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理世界的“国之重器”
垃圾处理世界的“国之重器”
——《环境经济学》社会实践课教学小结
文/李志青
经过多方联系,最终确定浦东老港废弃物处理厂作为“环境经济学”课程社会实践课(也是第二课堂)的最新一站。多年前,我曾经与几位专家学者去浦东老港的这个厂参观调研,记得当年也是12月份初冬的时刻,天气寒冷,但印象最深的仍然是远远就可以闻到的浓浓“异味”。带着这样的印象,尽管我相信经过多年的发展,这样的“异味”肯定会有所改观,但这次要带着数十位师生前往,所以仍然非常担心健康问题,就在临行前还特地打电话给老港方面的负责同志,询问是否需要专门准备口罩,电话里的答复是“不需要的”。好吧,就姑且相信一次。周日的清晨,迎着暖暖的冬日阳光,带着仍然有点睡眼朦胧的经济学院师生们,踏上了这次非常有意义的“垃圾之旅”。
经过几番指引后,大巴终于到了挂着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牌子的大院里,停在了一栋外观非常现代化,周边则是工地环绕的大楼前面,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大楼开始参观,具体参观过程略过不表,就谈几点感受,主要是5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的是,是没有任何异味,无论是在参观过程中远离垃圾处理的图片展览,还是近距离地观看设施设备(隔着玻璃),都没有闻到之前曾给我带来心理阴影的浓浓“异味”,真的是没有必要戴口罩参观。经过了解,原来在二期工程建设中,主要是以“垃圾焚烧”技术为主,基本没有填埋,所以与第一期工程中以填埋为主不同,从整个流程设计来看,是不会对外散发异味的,同时再加上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就大大改变了垃圾处理场所的传统形象。这个“形象”上的变化其实挺重要的,如此一来,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就变得比较亲民了,为将来靠近社区就近处理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第二个“没想到”的是,老港废弃物处理规模不仅是中国最大,亚洲最大,而且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了,据介绍,整个老废弃物处理规模已经达到了每天8000吨,仅二期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通过垃圾焚烧,一年可以发出14亿度电,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据统计,上海将近一半的干垃圾被运到这里来处理了。参观过程中,有同学问到一个公众非常关心的问题,即现在垃圾分类后,是不是在处理过程中又混在一起了,得到的答案是老港仅接受干垃圾,湿垃圾是在别处处理后,再运到这里来的。这个答案对我们理解垃圾分类重要性很有帮助,因为只有做好前端的分类工作,后端的处理才可以变得更有规模效应。
第三个“没想到”的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的“技术如此先进”,据介绍,垃圾焚烧发电的大部分技术与火电其实很相似,技术的先进性主要就体现在“排放标准”上,根据参观过程中的展示,老港的垃圾焚烧在排放上的标准不仅领先于上海水平和中国水平,而且还基本与欧盟持平,甚至在某些指标上还优于欧盟,经过了解,这些指标并不是理论上的指标,而是实际的运营数据,这一点也印证了整个设施设备没有“异味”的原因,过硬的技术应该是重要因素。
第四个“没想到”的是,如此庞大的垃圾处理规模,经济上的成本其实并不高,甚至比较划算;在现场的座谈中,笔者主要针对垃圾处理的经济效益问题做了了解,目前老港废弃物处理中心的上级单位是上海城投集团和城投集团下属的环境集团,这说明老港废弃物处理是一家标准的“国有企业”,只不过它在财务上不是独立运营的,因此,垃圾处理的成本和收入都是由上级单位核准的。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垃圾焚烧运营的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由上海市政府支付的垃圾处理服务费收入,以及垃圾焚烧发电上网带来的上网电费收入,其中上网电费收入中的上网电量由焚烧垃圾的发电量减去自用电量(包含输电损耗)后得出,而发电量则等于垃圾处理量乘以吨垃圾发电量,可见吨垃圾发电量和自用电量则是影响上网电量的两个关键因素。根据介绍,每吨的垃圾处理服务费大概在70-80元左右,而上网电价则在0.65元/度,就此来说,每年的收入大约在9亿-10亿左右,如果再加上碳减排方面的收益,可能还不止,这个收入水平我感觉还是可以的,足够支付每年的运营支出(关于这一点,还没有完全调研清楚)。
第五个“没想到”的是,整个废弃物处理园区的规划如此“超前”,据介绍,在这个园区内,未来是要建成一个湿地公园,成为环境保护教育基地,与西方国家相比,这个设想并没有多大的新颖之处,但就当前国内的各大城市而言,如果能在垃圾处理场所建成这么一个反哺生态环境的湿地公园,这绝对是一件大好事,试想一下,如果在城市的“最终端”,有这么一个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这远比任何的环保说教都更加有说服力,更加值得我们心向往之。
参观并座谈交流结束后,出门坐上返程的大巴,在施工土方车扬起的灰尘中,望着渐渐远去的老港,不由感慨,假以时日,这必将是垃圾处理世界中的“国之重器”!
(感谢对本次社会实践课提供帮助和支持的各方人士)
李志青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