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为英国勋爵居然偷中国茶树!
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则夷人何以为生?
——林则徐
如果茶能长在我们的领土上,那我们就不必仰给中国。
——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勋爵
前言
大清帝国利用茶叶出口,赚尽了欧洲和美洲的白银,成为GDP世界第一,并屡次利用茶叶贸易迫使俄国让步,这让举国上下形成一种能够“以茶制夷”的错觉,认为只要茶叶在手,就可以让所有“蛮夷”俯首称臣。直到鸦片战争的炮火打碎了这种认知。但实际上,军事侵略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英国人对中国茶叶的围猎早在战前几十年就开始了。
一、共识:“以茶制夷”所向披靡
顺天府府尹曾望颜曾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说:“夷人赖以为命,不可一日欠缺之物,乃茶叶、大黄。而此二物,皆我中原特产。无论何国夷船,概不准其与我朝通商往来。”曾望颜认为,只要实施全面封关海禁,由于得不到茶叶、大黄,夷人之性命就完全由天朝掌控,那么夷人就一定会放下身段来乞求通商。
曾望颜(1790-1870)
字瞻孔,号卓如,广东中山人。清道光二年(1822)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迁御史、光禄寺少卿,调太常寺少卿。遇事敢言,道光二十年(1840)出任福建布政使。
曾望颜
道光皇帝非常重视这封奏折,因为朝中相当一部分大臣都跟曾望颜的看法一致。皇帝把曾望颜的奏折转给了林则徐,希望得到林则徐的意见。
林则徐经过查访得知,每年大黄出口不超过1000担,并非夷人不可无之物,不值得严禁;但历年所销茶叶在30多万担到50多万担之间,可作为钳制之物。
不过林则徐并不同意全面海禁,因为他知道这根本是做不到的。陆地上设卡封禁相对容易,但海岸线那么长,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去时刻盯防,走私者还是能够偷偷和外国商人交易,海关反而白白损失税银。
而且,单纯禁止与英国商人进行茶叶贸易也没用,因为他们可以从其他国家那里转购中国茶叶。林则徐的意见是,茶叶采取限量供应,而且逐年提高价格。
虽然林则徐否定了曾望颜的海禁建议,但他同样认为可以“以茶制夷”,只要控制了茶叶出口,外国人必然会向清政府求饶,保证再也不敢向中国输入鸦片。由林则徐、邓廷桢等人起草的那封著名的致英女王信函中就曾提到:“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则夷人何以为生?”
带有英女皇头像的2便士邮票
林则徐的这种质问口吻,到了民间就变得粗暴而直接。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在抗英斗争中发出的《尽忠报国全粤义民申谕英夷告示》,有着林则徐致英女王书的影子:“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品,皆汝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
可以说,“以茶制夷”已经成为当时举国上下的共识,不仅朝中权臣如此看,知识界和民间也如此认为。
研究中国对外关系的美国人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里把这种流行思想再次描述了一遍:“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茶和大黄对于西方都是必需的东西,而只有中国可以供给茶和大部分的大黄。”
二、战争未打破中国人的茶叶自信
这种自信,即使是鸦片战争都未能完全打破。虽然,参加过中英《南京条约》谈判的黄恩彤曾指出,昔日林则徐以为英国人离不开茶叶,其实他错了,英国人嗜好茶叶不假,但只是嗜其味,并非以此为生。但鸦片战争期间、其后依然有大量官员提出以茶制夷的方案。认为只要断绝了外国人的茶叶、大黄,就必然能迫使他们向大清乞求救命。
水路运输的中国茶
这种自信,来自于连鸦片战争都未能逆转的贸易顺差,从1867年到1894年,即便英国人大量输入鸦片,中国茶叶的出口额也能与进口额平衡。
然而,大清帝国从庙堂到民间,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以茶制夷”必须建立在茶叶可控的基础之上。这包含两个条件:一是要能控制他人需要的物资(茶叶、大黄);二是要能控制输出渠道。于大清帝国而言,陆路尚可严加控制,但控制海路却显得力不从心。
正是这种“以茶制夷”的论调,触动了英国人,让英国人害怕在茶叶问题上受制于中国,认为必须从根源上解决中国对茶叶的绝对控制权。而且,茶叶这种在全球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资源,这种英国国民需求旺盛、能为英国带来巨大利益的战略物资,必须掌握在大英帝国手中。
清代英国人笔记中的中国茶工
要实现这一目标,大体上有两种方案:其一,把中国变成印度那样的英属殖民地;其二,在英国或其殖民地种植和生产茶叶,打破中国的垄断地位。鉴于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中央集权的国家,第一种方案并不现实。因此,英国人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第二种方案。一场掠夺中国茶树、茶树种子、制茶技术的战争,早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半个世纪,就悄然打响了。
三、两大“盗茶者”爵士
