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腹必备:领导难堪,如何优雅的递上台阶?

 《资治通鉴》第24卷,汉纪十六
汉昭帝 元平元年(丁未,公元前74年)

【原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

夏,四月,癸未,帝崩于未央宫;无嗣。时武帝子独有广陵王胥,大将军光与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
郎有上书言:“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言合光意。光以其书示丞相敞等。擢郎为九江太守。
即日承皇后诏,遣行大鸿胪事少府乐成、宗正德、光禄大夫吉、中郎将利汉迎昌邑王贺,乘七乘传诣长安邸。光又白皇后,徙右将军安世为车骑将军。

【译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

夏季,四月癸未(十七日),汉昭帝在未央宫驾崩,没有儿子。当时,汉武帝的儿子只有广陵王刘胥还在,大将军霍光与群臣商议立谁为新皇帝,大家都认为应当立广陵王。广陵王本来因行为不合礼法,汉武帝不喜欢他,所以霍光心中感到不安。
有一位郎官上书朝廷指出:“周太王废弃年长的儿子太伯,立太伯的弟弟王季为继承人;周文王舍弃年长的儿子伯邑考,立伯邑考的弟弟周武王为继承人。这两个事例说明,只要适合继承皇位,即使是废长立幼也完全可以。广陵王不能继位。”这道奏章的内容正合霍光的心意。霍光将奏章拿给丞相杨敞等人观看,并提升这位郎官作了九江太守。
当日,由上官皇后颁下诏书,派代理大鸿胪职务的少府乐成、宗正刘德、光禄大夫丙吉、中郎将利汉用七辆驿车将昌邑王刘贺迎接到长安的昌邑王官邸。霍光又禀明皇后,调右将军张安世为车骑将军。

