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为什么能成为一代中国女排的核心人物?
1981年11月16日,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场上,中国女排与东道主日本女排展开终极对决。就在双方2比2平决胜局开始的关键时刻,孙晋芳将球传给了4号位的郎平,郎平一记重扣,中国队夺回发球权。此后,依靠郎平的扣球和周晓兰的拦网,中国队以16比15拿到了赛点。最终,中国队以17比15赢得胜利,也是中国首次夺得世界杯赛冠军。而郎平,也以她惊人的扣球命中率,使得球迷们亲切地称她为“铁榔头”。“铁榔头”郎平,身高一米八四。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女子排坛最好的主攻手之一。她的身体素质出众,弹跳力强,摸高可达3.17米,快攻变化多,网上技术突出,以四号位高点强攻著称,是中国女子排球队里的核心人物。就在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上,中国队以7战全胜的成绩首次夺得世界杯赛冠军。据统计,在这7场比赛中,中国队共扣球1116次,其中郎平一人扣球407次,得到79分,扣球命中率接近50%。随后,“铁榔头”郎平得到球迷们的热烈追捧,她扣球的英姿甚至被画成漫画印上了邮票。那么,“铁榔头”郎平究竟是如何走上排球之路,她的排球生涯又经历了怎样的艰难曲折呢?
郎平扣球邮票
郎平,1960年生于中国天津,与排球的结缘,源于从小家人对他的影响,郎平的爸爸是个十足的体育迷,在她8岁的时候就经常带她到北京工体观看排球比赛。因此,在郎平的少年时代,排球就给她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然而,郎平真正进入体校学习排球却是因为一个意外。究竟是怎样的意外呢?
小郎平
郎平说,她人生之路上有三位重要人物。第一位便是北京少年体校的张媛庆教练。14岁时的郎平当时很瘦,像个豆芽菜。张媛庆看到郎平后,凭直觉就认为郎平是打排球的料。张指导仔细丈量了郎平的身高和比例,并做了身体和反应测试。然而,就在她决定收下郎平时,却遭到郎平父母的反对。当时的小郎平因为读书成绩很好,父母的期待是要她考进清华大学读书,可从没想过要让她搞体育。那么,郎平的父母最终是如何同意她学习排球的呢?
郎平
进入北京少年体校以后的郎平并不如我们相像的那样一帆风顺,她一直以替补队员的身份在球队中苦练基本功,她更是被经常借调到其他球队,担任替补队员。然而,就是因为一次意外的替补,让她被国家队主教练袁伟民相中。1978年,年仅17岁的郎平参加全国排球甲级队联赛,因表现突出,被袁伟民看中加入国家队。为了将她培养成不负重望的炮手,袁伟民对她进行了严格并有独创性的训练。因为郎平的身高加上她出色的弹跳力,腿部和腰部、技术和身体的协调性特别好,因此,她把技术融入于力量中的扣球,成为中国女排的制胜法宝。其次,郎平非常能吃苦,因为她身材高,一般下三路动作比如倒地接球、垫球等就会比较弱,但是郎平尽量苦练补上这个短板,不让自己成为对方攻击的软肋。为此,她不断要求袁指导加练。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郎平的思考力,就是用脑打球以及对排球运动的理解力,是袁伟民非常赏识她的原因。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郎平凭着她的一股冲劲终于进入国家队。袁伟民自然就成为她人生路上的第二位重要人物。进入国家队不久,袁伟民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究竟是怎样的决定呢?
袁伟民
1979年,在访问日本的一场比赛中,中国女排开场以2比0领先日本,郎平和孙晋芳都急于拿下比赛,这时,孙晋芳传出了一个不合郎平胃口的球,两个人的心里便有个疙瘩,都拉长了脸。日本队抓住中国队主力二传和主攻手之间的小矛盾,以3比2逆转了整个比赛,这次失败,让袁伟民深刻地意识到,排球是6个人的运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小故障,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结果。这协作精神该怎么练呢?要知道场上六名队员,六种性情,六个想法,要拧在一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但是教练和队员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一方面,队员要依靠教练的训练计划和战略部署来提高成绩,另一方面,如果教练员要求太严,态度太硬,也会招来队员的反感,袁伟民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从这种微妙的关系入手。
袁伟民和女排
在日常的女排训练中有补课的规定,如果哪名队员当天训练不达标,就会留下来加练,而且一人补课全队陪同,1980年的一天集训,又有三名队员因为不达标而被留了下来,那时,还是年轻队员的郎平主动申请当起了陪练,来帮助被罚的队员尽快达标。可是,练了一个多小时,被罚队员还是没有达标,此时,袁伟民竟然将矛头指向了自愿当陪练的郎平,批评郎平打出来的球不合格。本来郎平就是好心来当陪练,偏偏打出来的好球还被教练挑刺,郎平气得直瞪眼,嘴里不停嘀咕,“这还不算好球啊”!但是袁伟民却面不改色,此时,郎平要求暂停,只见她走到墙前,脸对着墙,看似整理衣衫,其实眼泪已经止不住流了出来,见此情形,另外几个被罚的队员也跟着哭了起来。袁伟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郎平与袁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