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历史沿革 大埔战役

  太平天国大军第二次进入梅州,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这时距离上一次是六年之后的事了。
  上一年的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洪秀全在清军重重包围的天京吞金自杀,其子洪天贵福继位。六月十六日清军曾国荃攻克太平天国国都天京。此后,幼天王、忠王李秀成、干王洪仁玕等先后被清军所杀,太平天国进入最后阶段。
  六月十六日天京陷落后,太平天国余部一部由赖文光率领,在长江以北与捻军会合,成为太平天国的北方军,其余在江西福建形成南部军;九月,南部军30余万分四路进入福建,经清军剿杀,到同治四年只剩李世贤、汪海洋两军;随后,侍王李世贤在永定大败,只剩汪海洋一军了。汪海洋在闽南、闽西接连大败,他被迫进入闽、粤、赣山区,最后进入嘉应州。
  汪海洋军在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十五日进入嘉应,到同治五年正月二十一日(1866年3月7日)偕王谭体元被俘,太平军在嘉应长达八月又七天(同治四年闰五月)。在这240多天中,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思想、风俗、文学等多个领域里,对嘉应产生了深刻影响,留下丰富的思想和文化成果。限于篇幅,笔者重点于太平军在嘉应的军事活动展开叙述。
  1864年,太平天国汪海洋军在嘉应战场的形势是,上半年太平军以镇平(今蕉岭)为中心,军锋到达蕉岭、大埔、平远、嘉应、兴宁、长乐;下半年太平军以嘉应州城为中心,直至全军覆灭。
同治三、四年间,太平军多次到大埔,曾攻占大埔县城(今茶阳)。
  1.太平军一到大埔。太平军第一次到大埔是同治三年九月十三日,太平军攻下大埔县城。当时,林达泉已回大埔办团练,协助防守。林达泉,字海岩,大埔人,咸丰十一年举人,曾参江苏巡抚丁日昌幕。他留心国家大事,对古今舆图、武备及海外各国形势等都了如指掌。同治三年,太平天国到大埔,达泉练乡勇、筹防御,使太平军在大埔无法立足,太平军不久退出大埔,林达泉也因此升任知县。
  2.太平军二到大埔。太平军第二次到大埔是同治四年(1865年)汪海洋军。四月,太平军在闽的军事形势十分严峻,太平军集聚闽、粤边境,伺机进入广东。清王闿运《湘军志》卷七《浙江篇》:“四年二月,寇西还永定。江苏军将郭松林来会师,围漳州。鲍超前军将娄云庆自瑞金入武平。四月,寇弃漳州,出大埔。”汪海洋率部由福建永定进军大埔。这时,广东总兵方耀、郑绍忠奉广东布政使李福泰的命令,屯兵于大埔县城(今茶阳镇)的校场坝。四月十五日,汪海洋率军10万从闽西进兵大埔,入大埔后经岩上、桃源、百侯直趋,与清军战于归阳。四月二十一日,汪海洋兵至大埔的小靖,突然遇到广东清军郑绍忠部。
  郑绍忠,广东三水大旗头村人,初随表兄陈金缸占山为王,后杀表兄投降清军,因战功被清廷赏都司衔。四月二十一日,郑绍忠率军数十人巡哨,遇汪海洋前锋30余人,混乱中郑绍忠以旗枪为武器刺向对方,两军混战一场而退。次日,郑绍忠伏兵于小靖石牌楼侧,以待太平军。拂晓,汪海洋军果至,郑绍忠伏兵杀出,但不能取胜。两军相持之中,太平军另派一军700余人,绕道衔枚疾走,从山后包抄郑绍忠的后路。但是消息走漏,郑绍忠预先伏兵于半山的险隘处。当太平军至时,郑绍忠军出其不意,以抬枪轰击,太平军躲闪不及,纷纷坠下悬岩,一时血肉横飞,700余人血沃劲草。清军乘势进击,太平军大败,大小将领阵亡以千计。太平军进攻受挫,只得撤退。郑绍忠又在大埔著名的险要关隘——羊耳凹虚设旌旗,阻挡太平军。太平军在大埔无法进军,汪海洋等只得撤出大埔,回兵福建。据《清史稿·郑绍忠传》,郑绍忠因嘉应有功升为副将、潮州镇总兵。至光绪十七年(1891),两广总督张之洞提拔他为广东水师提督。
  3.太平军三到大埔。太平军三到大埔,是同治四年四月利王朱兴隆、来王陆顺德军。四月二十九日,朱兴隆、陆顺德两军分路进入大埔县境。因前有粤军方耀堵截,后有左宗棠军臬司王德榜军追赶,天将郭维扬、朱陆明等24位太平军将领率4000人向清军投降,降将郭维扬等随即被王德榜杀害。朱兴隆、陆顺德旋即退出大埔,进入福建。
九月下旬,左宗棠已将其司令部迁到大埔花园墩督战;粤军炮船数十艘,扼守在大埔三河坝,以防止太平军逃往潮州;左宗棠曾一度驻三河,大埔成为清军对嘉应太平军作战稳固的后方和指挥部。汪海洋攻占嘉应州后,左宗棠才将司令部迁往松口。
  □张应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