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属性特征
《礼记·乐记》说:“天地欣合,阴阳相得,煦妪(xù yù)覆育万物,然后草木茂,区萌达,羽翼奋,角觡(gé)生,蛰虫昭苏,羽者妪伏(yù fú),毛者孕鬻(yùn yù),胎生者不殰(bù dú),而卵生者不殈(xù)。”天地阴阳之气是造化自然界生命万物的物质基础,这是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来说,地球本身是一个相对稳定不变的实在体。所以,一年四时之中,自然界的阴气不会随时增减。
但就阳气而言,由于地球自转以及绕日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的存在,自然界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所接受的太阳阳气量是不一样的。这正是天地四时阴阳之气出现相对盛衰消长,及相应气候形成寒暑冷热、生命万物呈现生长收藏变化的机制根源所在。
太阳远离地球亿万公里,但其阳气却能源源不断到达地球,这说明阳气禀赋极强的运动能力。反观地球,如果没有太阳阳气这个天外来客的光顾,其阴气始终不会离开地球半步。这说明,和阳气相比,阴气运动能力明显低下。
冬至到夏至,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接受的太阳阳气增多,地球阴气影响力受抑减弱,自然界气候生命万象变化趋于阳化过程。阳化的结果,表现为阳光明媚,气温升高,霜雪消融,雨季来临,草木生长等时象变化。中华先民据此认为阳气具有促动、明亮、温热、升浮、宣散、生发等特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之“阳化气”。
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接受的太阳阳气减少,相应被抑制的地球阴气属性逐步得以展现,自然界气候生命万象变化趋于阴化过程。阴化的结果,表现阳光惨淡,气温降低,水凝露霜,冰天雪地,草木衰枯等时象变化。中华先民据此认为,阴气具有宁静、晦暗、寒凉、潜敛、沉降、杀藏等特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之“阴成形”。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周易·系辞》说“太极生两仪”。阴阳二气是太极一元之气在各自正反互依互化之道相互作用下,聚集形成的质性对立矛盾的两类物质性本原之气,所以追究阴阳二气之本,实际上同根同源。
由于推动气运动聚散离合的道始终处在正反互依互化过程中,所以相应形成的阴阳二气也在不断地相互演变。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没有绝对永恒的阴气,也没有绝对永恒的阳气,一定条件下,阴可化阳,阳可化阴。这是认识阴阳学说必须明白的一个前提基础。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四》说:“阴阳虽是两个字,然却是一气之消息,一进一退,一消一长,进处便是阳,退处便是阴,长处便是阳,消处便是阴。只是这一气之消长,做出古今天地间无限事来,所以阴阳做一个说亦得,做两个说亦得。阴静之中自有阳动之根,阳动之中又有阴静之根。动之所以必静者,根于阴故也;静之所以必动者,根于阳故也。”
特定事物属性的阴阳定义是基于特定时空象限中事物对立矛盾属性的相互比较产生的观念,离开了这个特定时空象限中的事物对立矛盾属性对比 ,固有的阴阳定义就不成立。
如春夏属阳与秋冬属阴是一对基于一年四季太阳光热辐射地球变化引起自然界气候寒热冷暖、生命万物生长化收藏等对立矛盾属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认知建立的。一旦离开一年四季这个时节周期范围,秋冬属阴,春夏属阳这个观念也无法形成。如只是春夏之间比较,则明显春季为阴,夏季为阳。所以,阴阳的观念是相对的,如果超限延展,离开了特定参照系,其定义就失去了准确性与合理性。
摘自:谭春雨《中医发生学探微》
作者丨谭春雨
版面丨菟丝子
图片丨王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