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波:双子星 (接上期) 【08同题·小说】
双子星
文/梁波
2001年暑假过后,徐成升入大二。
大学校园里,徐成每天踩着铃声穿梭,按部就班,悠然自得。初入象牙塔的新奇感已然褪去,熟悉的学习生活趋于平淡。直到那天中午,一个消息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引爆整个学生公寓。
“美国遭到恐怖袭击,世贸中心的两座高楼倒掉了!”
“真的假的?我瞧瞧!搞错了吧?”
“白纸黑字,有图有真相!怎么可能搞错?”
“我的天,太恐怖了!死了多少人?”
“活该!美国这个世界警察一刻也不消停,让世界不得安宁!”
“就是!4月1日的南海撞机事件,如在眼前!”
“这叫罪有应得,恶人自有恶人磨!”
“老美也有今天!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张《参考消息》,一条“爆炸性新闻”,一群年轻气盛的学子,一股近乎亢奋的情感激流。徐成的同学们好像打了鸡血,高声讨论着这个重大突发事件:美国遭到恐怖袭击。
相比群情激昂的同学们,徐成显得格格不入,他愕然,惊疑,无语。
徐成如同遭了一击闷棍或被灌下迷魂汤,极少参与讨论,神情有些恍惚,似乎被卷入某个诡异的梦境,总觉得眼前的一切不太真实,心里充满疑问:“美国?美国怎么可能遭到袭击?一定是报纸出错了,一定是!”
然而,徐成很快发现,报纸并没有出错。
那段时间,电视新闻和网络视频一遍遍清晰播映:2001年9月11日上午,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分别撞向纽约世贸中心一号楼和二号楼,这两座高耸入云号称“双子星”的摩天大楼,作为纽约当时的标志性建设,在经历一番燃烧后相继倒塌……视频里,滚滚烟尘遮天蔽日,人们在惊慌失措地高声哀嚎,“Oh,my god!……”
宿舍里、食堂里、网吧里,凡是能看电视和上网的地方,大家都被同一个时事热点震撼着,通过关注媒体的跟进报道,感受着地球另一端的恐怖、灾难、废墟、救援、死亡。
徐成一遍一遍、一段一段翻看视频:“双子星”被民航剧烈撞击,“双子星”在烈焰中燃烧,“双子星”相继倒塌,“双子星”扬起的烟尘像沙尘暴一样翻滚升腾,“双子星”的废墟下掩埋许多尸体……
视频为证,眼见为实,不容任何置疑。
徐成心里的质疑被消除、问号被拉直,但他不仅没有释怀,反而更加困惑,百思不得其解:一直自认为是忠贞纯粹的爱国者,一直瞧不起那些崇洋媚外者,可是面对“美国遭到恐怖袭击”这件事,为什么宁愿怀疑媒体,也不愿相信事实?为什么?
这一番反思拷问,让徐成感到抑郁苦闷。
很快,徐成似乎找到了答案。他发现,尽管自己从未去过美国,也极少关注时政要闻,但心里竟然早就有一个“美国”的概念:那是地球上最美好的地方,那是全人类最神往的天堂,那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度,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和美国抗衡,没有力量“敢于”和美国对抗,因此,美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不可能遭到袭击……显然,这个“美国”的概念,是被美化、被神化、被植入的。
这个发现,让徐成惊恐且沮丧。
徐成搞不清楚,真实的美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和他意念中的美国有多大差距?他无法建立清晰的概念。
徐成想不起来,这样一个“美国神话”,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被什么人以什么方式“植入”的?竟然如此根深蒂固。
徐成说不明白,一个毫无依据的幻象,为何竟能变成一份执念、一种迷信?为何竟能蒙蔽双眼和心智,左右判断和认知?
……
人的内心世界,是虚无的,也是真实的。
随着“双子星”的倒塌,徐成心里罩着光环的“美国神话”也轰然坍塌,进而引出一连串追问,如同一个个自我质疑的炸雷,把他已有的认知炸得纷纷坍塌,形成一个可怖的“黑洞”,让他一时之间深陷其中,不知应该相信什么,质疑什么。
徐成想起一桩亲历的旧事。
上小学时,徐成住在老家的小山村,经常好奇地问大人:“山那边是啥?”得到的回答大抵是“山那边,还是山”。也有人回答:“山那边,除了山,还有丘陵平原,还有江河湖海,还有草原和荒漠,还有无数不一样的景致,只有走过去才能看得见。”直到有一天,徐成爬上村后的山顶,亲眼看到远处延绵的青山,确认了第一种答案。
可是后来,徐成长大了,他走出大山,看到山外更广阔的世界,很自然地否认了第一种答案,确认了第二种答案。他这才知道,认知疆域往往取决于眼界,并无绝对的对与错,也并非一成不变。这个过程,便是学习、经历和成长的过程,也是存疑、印证和打破的过程。
徐成想,他对“美国”这个概念的认知,也正在经历这个过程。
受眼界限制,徐成不知不觉把一个虚幻的朦胧感觉,映射成一种真切的刻板印象,并受某种劣根性的误导,在自己“编造”的“美国神话”面前,卑微地低下头,弯下腰,跪在地,时间久了,好端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竟然像一颗飘尘、一株浮萍、一只蝼蚁,竟然忘了挺直腰板,忘了平视远方,忘了关照内心,忘了仰望星空……
一声长叹,徐成向自己内心投去鄙夷的一瞥。
徐成知道,在家庭教育、成长环境、脾气性格、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自己感知客观世界的能力和精度存在一些先天不足,眼中的世界狭小,脚下的江湖凶险,即便空有一份情怀和满腔热血也并无太多意义,当务之急是通过后天努力来补齐短板。
一个世界坍塌后,重构一个新世界,并非易事。
徐成苦苦反思,略有顿悟。他想,一个人物质上简单一点没关系,但见地、精神和人格不能一贫如洗,更不能杂草丛生,必须给心灵打开一扇窗,睁眼看世界,闭目养心性。最有可能走通的路,或许就是古人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然暂时无力游走心驰神往的远方,那就应该安静地坐下来,多读点书。
从此之后,徐成好像“走火入魔”,学习之余几乎一律泡在图书馆,在书海中畅游,探索脚力和目力无法到达的每一片领地,关于地理、历史、哲学、太空、文学,努力锤炼沉静的性格和独立的思考,有段时间甚至出现轻度自闭。
同学们注意到徐成的变化,私底下褒贬不一。有的说他在练内功,有的说他在攒资本,有的说他重内在,有的说他装清高。
徐成并未察觉到同学们的眼光,也许他并不在意。他只知道,“双子星”的倒塌如同一声惊雷,让他警醒并懂得,一个人在世间行走,无论如何,都应该保持站立的人格,应该守护独立的灵魂。
徐成要重建“双子星”,在他心里。 0
梁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