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请不要溺爱你们的孩子”

文/诗来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象是:越是穷人,越容易溺爱孩子。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孩子做完作业玩儿父母的手机,“一不小心”在某款手游上充值了上万块钱。
这些钱,往往是他们父母辛苦打工攒下来的,正要留着给爷爷奶奶看病。
而当记者问道:孩子怎么会知道你的微信或支付宝支付密码的呢?这些家长往往说:可能是上次我用手机扫码付款时,孩子看见了,就记住密码了。最后,这些家长还“声泪俱下”地恳请记者帮忙联系腾讯客服,希望能够把钱退回来。“否则,我们这一大家子就没法活啦!”面对镜头,这些家长往往如此哭诉。
事实上呢,这些家长并不值得同情。
当然,从法律上来说,孩子还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购买贵重物品的行为一般是可以撤销的。
但话又说回来,“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孩子花父母的钱进行大额消费的行为,往往也等同视为有效行为。
而孩子拿着父母的手机玩游戏并充值,可以被认为是“征得了父母同意”。一些家长动不动说:“我们也不懂,不知道这游戏还要充值,而且充值金额这么高。”这种说法是不负责任的。
毕竟,腾讯公司在每款手游前,都有公告提示,甚至在充值界面也有提示。父母把手机给孩子玩儿,而且很多父母也知道孩子在玩儿游戏,某种程度上就可以视作“监护人同意或默认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消费行为。”因此,一味地指责腾讯公司,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在这种现象面前,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越是穷人,越喜欢溺爱孩子?
这不是很矛盾吗?我们往往以为有钱人才溺爱孩子,其实,穷人更喜欢溺爱自己的孩子。
很多穷人的心理是:正是因为我小时候因为家穷,吃了太多苦,所以绝不希望孩子再吃苦。虽然我和爱人加一起挣的工资也不高,但就算砸锅卖铁,也不能让孩子受委屈。
不等到他们砸锅卖铁,孩子就先帮他们砸锅卖铁了。毕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受几万元的“非必要消费”的。
充值游戏币,就是典型的“非必要消费”。
对于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务工家庭,几万元有时候就是他们的救命钱。

鲁迅先生也曾溺爱过孩子,但他是怎么“溺爱”的呢?
作为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唯一的孩子,周海婴从小就是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
周海婴3岁前,身体不是很好,鲁迅夫妇经常定期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打防疫针。海婴3岁后还多次去医院洗肠,四岁后,服用开胃的药丸和纯鱼肝油。医生提出孩子要经常晒太阳,这样皮肤可以结实,冬天不至于受寒感冒。鲁迅夫妇认真照办,每日上午让海婴裸晒太阳一小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日光浴。上海的夏天闷热,那个年代没有空调,人们往往会生痱子,唯独海婴痱子很少。鲁迅请保姆带孩子,是以对孩子好不好为主要标准。
到了四五岁,周海婴爱听故事。鲁迅夫妇每晚给他讲故事,譬如讲狗熊如何生活、萝卜如何长大等等。鲁迅在给母亲的信中说,讲故事费去了不少工夫。海婴五六岁开始,爱看电影了,夫妇俩经常带他去看电影。
1932年11月鲁迅去北京,在忙碌的演讲和看望母亲之余,还专门抽空去西单市场为周海婴买玩具,虽然去前便预计“恐必窳劣,无佳品耳”,但还是去了。到了那里一看,玩具铺只有2家,确实买不到什么好东西。也许他太专注于玩具了,还被扒手窃去2元钱。
请保姆、看电影、买玩具,即使放到现在,也是很多家庭没有条件做到的。
但鲁迅先生爱则爱之,却丝毫不溺爱。
鲁迅先生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塑造孩子的人格,无论是玩玩具、睡前读故事还是看电影,都是在无形中培养孩子。
而现在很多父母,回到家,就把手机给孩子,让孩子一个人玩儿手机,恰恰是一种懒惰的表现。
因为他们觉得:陪孩子玩玩具、给孩子读故事,这样多累啊。手机给他,让他自己玩儿,孩子一个人安安静静的,自己也轻轻松松的。
看吧,这就是这些家长真正的逻辑。溺爱孩子的背后,是人性中的懒惰。
这样的环境成长下的孩子,显然不会有啥美好的前途。
游戏成了他们最大的安慰,他们竞相在游戏里充值,只为了得到一件让小伙伴羡慕的装备。
而且,越是经济条件不好的家长,越容易这么做。
他们还美其名曰:我们平时上班都忙,没太多时间陪孩子,只能让他玩手机。
拜托,你就算再忙,难道连陪孩子聊天、散步的时间都没有?
既然你这么忙,怎么也没见你挣多少钱啊。
说白了,是这些家长自己是个懒人,所以在他们看来,让孩子玩手机就是带孩子最省心、最方便的做法。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99.99%还是穷人。
他们以后教育自己孩子的方式,还是让他们自己“一边儿玩去。”
以后,当这些家长们再在记者面前装可怜,哭诉说:我也不知道孩子咋整的,手机短信提示扣了一万多块钱,这让我们以后还咋活啊。
记者们,请你们不要同情这些家长,不妨痛快地对他们说:
“别在这儿装可怜,一边儿玩去!”

◎ 精彩回顾 ◎
—— —— ——
“宋朝GDP占全世界的80%,这种屁话你也信?”
“穷人,请你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河南大学西门往事


“随手写,随心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