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1.0(福特)和精益2.0(丰田)

如果智能制造是工业4.0,那么精益生产难道就没有迭代发展吗?
如果将福特方式称为精益1.0,丰田生产方式就是精益2.0,而丰田的TNGA就是精益3.0。
TNGA的公开资料很多,我就不在这里抄袭了,主要想聊聊福特和丰田的差异点是什么。
01
福特方式的市场背景和成本效率观
在工业化大生产时期,生产是供不应求的,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从无到有’的市场需求。因此,产品的品种单一,需要寻找效率最高的生产方法。
福特为产品配备了专用设备和工装,并在设计阶段就追求所有工序的产能一致。因为产品单一,这样的模型就能够让固定资产投入的性价比最合理,且生产的流动性最好。
生产中的各种异常,用工序间的在制品(WIP、物料缓冲)来消化。
这种场景下,各工序产能一致且效率最高,就是成本最低的方法。这是大批量生产的常识。而流水线的发明,将这个常识发挥到了极致
02
丰田生产方式的市场背景和成本效率观
丰田处于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生产要满足'从有到个性化’的需求,因此必须寻找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的场景下,投入产出比最合理的生产方法。
因为是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不同产品在各个工序的加工时间必然有差异。那么追求各工序产能一致,且工作效率最高,就失去了现实可能性。这个是最关键的变化,也是丰田生产方式的立足点。
保留适度的设备能力;机停人不停;小型低速通用性(改变工装就能够改变用途)的设备;这些是丰田对设备投资的'反常识’的观点。反的是福特方式的常识,用设备的柔性能力,来应对市场多品种的需求。
丰田是用自働化(预留的改善能力)来消化异常PK福特用库存(wip)消化异常。
丰田追求周期最短PK福特追求工序效率最高(是当时最合理的追求)。
丰田的方法不再详述,本公众号有多个文章表达。
市场需求的不同,引发了生产底层逻辑的不同成本观、效率观也就有了本质差异在不同的模式下,改善工具所要起到的作用也不一样
03
管理没有先进性,只有适用性
丰田生产方式的工具大部分来自于美国,用不同的管理理念重新组合,构建出了不一样的生产管理系统。
大野耐一在亨利福特时期,照样会创造出福特方式。
亨利福特在丰田时期,也照样会创造出丰田方式。
推行精益生产的企业,一定要现地现物的审视自己的市场环境,精益1.o未必不对,精益2.0未必更好。
刻舟求剑般的复制,所推行的永远是假精益。

如果您感觉有帮助,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