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怀”地名及区域演变考

摘要:由于文献对“覃怀”记载不够明确,导致后人解释多有歧异,认为“覃”是地名。后来人们以“覃怀”指代“怀县”,随着行政区划变迁,“覃怀”从指代“怀县”演变为指代“怀州、河内郡、怀庆府、焦作”。“覃怀”最初指的是“怀”,是大禹凿大伾山渠疏导黄河洪水的地方。“覃”应该理解为“蔓延、延伸”,即大禹将其在“怀”疏导洪水的功绩延伸到其他地域。

关键词:覃怀;怀县;武陟;河内郡;怀州

“覃怀”最早见于《尚书·禹贡》“覃怀厎绩,至于衡漳”,随后有《史记》所记“覃怀致功”。

学者对“覃怀”有多种解释。郑玄云:“覃怀为县名,属河内。”颜师古云:“覃怀,近河地名。”司马贞云:“河内有怀县,今验地无名'覃’者,盖'覃怀’或当时共为一地之名。”金履祥云:“覃,大也。怀,地名。太行为河北脊,其山脊诸川皆山险,至太行山尽头始平广,田皆腴美,俗称小江南。古所称覃怀也,即今怀州。”蔡沈云:“覃怀,地名。《地志》河内郡有怀县,今怀州也。”王鸣盛云:“今怀县故城,在河南武陟县西,即覃怀也。”由此可见,古人认为“覃怀”即“怀县”或“怀州”。怀州为“后魏置,治野王”。二者既有地理位置上的不同,更有行政管理层级、所辖地域的差异,不能混为一谈。

明万历十九年(1612)《武陟县志》载:武陟,“故覃怀属邑”“亦覃怀望邑”。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怀庆府志·沿革考》记载,怀庆府,“《禹贡》覃怀之域”;河内县,“《禹贡》覃怀地”;武陟县,“古冀州覃怀地”。由上述文献可知,武陟与覃怀为从属关系。1993年《武陟县志》编者采用武陟“夏,为冀州覃怀地”“夏,称覃怀”两种观点。

迄今,学者对“覃怀”地名及区域演变,仍没有明确的考证,这对认识覃怀之与黄河文化的重要地位以及焦作文化建设都非常不利。笔者认为“怀县”是“覃怀”,称武陟为“故覃怀属邑”不妥,应明确武陟“夏称覃怀”。

一、“覃怀”地名考

(一)“怀”即“武陟”

《韩诗外传》载:“周武王伐纣至邢邱,改邢邱曰怀。”《左传》载:“周定王四年,赤狄伐晋,围怀及邢邱。”《史记·魏世家》载:周烈王六年(前370)“魏败赵于怀”。《史记·六国年表》载:周郝王四十九年(前266),“秦拔魏,取邢邱、怀”。《竹书纪年》载:周显王九年(前360)“秦师伐郑,次于怀”。《史记·六国年表》载:秦昭王三十九年(前268),“拔魏怀”。由此可见,在秦朝实行郡县制以前,在涉及“怀”地时,仅以“怀”字作为地名,未见“覃”字。这个“怀”即“怀县”,其管辖面积与今武陟基本相同。

为什么这里要称“怀”?这与武陟的地理形势有关。大禹时期,武陟东、南两面均面临黄河。1993年《武陟县志》从地质角度记载了古黄河在武陟境内的河道遗迹,“城关乡以东到谢旗营,接获嘉境,为古黄河河床”,“古阳堤(在木栾店、马曲、大城、圪垱店、商村、邸阁一线)以南为古黄河滩地”,可见自古至今,黄河在武陟南部基本未变,而在武陟东部的形势变化甚大。

赵炜详细考证了黄河变迁:

