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折笔,真正厉害的在后面...
网上很多文章都在讲“折笔”,然而,为何而折?折之后又该如何?却鲜有涉及。今天我们来考察王羲之到底是如何“折”的——折摆是王羲之行书点画连带的一种基本技术手段,其要旨为连带时遇有点、撇、挑等皆统一简化为直线,沿“Z”字型轨道递进运动。折摆技巧的运用非常有效地强化了行书特有的速度感和整一性。《得示帖》的“出”字最明晰地展示出“Z”字型运动的简洁明快之美:《丧乱帖》的“先”字与《频有哀祸帖》的“哀”字,楷书写法的字形和笔顺皆差异较大,而在行书写法中,通过折摆处理而取得了基本构型方面的同质简化。《频有哀祸帖》“摧”字右部反复折摆的幅度由大到小,造型由宽舒而一步步敛缩;《圣教序》“是”字则与之相反,反复折摆的幅度由小到大,把间架一层层地拆动拉张开来:《圣教序》的“道”、“翠”、“远”诸字也都是通过这样幅度较大的拆动拉张来激活空间,使空间产生扩散膨胀的视觉震撼力,“恒”、“岂”等字的折摆则幅度小而均匀稳定,形成紧敛之态。请看下面的字例:王羲之书法骨势雄强,折摆亦以刚直劲挺见胜,相形之下王珣《伯远帖》中的折摆运用尽管也是逸态翩翩,笔力方面却差得太远,往往只能搭锋借力,便无法做到因势生变,永远是那样一律的荡来荡去。现在很多技法培训班,只知折笔,照猫画虎;却不知摆纵之势,谬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