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德坊衡山坊&民间影像小城之春费穆
树德坊:
天平路276—320弄树德坊,位于徐汇区衡山路与天平路交汇处。
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长乐路570弄蒲园的设计者张玉泉、
电影《小城之春》的导演费穆、
民国十大女作家之一《生人妻》的作者罗淑都曾居住于此。
建于上世纪30、40年代民国建筑发展鼎盛时期的三层楼里弄,设计涵盖了花园洋房及新式里弄建筑特点,堪称东西方建筑文化融合的缩影。
墙面采用浅黄色喷毛压花处理,勒脚、窗套、檐口、腰线等部分还有保留。区域内梧桐树掩映充满浪漫主义情调及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上海近代海派民居的典型样本。
衡山坊:
拆掉树德坊大部分后,由11幢独立洋房及两排里弄组成集画廊、时尚店、餐厅等多种业态。
拆房建房不做评论。
但里面满地铺设的没有历史感新敲打出来的弹疙路,搞得爱时尚的漂亮眉眉高跟鞋再也不敢来第二次了。
图3为老奶奶走过衡山坊,回到自己居住的树德坊。
PS:《民间影像》我的大伯费穆节选
七十年前的今日(1951.1.31),著名导演费穆在香港病逝,匆匆走完了短暂的人生旅程……
他的三个弟弟(即我的二伯父费彝民、四叔叔费鲁伊和我的爸爸费康)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小时候,父母带着我们和大伯父、祖母等都住在祖母家,徐家汇附近的姚主教路(天平路)320弄树德坊(三弄)23号,现在该三弄已经属于保护建筑,与南面的一个住宅用地合并改造成“衡山坊”饮食街。
大伯的卧室也是书房,里面放满了书和稿件资料,有一面墙堆满了《二十四史》线装书。有时星期日早晨,他还在蒙头大睡,听大伯母说,昨晚通宵写剧本,到天亮写完后才上床休息。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觉得大伯父真了不起。他有很大学问,还会法文、英文等外语,而且是自学成才的。我的太祖父费访壶是清末的名中医,大伯父受太祖父的影响,也有很高的医道。我生了病,总盼望他来给我把脉开药。每当他摸着我的小手,拍拍 我的脑袋时,我就有一种安全感,感到病一定会很快好起来。
在树德坊大伯父的客厅中经常有“沙龙”,来了不少电影、话剧演员和大伯父电影剧团中的好朋友。我常常喜欢搬了一张小板凳坐在客厅门口旁听。对于梅兰芳说话时用的兰花手指记忆犹新,对于姜妙香说话时的小声小气印象深刻。有一次,话剧中的女主角严斐对我说,当她在台上演出时,看到坐在前排的我在做鬼脸,让她差一点走了神。当时引起“沙龙”里的叔叔们大笑。
我们的脑海中,从小就记住了石挥、韦伟、刘琼、乔奇、严斐、张翼、黎灼灼、赵英才等电影戏剧艺术家和秦鹏章、黄贻钧等音乐指挥作曲家的名字。就以《孔夫子》电影来说,我曾看过多遍,至今印象难忘。
大伯父是电影、话剧界的名导演,在生活、工作中也是一位出色的“导演”。他把人生当作一个可供导演发挥聪明才智的大舞台。一次,在拍摄阮玲玉的一场电影镜头时,他带头冒着“倾盆大雨”说戏,用行动来激发演员的感情和才智。
小时候我常常跟着大人去看大伯父编导的话剧,有时也去看彩排,似懂非懂,也很高兴。记得《红尘》话剧中有大场戏,台上有三个人,当演到其中一对恋人在拥抱时,那多余的第三者(记得是金山演的)就自觉走开了,特意跑到台口,面向观众,做了拉窗帘的动作,还配上了拉帘子的音响效果,给人一种新鲜而又平常的幽默感。这个没有语言的普通动作,引起台下共鸣,获得一片赞叹声,连我这个不懂事的小孩也感到“有趣”。
1949年费穆全家相继赴港,应电影界投资商吴性栽(大颜料商)热情邀请,一起去香港成立龙马电影公司(吴先生属龙,费穆属马)。
大伯父劳碌一生,在追求真善美中匆匆走完了短暂的生命历程。在中国电影和戏剧的 舞台上留下了他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