在西汉故道形成前,今荥阳、武陟以下黄河故道有山经故道和禹河故道。……张克伟先生则通过对卫星影像判别和实地考察,进一步提出了“山经河”在该区域的具体走向为:武陟东石寺———获嘉照镜———新乡市区北部———卫辉,与郇封岗遗迹同,在禹河故道之西,且先于禹河故道。……至于禹河故道的走向也有多种说法……张克伟先生则认为是“自武陟北郭,经圪垱店南、新乡七里营北和朗公庙、卫辉东”……张克伟先生的观点较为可信,与有关文献记载和历史地理、地质考证比较吻合。……到平帝时,河道大幅度向南摆动,黄河与济水分流处的山体严重坍塌,以至于进一步发展成黄河、济水、汴水各支派乱流的险恶局面,并最终导致黄河史上的第二次大改道(公元11年),形成东汉河。在黄河中下游分界区域,该河段大致经今荥阳、惠济区北、武陟东、获嘉南、新乡县南,入延津。

该文对黄河在武陟境内的流向论证十分清晰。由此可知,大禹时期今武陟东部一带基本都为黄河河道,而北流的黄河直到明代才彻底改道,不再流经武陟东部。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怀庆府志》载:“英宗天顺七年,河溢开封、怀庆等六府。是年,河自武陟徙入原武,而获嘉之流塞。”当时武陟正东邻原武县(后与阳武县合并为原阳县),两县之间原本隔河相望,由于黄河改道,才相接。

而武陟北面和西面的情况又是什么样呢?武陟北靠太行山,呈北高南低之势,西面和温县、博爱县接壤,平均海拔高度比二县平原地带约低100米左右,呈西高东低之势。武陟又当沁河下游,沁河由西而东而南注于黄河,至今武陟沁南一带仍是盆底,疏洪最难。而东部、东南部的谢旗营、乔庙、詹店、嘉应观等乡镇,同样地势低洼,易遭洪涝灾害。

正是这样的地势,让古人将古代武陟这块地方称为“怀”。“怀”字在金文中是会意字,像将东西怀挟在衣中,有包围、围绕之意。武陟在大禹时期被黄河环绕包围,符合“怀”字之意,故以“怀”作为地名。武陟背山依河,地势低平,易滞洪被灾。蔡沈注解“覃怀厎绩”时,取《禹贡·尧典》中所记“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作为依据,云:“方洪水怀山襄陵之时,为平地致功为难,故书厎绩”“怀,包其四面也”。以“洪水怀山襄陵”注解“怀”,符合“怀”的地理形势。

(二)“怀”即“覃怀”

目前学界对“覃”的解释有三种观点:其一,甲骨文中有“覃”字,如“甲申卜:王其于覃”“甲辰卜:翌日乙,王其于覃无灾名”等,因此,有人推测“覃”字为地名,可能就在今焦作地区附近。无论是司马贞,还是今人,在焦作地区都未发现与“覃”有关的地名,因此此观点难以成立。其二,以“覃”字字形解读其地理形势,罗振玉云:“覃像酒盈樽”,郭沫若和陈梦解释:“'覃’就是一个口小肚子大的酒坛子,'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壶的盖,西下的'曰’是酒壶的大肚,'十’字底部为尖状,插入地中便于存放。”并认为“今河北邢台、河南安阳一带为'覃’的'西’部,今新乡、焦作、沁阳、济源一线为'覃’的'曰’部,在今温县与孟州一带'覃’的'十’部。呈倒'V’字形状的黄河极像一位张开双臂的母亲紧紧地把这块土地搂在怀里,古人便形象地把这块土地称做覃怀”。这种观点是将“覃”理解为汉代“河内郡”,与“覃怀为县名,属河内”相悖。其三,与姓氏来源有关,“此地有一部落叫覃怀氏,其后以部落名为姓,称为覃怀氏,后简改为覃姓,称为覃氏”,此种观点无意义。

笔者认为“覃”字与《尚书·禹贡》“东过洛汭,至于大伾”有关,文中“大伾”即“大伾山”,在武陟境内。《辞海》载:“汉晋南北朝以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北成皋故城所在之山为大伾,见《水经·河水注》《济水注》及所引汉晋资料。”孔颖达《尚书正义》:“东过洛汭,至于大伾……郑玄云:'大岯在修武、武德之界。’张揖云:'成皋县山也。’。”

