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清热颗粒——蕴含大智慧的中成药

市面上的感冒药,种类繁多,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但从我的个人经历,还是最为推崇《感冒清热颗粒》。今天就结合我自己的经历说一说《感冒清热颗粒》的作用以及为什么许多人用后效果不显的原因。

其实,今天的人很少有得纯正的风寒或风热的感冒,最常见的感冒则是既有风寒,又有风热,也就是“寒包火”感冒。顾名思义,就是外感风寒,内有积热,这才是真正的病机所在。在我百分百信服中医之前,也曾被普通的感冒困扰了很久:吃过白加黑,吃过康泰克,吃过快克胶囊,也吃过《感冒清热颗粒》,但是每次感冒,腻腻歪歪要拖很久都很难好利索。常常是感冒未好,咳嗽又来,咳嗽未愈,鼻炎已犯,简直是苦不堪言。

大概在2013年左右,我因为感冒迟迟不好,找到了当地的一位老中医。他说,不用开药方,买两盒《感冒清热颗粒》,一次一包半,一天两次就好了。我回家按他说的做了,但无效。当时非常懊恼、气愤,心想这不糊弄人吗?但我还是再次找到老中医,告诉他无效。他没说话,开了一个方子:

荆芥15g 防风15g 苏梗15g 薄荷10g

柴胡10g 葛根15g 芦根30g 紫花地丁30g

白芷15g 桔梗10g 杏仁10g

我当时一看,鼻子差点气歪了,这不还是《感冒清热颗粒》的配方吗?我忍着怒气抓了药。回家喝了一副,症状大为改善。当时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同样的配方,为什么中成药无用,而汤药就效如桴鼓呢?

这个问题,我查了很多资料,想了很久,直到在2013年4月11日《养生堂》中看到当代温病大师刘景源先生详解感冒的治法,我才摸到一点头绪(建议大家从头到尾仔细看看)。先看《感冒清热颗粒》的说明书,说明书明确说明该药“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感冒清热颗粒》共11味药,可分为三组。

第一组:辛温解表,主攻散寒。荆芥、防风、苏叶。(老中医一般使用苏梗代替苏叶,主要是为了理气宽中,保护脾胃)

第二组:疏散风热。柴胡、薄荷。

第三组:对症治疗。葛根:解肌退热,升津止渴。白芷:解表散风,通窍止痛。桔梗、杏仁:止咳。芦根:清热滋阴。紫花地丁:清热解毒。

从中可以看到,该方温凉并用,即可散寒,亦可清热。但为什么中成药的效果不显呢?我个人认为:(1)凉药用量较小,这可能也是说明书中强调其用于“风寒感冒”的原因。(2)尽管中成药配方很好,但一定程度上仍属于削足适履,病症稍一复杂,就不再适用。(3)中成药的药材用量过于安全,而使得其效果大打折扣。

实际使用中,考虑到内有积热,我一般将紫花地丁改为金银花,既清热解毒,又透散热邪,并加一味黄芩,在清肺热的同时与柴胡配成小柴胡汤,并加大柴胡的用量,从而阻断发热的趋势。咳嗽有痰加生枳壳。桔梗主升,枳壳主降,一升一降在身体内部形成一个拉伸的趋势,从调理气机的角度治疗咳嗽;症状减轻之后,易苏叶为苏梗,并加少许生白术或炒白术。枳壳+白术名为枳术丸,可以大开胃口,迅速恢复脾胃功能;平日素有鼻炎者可加辛夷花;夏日吹空调导致肢体疼痛或大便稀薄者加羌活;临证加减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2019年3月23日,儿子感冒,鼻流清涕,咳嗽有痰,无汗,舌淡红中后部苔稍腻,纳可,二便调。

处方:荆芥10g 防风8g 苏叶6g(单) 薄荷10g(单)

柴胡10g 黄芩10g 葛根12g 金银花10g

桔梗10g 炒杏仁10g 生枳壳12g 白芷10g

芦根15g 生甘草6g

3月26日,服药两付后,诸症悉除。以苏梗10g易苏叶,并加炒白术8g善后调理。

结语:1、中医治感冒,辩证论治,只要辩证准确,效如桴鼓,且经济实惠,无痛苦。时间久了会发现,西医对于感冒实际上是束手无策。尤其家人自知道方剂用法后,再未因感冒打过针输过液。

2、有人自以为身体强壮,感冒后死扛,直至发展为咳嗽、哮喘、支气管炎或忽冷忽热,此时邪气已由表入里,文中方剂皆不适合。

3、文中方剂都是我和家人不断摸索出来适合自己的方子,看到此文者必须咨询当地中医方可使用。

有人说这就结束了?你说的蕴含大智慧呢?别着急,今天先开个头,下期再仔细说。《感冒清热颗粒》并不仅仅是感冒药的一个堆砌,它还包含了疏风胜湿、分消利湿、通腑排毒这样三个大法,再加上一个凉血化瘀,它可以做什么用呢?它就是温病大师赵绍琴先生治疗肾病的毕生经验,这个问题咱们下次再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