为了从中国盗走茶树、茶树种子、茶叶种植及加工技术,英国向中国派出的植物猎人非常多,这里先介绍两个比较出名的“盗茶者”。打头阵的就是著名的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勋爵。没错,就是那个带领英国使团访华给乾隆皇帝祝寿的乔治·马戛尔尼。
洋画中的马嘎尔尼觐见乾隆
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时候,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人嘱咐他,一定要多注意茶叶,因为它的价值很大,如果能在印度移植,就再好不过。马戛尔尼回答说,如果茶能长在我们的领土上,那我们就不必仰给中国。因此,那次的访华团中,特意带了几位跟茶叶相关的科学家过去,在回程的时候,马戛尔尼一行又在江西顺走了一批茶树种子和茶树。
马戛尔尼记录道:“在路过江西的时候,我们经过了一些茶叶种植园。当地的巡抚允许我们带走几棵正在生长的茶树,每棵茶树下面还带着一大坨泥土。我很自信地认为,我可以将这些茶树移栽到孟加拉。”后来,他把这些茶树送给了英国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这些茶树很可能没有能够成活,但他带回去的那些茶树种子,成功地在印度加尔各答的植物园中生根发芽了。
阿美士德(1773-1857)
英国外交官,曾于1816年代表英国率团访华。1823年至1828年出任 印度总督。
Amherst
之后,就是著名的阿美士德((William Pitt Amherst)勋爵。他于1816年代表英国率团访华,同样因为不能接受“三跪九叩”的觐见礼而跟清朝官员起了冲突,威廉·皮特·阿美士德比乔治·马戛尔尼运气更差,连嘉庆皇帝的面都没见着。
不过,他同样也在回国的路上顺走了一些中国茶树和茶树种子。但阿美士德一行人所乘坐的阿尔塞斯特号在苏马特拉附近海域触礁,尽管人员全部获救,茶树和茶树种子却丢失了。
四、“不光要盗茶种,还要偷技术”
其实英国人一开始是期待能够在英国本土种植茶树,但英国派遣的植物猎人把茶种带回英国后,悲观地发现英国的气候、土壤根本无法种植茶树,屡次失败后只能作罢。
这个时候,英国人才意识到,要引进中国茶树、茶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没有中国官方许可,这些植物只能偷运出境。而且,光是偷盗出茶树、茶种是没用的,先不说制茶技术了,少了中国人的茶叶种植技术,盗运出来的茶树根本种不活,茶种虽然能够发芽,但能否长成合格的植株,前景相当悲观,没有人知道这些幼苗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要怎么修剪。
而茶叶专家也不容易招募,熟练的茶工在中国生活得很不错,更何况中国政府根本不允许这些制茶秘密外泄。荷兰人曾经尝试招募的12个中国茶工,都先后被谋杀了。即便是这些茶工成功到达印度,那些茶工的家人也会被中国政府追究连带责任。
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广东思普贡茗茶业有限公司·茗六福茶行创始人王蓝指出,英国人曾经在福建、广东、云南多次尝试招募中国茶农、制茶技师,但都不成功。其中最大胆的一个计划是拉姆夸博士提出来的,他建议从云南省经陆路把中国人带到阿萨姆。
由于从中国云南到印度阿萨姆有1280公里的路程,而且沿途都是崇山峻岭,因此这个计划听起来就不现实。但印度总督还是聘请了一名中国经纪人,让他带着官方信件和贵重的礼物前往云南去实施这一计划。可是这个中国经纪人一去不复返,走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任何消息,拉姆夸博士于1840年年末死于伤寒,整个计划也就流产了。
英国第一个茶园“阿萨姆茶叶公司”的女工
不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未让英国人放弃,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讲述,英国人如何派出“史上最大的商业间谍”,剃头、变装,潜伏中国三年,成功盗取中国优质茶种和茶叶种植、加工技术,助推印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彻底改变世界茶叶贸易格局。
参考资料
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4
乌克斯.茶叶全书[M].侬佳,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153198.
莫克塞姆.茶:嗜好、开拓与帝国[M].毕小青,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美国探索频道的节目“罗伯特·福琼,茶叶盗贼”(RobertFortune,TheTeaThief).
托比·马斯格雷夫.植物猎人[M].杨春丽,译.太原:希望出版社,2005.
萨拉·罗斯.《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M].孟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0
普洱
传奇
勐海茶厂自1940年建厂以来,平均每年要产出超过二十个不同的普洱产品。而在这样众多的同类竞争、快速发展变化中,7542与7572却始终被奉为“经典”和“标杆”,是一代大益人所缔造的普洱传奇!101-7542,经典配方,汤色橙黄,茶汤清爽,苦涩甜都均衡。101-7572,金毫细茶撒面,7级青壮茶青为里茶拼配而成;汤色深红透亮,滋味滑润、甜香中透着糯稻香;多年来,两款茶均被业内誉为“评判普洱生、熟茶品质的标准产品”。快来试一试这两款经典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