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李白之《古风五十九首》(其五十九)

恻恻泣路岐,哀哀悲素丝。

路岐有南北,素丝易变移。

万事固如此,人生无定期。

田窦相倾夺,宾客互盈亏。

世途多反覆,交道方崄巇。

斗酒强然诺,寸心终自疑。

张陈竟火灭,萧朱亦星离。

众鸟集荣柯,穷鱼守枯池。

嗟嗟失欢客,勤问何所规。

注:

泣路岐:即“泣岐路”。因岐路容易迷失方向,使人无所适从,所以感伤。

素丝:白色的丝。

变移:颜色洁白的丝可以染成别的色彩。

“田窦”二句:西汉时,外戚田昐为相,与前相窦婴争权,原告依附窦婴的门客,都趋势利而投奔田昐,这两句的意思讽刺天下人趋炎附势。

崄巇:艰险难行的样子。

张陈:张耳、陈余。据《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载,张、陈二人初为生死之交,后来二人产生矛盾,张耳击杀陈。

萧朱:指萧育、朱博。两人曾经友好,后产生误会,时人以为“交难”。

荣柯:繁茂的草木

失欢客:李白自指。失欢,失去权贵的欢心。

解读:

这首诗作于公元763年,宝应二年,此时李白寓居当涂养病期间,诗人初逐后对社会现实中的世态炎凉,有感于世态人心,友谊的脆弱而作。

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从开篇到“人生无定期”,共六句。诗人用白云苍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变幻无定之事、之人,来比喻世事艰验,以悲岐路、哀素丝引出“人生无定期”的话题。

接下来的八句为全诗的第二部分,从“田窦相倾夺”至“萧朱亦星离”,夹叙夹议,感叹世俗趋炎附势,感叹世间所谓生死朋友只是空言。这一部分诗人运用事例来验证“万事固如此,人生无定期”这一议论。以田、窦二家宾客争斗、张陈火灭、萧朱星离为例,诗人列举田窦二家,其实着眼点是在田窦二家的宾客,这些宾客舐痔吮痈,在他们的眼里,哪里有什么贤愚、清浊、是非之分。酒席之间所谓一诺千金的誓言,其实连说这些话的人都不相信,更何谈兑现?张耳、陈余由刎颈之交而落得个一个杀了别一个,萧育、朱博这两个昔日的好朋友,因嫌隙不和,这样人尚且如此,一般化交情更是可想而知。

第三部分从“众鸟集荣柯”至全诗结束,这一部分诗人主要描绘了在如此龌龊的世风中孤苦悲凉的境况。鸟主要集合在茂密的树林之中,无路可走的鱼固守在枯竭的池塘。那些失去了权力的人却往往嘘寒问暖但却于事无补。诗人之所以有如此认识,是想表达众人像“众鸟”那样“集荣柯”,自己不愿意做这种蝇营狗苟的“众鸟”,也决不愿意去到“荣柯”上去栖息。诗人自比“穷鱼”,这固然有自身能力的限制,但同时也是由于友人未肯伸手去援助,还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是一个“失欢客”,即失去了朝廷、君王欢心的人。李白能落到“穷鱼”的地位,乃是社会现状使然,这也是李白悲剧的历史原因。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