【解析】

上面这段材料是关于汉昭帝驾崩之后立谁为皇帝的一段材料。
彼时有汉以来,类似的臣立君之前就发生过。
诸吕之乱,诸多派系妥协,立没有势力的刘恒为帝。
同样也是臣立君,性质差不多,这算是共性。
不同的是之前立汉文帝是因为功臣派、诸侯王相互妥协的结果。
这一次,霍光手握大权,且又是上官皇后的外公,可以说完全能够一言而决。
但是,在看上面材料中,霍光做法非常有意思。
首先,汉昭帝死后,面对帝位空缺,且霍光又是辅政大臣,他必定要提前思考谁能够继承大统。
把人选铺开来,第一层就是汉武帝的儿子,独苗刘胥。
然后就是,汉武帝们的孙子,比如昌邑王刘贺、原燕王刘旦的儿子们(因为其谋反全部失去资格)
再就是汉武帝的曾孙,比如刘病已、刘贺的儿子们。
因此,排在第一位的想都不用想一定是刘胥。
时武帝子独有广陵王胥,大将军光与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
因此发生这种事情是必然的结果,霍光可以预料到。
不过,这个人选并不符合霍光的利益。
刘胥这个人在汉书上的记载是这样的:胥壮大,好倡乐逸游,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
身强力壮、喜欢到处浪、又有爱好冒险。
只看表面,不过就是一个肌肉男,但是往深层看,有这种爱好的人就不是个听话安分、循规蹈矩的主。
如果这样的人成为皇帝,势必要和掌握大权的霍光爆发激烈冲突。
所以,要把刘胥给否掉。
于是朝会上提出这个立刘胥为帝,出现了这个场面。
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
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其一,当刘胥作为提名拿出来,霍光内心不同意,但是这话不能他来说。至于为什么,留给你思考。
其二,想要否掉刘胥,就要爆他的黑材料。
如果是霍光来揭发刘胥黑材料,霍光后面的“内不自安”就说不过去了。
尤其是霍光一个如此谨慎的人,怎么可能让人看出来内不自安,那么他如此表情,不就是不同意立刘胥吗?
这不就是立皇帝随自己意思吗?这还了得。
那么还开大会干啥,你霍光自己定不就行了。
这不利于霍光权力,更会毁掉霍光的政治形象和声望。
因此,合理的解释就是,有人出来爆料,点出刘胥的混账事,说他不能当皇帝。
这些,霍光才表露出为难的表情。
哎呀,刘胥是武帝儿子,应该立他为帝,但是这小子又这么混账,好纠结啊,到底怎么办?
“光内不自安”顺理成章的表露并被众人捕捉到。
接下来有郎官上书,谈及立谁为帝之事。
这个郎官的内容,引用周朝的故事,都是废长立幼,由此点明,不一定要按照顺序,只要继承人合适即可。
这一段内容,对于霍光而言颇有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的意思。
其中最关键的意义在于,为不立刘胥,以及为后续霍光提出人选,提供“理论基础”。
这就好比说你想干一件事,大家都觉得不行,结果你掏出《民法典》说,“看,上面都写了可以干。”
这就是为你的行为找到了“理论依据”,也叫为你的行为进行合理化。
如果你做事情不顺,这招一定要学会,就是往上找文件,为你的行为“引经据典”占据高地。
但是,这个郎官上书时机的巧妙,很有意思。
有两种可能,这里卖个关子,留在最后启发来说。
面对郎官的上书,霍光的动作,有两个。
言合光意。光以其书示丞相敞等。擢郎为九江太守。
首先,郎官上书说刘胥不行,霍光说这个人说得对,虽然没有直接表态说刘胥不行,但是这种间接肯定就是表态。
而后,霍光把这个内容给丞相杨敞,让这个两头倒墙头草看。
最后,霍光把这个郎官提拔为九江太守。
明面上是从中央到地方,但是从级别上,郎官不入流,属于后备干部,但是太守却是实权两千石的省部级高官,一飞冲天。
霍光这三招下来不言而喻。
其一,刘胥,霍光不同意。
其二,杨敞你必须站队表态,并把百官的工作做好,让他们改口闭嘴。
其三,否定刘旭,以及后续提出谁为皇帝,必须要是看上去是全体一致通过、大家共同决策的结果。(这可以理解为霍光不想独担因果,同时也把群臣一同拉下水形成共谋)
后面刘胥被排除继承名单,以及为什么选择劣迹斑斑的昌邑王刘贺,材料没有写,《汉书》中也没有写。
期间一定发生了什么事,选择性隐去了。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最后确立昌邑王为帝,必定是全体一致通过的结果。
实际上呢?
我不说你应该知道谁在操纵。

【启发】

之前留了个坑,郎官上书的时机的巧妙。
有两个可能。
其一,这个郎官是霍光的人,通过他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后霍光再通过一系列操作引导局势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
其二,这个郎官投机本事一流。
因此,咱们启发的切入点就是基于其二,郎官在投机。
之前说了,霍光流露出难堪的表情。
其实这表情就说明一切,我不想立刘胥,但是不好说。
于是,郎官借机顺势上书,引经据典提出理论依据,为霍光送上弹药。
其实算是变相地送了个台阶亦或者助攻,顺利解决掉霍光阻止立刘胥的道德、制度阻碍。
因此,作为回报亦或者利益交换,霍光给了一个两千石省部级太守职位。
之前有文章提了,领导难堪的时候,你要学会给台阶,帮他解决难堪。
那么如何做?
简单说几点。
其一,首先揣摩他的意思是什么?有可能是领导因为身份、场合不好说的。
其二,你来说出他的意思,帮他把这个话说出来。
其三,寻找“理论依据”,可以是为你的话,也可以是为了领导的话。
其四,所谓“理论依据”之前提到的各类红头文件、制度规则都算,还有一种就是成功案例也能够作为“理论依据”。用这些东西来为自己的话正名,同时也反过来压别人。
以上,就这么多,不知不觉2600多字已经超标了,是不是得小小的支持一下?
不求打赏,只求到下面给个赞,好不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