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有关清明的七绝,杜牧和张继的对决,高下立判
诗歌创作贵在含蓄和形象,诗人不言喜怒哀乐,却借助描写景物,融入深衷曲意。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特定的意境。但有意境的诗歌,并不全是千古传诵的佳句,因为意境有高下之分,新旧之别。比如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墨客都游访过鹳雀楼,题诗赋词的更是不在少数,但唯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精警动人,尤其是最后两句写出了楼的高标出世,又令人遐想无限。所以只有那些意中有境、境中蕴意,景中出境、情中藏意的诗作,才是意境完美的传世佳作。下面介绍两首有关清明的七绝,杜牧和张继的对决,高下立判。
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关于他的身世大家都耳熟能详,读者朋友也都非常喜爱他的作品。这首诗以白描手法,细腻笔墨,真切地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图画,使人进入到一种真正的艺术境界。这首小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百读不厌,更是传诵千年,依然经久不衰。诗人抓住了清明时节的季节特点,以及行人的心理特征,不仅描画出一幅迷人的春景图,而且精妙地揭示出游人心中忧伤的情感,可谓掌上河山、尺幅万里。
清明时节是踏青郊游、赏春、祭扫的好时光,可是偏偏天公不作美,细雨纷纷,令人平添了缕缕愁绪。包括离乡背景、远行在外,羁旅途中在内的,一时暂不得归的路上行人,纷纷伤怀,犹如魂断。人们行迹匆匆、各有心思,其中或有想寻找酒家者,意欲借酒浇愁,便四处探问。牧童遥指之处,美丽的杏花深处掩映着一座村庄,细雨微风中更摇曳着酒旗,立刻就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绝妙的意境之中,着实令人赞不绝口。
这首小诗所描绘的意境令人神往,读着诗句,犹如感受到了路上行人的愁绪,听到雨中行人问路的话语,看到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姿态,也体验到行人神往酒家的心境。只有四句的小诗,就能描写出如此清新自然、耐人寻味,又诱人联想、感染力强的优美意境,确实难能可贵,令人陶醉。
闾门即事唐代:张继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谈起张继,大家一定会想起他的名作《枫桥夜泊》,不过除此之外,读者对他的其他作品却了解不多。这首诗虽然不那么脍炙人口,但也属于唐诗中的佳作。闾门,这里指人群聚居处。诗人在清明时节来此游览,他登高眺望,只见田园荒芜、遍布青草,丝毫没有农忙的景象,诗人感慨万端,于是赋诗留念。
首两句抒写眼前的景象,农夫们都应募从军,农田荒芜。远远望去,万亩良田都长满了茂密的春草。后面又以反问结束全篇,诗人看似玩笑地说,你若不信,可以登上城门往远处眺望,刚过完寒食节,有多少民宅恢复了炊烟?
因为清明节之前是寒食节,民间禁火,清明过后本应处处生起新烟,可是如今只有寥寥几家燃起新烟,令人顿感一片凄凉。作者通过对清明时节农田的荒芜、以及新烟难觅等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以及对劳动人民悲戚处境的深切同情。张继的这首诗抒写委婉,意境深邃,不愧为唐诗中的佳作。不过相比杜牧的作品,张诗虽然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站在历史的长河中观察,还是难以表达清明时节大多人的感受,更很难触动更多人的内心,也就无法与杜牧的名篇相提并论。所以两首诗比较起来,立即就显得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