,有人仅仅因为门守得好 [太平天国系列534,小佛说史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太平天国十四年,封王2700多人,堪称我国历史上平均年封王最多的政权,划分到每一年,高达近200人. 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洪秀全是不愿意封王的.稍微 ... 古镇四杰 光耀千秋 古镇四杰 光耀千秋天行健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河下镇,是一个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所在.古镇穿越了千年历史,孕育过四位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他们堪称豪杰,震古烁今,照耀未来.石碑碑文: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河下古 ... 三国历史人物——曹豹(徐州四杰) 曹豹(?-196),东汉末年徐州牧陶谦部将.三国演义中吕布为曹豹之女婿.后被张飞所杀. 主要成就 刘备让张飞驻守徐州.曹豹因为在酒席间触怒张飞,张飞要责罚,曹豹告求看在女婿吕布面上饶恕,但张飞素来与吕 ... 三国历史人物——夏侯威(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夏侯四杰) 夏侯威(生卒年不详,)字季权,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征西将军夏侯渊第四子,右将军夏侯霸之弟. 夏侯威性格任侠,历荆.兖二州刺史,并与曹丕.曹植等相友善.其时泰山人羊祜,博学能属文, ... 一门四杰之爱新觉罗·溥佺山水画作品! 爱新觉罗·溥佺(1913-1991),清宗室,满清皇族后裔,道光帝四代孙,近现代著名书画家.字松窗,以字行,笔名雪溪.尧仙.健斋,与溥伒.溥僴.溥佐兄弟四人并为书画大家,被称为一门四杰. 曾为北京市第 ... 古赋欣赏|初唐四杰之首的大才子王勃讲春天... 古赋欣赏|初唐四杰之首的大才子王勃讲春天的故事,一代大唐往事<春思赋并序> 文/唐·王勃 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旅寓巴蜀,浮游嵗序.殷忧明时,坎壈圣代.九陇县令,河东柳太易,英达君子也 ... 初唐四杰之杨炯,五律诗堪称一绝,那首《从军行》让其名满天下 唐朝诗坛,有"初唐四杰"之说,四位诗人对唐诗影响巨大,他们分别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其中杨炯排名第二,其是一位神童,才华横溢,性格狂傲,对"初唐四杰"曾 ... 诗杰——“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诗诗杰"王勃(约650~约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朝文学家,文中子王通之孙,"初唐四杰"之一.王勃聪敏好学,六岁能文,下笔流畅,被赞为&qu ...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早年诗句竟一语成谶 骆宾王塑像 只要读过唐诗的人,都熟悉那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咏鹅>诗,它就是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少年时所作.可惜才华横溢的在一代名士 ... 蒙古四杰人物介绍 蒙古四杰人物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