可见,唐代以前解释大伾山“在修武、武德之界”,位于今武陟东部。王法星先生也认同郑玄“大伾山地望”的观点。为何现在在武陟不见“大伾山”踪迹?赵炜认为:“黄河中下游分界区域的河道变迁与该区域河道右岸山体的塌退直至弥灭,密切相关;而右岸山体的弥灭,则是人工凿渠通漕和河水淘蚀双重作用的结果。”古黄河由“山经河”向“禹河故道”演变过程中,在武陟由东向东北的转折处是由东石寺逐渐向东南部的圪垱店转移,即河道在向东向南消退,原因是“右岸山体的弥灭”,即大伾山“塌退直至弥灭”。

《史记·河渠书》载:

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洛汭,至于大伾。于是,禹以为河所以从来者高,水端悍,难以平行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入于渤海。

叙述了大禹在大伾开挖水渠、疏泄洪水的过程,即大禹在“怀”地立下的功绩。

《尔雅注疏》载:“流,覃也。覃,延也。……释曰:转相解也。皆谓蔓延相被及,水之流必相延及。”“覃怀”的“覃”正是来源于它的动词义项,即“蔓延、延伸”。因此,“覃怀厎绩”本意是大禹在“怀”地开挖水渠,延伸河道,将被大伾山挡住的黄河洪水疏泄出去,取得治理洪水的巨大功绩!将“怀”称“覃怀”,正是因为历代学者认为“覃”是地名造成的。

二、覃怀区域演变

汉高祖二年(205)三月,刘邦自临晋渡黄河,攻下河内,置河内郡,领十八县,西至济源,东北达安阳,以怀县为郡治。《史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后汉书》:“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通洛阳。”由于河内重要的地理位置,汉朝曾在河内郡治怀县设置工官,东汉时置建怀宫,光武帝曾数次驾幸,汉章帝曾巡视河内,并亲耕于怀,在怀宫颁布诏书。

从此开始,“覃怀”指代“怀县”,泛指河内郡。

晋武帝泰始二年(266),河内郡治由怀县迁至野王,自此怀县降为属县。

到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河内郡先后落入前赵、前燕之手,后又为魏所有。当时南朝的宋国虽然不实际拥有河内郡,但仍在司州下侨置河内郡,寄治河南,领温、野王、轵、河阳、沁水、山阳、怀、平皋、朝歌十县。而实际拥有河内郡的北魏,则于天安二年(467)始置怀州,治野王。

南北朝至唐初,怀州时废时置,治所也有变化,且领县不一,而河内郡也时废时置,州、郡之所置、分、统杂糅相错,河内郡的名称甚至宋朝还在使用。唐以后,怀州辖区基本稳定,经宋、金,至元朝改怀孟路、怀庆路,明清又置怀庆府。始终不脱“怀”字,主要原因是河内郡治怀县古称“覃怀”,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认同度。隋朝设置武陟县不用“怀县”之名,原因应该是“怀”字被州名所用。因此,自唐以后,“覃怀”也就伴随着州(府)以“怀”命名,治所转移至河内县,整个州(府)所辖区域泛称“覃怀”被延续。唐代以后,文献中多将怀州称覃怀,对“怀州即覃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唐朝诗人岑参《送怀州吴别驾》:“驿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覃怀人总喜,别驾得王祥。”焦作立市后,辖境仍相当于怀庆府,所以又将焦作称“覃怀”。

综上,“覃怀”区域经历了如下发展历程:怀→怀县、武德县→武陟县(自此随着河内郡治所迁“野王”泛指河内郡)→河内郡→怀州→怀孟路→怀庆路→怀庆府→焦作市。

三、结语

覃怀即怀、怀县(今武陟),大禹开渠疏导洪水的地方。汉以怀县为河内郡治,衍为郡之泛称,伴随河内郡改置怀州及怀孟路、怀庆路、怀庆府等,沿用至今。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进入全面规划实施阶段之时,武陟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黄河文化之乡”,作为“覃怀”故地,更应旗帜鲜明地振兴武陟“黄河文化之乡、覃怀文化之源”品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