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进丨解读1941年的界首之战
相信大家通过《界首史话》《沙河春潮》等相关图书,以及这些年的新闻报道,对张大桥之战(张大桥阻击战)都有所了解,你知道日本人为什么要过来打我们的张大桥吗?
日本人有没有打进过界首?
对于参战人员,你了解多少?
这场战斗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在此,柴进经过认真考证,为你解读1941年发生在界首的这场战斗。这是抗日战争其间,地处黄泛区中央、被视为避风港的界首,惟一一次遭受日寇侵袭。
2008年4月13日,刘泽琨来界首祭拜在张大桥阻击战中牺牲的战友,界首市政协副主席魏春干、政协办公室主任郭振华陪同。
刘泽琨,男,四川双流县板桥人,1918年生,1940年毕业于黄埔军校,1941年2月,在何柱国军长率领下,参加了界首张大桥阻击战。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立下了不少战功。
孟绍周记述参战经过:
1、1月27日,孟绍周按何柱国命令,率第二团(欠一营)从亳州城南赵卫河防线向立德寺集结,而后向第一团靠拢,保卫界首。
2、2月5日,集结于立德寺的第二团遭到日军装甲车夜袭,部队被冲击一分为二,第三营向界首前进,而营长于维哲到团部开会,就随团长找部队,结果找到的是二营,造成了三营长指挥二营、二营长指挥三营的局面。
3、三营长于维哲指挥二营在亳州界首的大道上截击敌人,拆毁交通线,断敌补给,支援界首之战。
4、下午3点左右,旅长孟绍周才匆匆赶到张大桥战场。此时,张大桥防洪堤防线已被日军突破。
何柱国记述参战经过:
1、何将军获悉情报:一九四一年一月,驻商丘日军第三十五旅团四、五千人,装甲车百余辆,由归德南下,在亳县和鹿邑之间集结,并配合伪军一部直驱界首。
2、侦知敌军动向后,何将军将原驻守十字河、义门集、太和、蒙城纵深地带的骑三师、骑六师等收缩到太和、界首之间,同时派军部特务营、补充团疾驰射桥沿汝河布防。
3、与敌周旋数日,将自汝南来犯之敌和奔周家口(周口)之敌堵截回去,宿县、蚌埠等地来犯之敌被我九十二军牵制住,只有自亳县南下之敌千余人、装甲车四十余辆直驱界首。
4、何柱国将从沈丘老城军部临时迁移安置在界首镇郊区徐寨,就近指挥。又命军部特务营第三连在沙河南刘兴镇沿河布防,将船只集中于南岸,士兵进入民宅,凿开墙壁备战。
5、二月六日下午,日军攻破张大桥防线,傍晚进入界首,何柱国部被迫乘船撤至沙河南岸,严阵以待。日寇无法过河,在北岸大王庙、陈公馆两处架大炮向南岸轰击。散兵在城区烧杀抢掠。
6、二月七日晨,日军撤离界首,与先前攻占太和的日军会合。
战后,何柱国将军率部下检视现场,心情异常沉重。自界首城区至城北张大桥,共有39人牺牲在疆场。这39位烈士的遗体运送回界首后,安置葬在城郊北区公墓。竖碑志其功绩,碑文为秘书沈芥青撰文并书,以慰英灵(墓和碑在文革期间被破坏)。
对于五十多名受伤的战士他妥善安排,立即转送到后方治疗。
为纪念计,界首建七七抗战纪念塔(民间习称七七抗战纪念碑)一座,塔前设一门,面朝沙河,上书“湔雪中华耻,饮尽仇雠血”,于1944年10月10日落成。旧碑于文革初期被拆毁。
1994年,建国50周年前夕,界首市为缅怀先烈、纪念抗战重建新的“七七抗战纪念碑”。新碑位于市区沙颖河北岸,原七七抗战纪念塔东侧。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碑名。
界首位于黄泛区中心,不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行进,又有国军重兵驻守,缘何日军仍悍然发动进攻?
1、何柱国及其部下在回忆战事时均使用了“冬季扫荡”的表述,认为是日寇旨在消灭国统区我方之军事力量。
2、从敌我双方的战后总结可以看出,界首张大桥之战只是一场大战中的遭遇战。
3、如果深度分析豫南会战的成因,则是国共两党与日寇之间的博弈。
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北上。6日,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伏击,激战7昼夜,仅2000余人突围,军长叶挺在和国民党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1月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声称将把叶挺交付“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之后,重庆政府1月中旬下令解散新四军后,又令汤恩伯除指挥第三十一集团军以外,并统一指挥骑兵第二军(何柱国)、第三集团军(孙桐萱)之一部,负责剿灭豫东、皖北地区的共军。日军侦悉汤恩伯集团正沿信阳以北遂平至项城一线集结东进,认为这是消灭老对头汤恩伯的好时机,遂发动豫南战役。
为围歼汤恩伯集团,日军第十一军抽调了第三、第四十师团的主力以及第四师团一部参战,位于京沪地区的第十三军以第十七师团主力和第十五师团一部增援。参战部队分成三路,其兵力部署是:
左兵团由第师团主力并附属第四师团的步兵第八联队和水野坦克部队组成,沿平汉路在信阳以西由小林店向北面的高邑、舞阳方向进攻;
中央兵团由第十七师团主力并附属第十五师团的步兵第六十七联队以及吉松、楠獭等坦克部队组成,沿平汉路从信阳以北的明港向北面的西平方向进攻;
右兵团由第四十师团主力组成,在平汉路以东由正阳向北面的上蔡方向进攻。
面对日军强大的攻势,中国守军采取避免正面决战,主力机动转移的方针,一部向敌后截断交通,主力向敌两翼侧击。此役敌我双方都意图在迂回运动中消灭对方有生力量,但始终没有大型战事,2月10日,豫南战役结束。
界首之战并非是豫南战役的主战场。进攻界首的日军是日华北方面军留守在开封的第三十五师团,以骑兵第四旅团为基干,主要目的是为了策应豫南会战,牵制驻守沈丘界首新黄河一带的国民党骑二军。
1939年、1940年日寇两次派飞机到界首盘旋轰炸,造下累累血债。
日寇沿着侦察好的道路自亳州直奔界首,沿途扫荡,抢掠杀害无辜百姓,先后在大黄、栾寨、朱小桥、肖庄的多地奸淫妇女、杀戮百姓。
日伪军于2月6日上午到达了界首城北张大桥一带,受到阻击,屡攻无果,但随着后续部队的到来,火力加强,至下午4时,骑二军在张大桥黄泛区防洪堤所布之防线终于被日军全面突破。
天将晚,日伪军攻入界首,因无渡船,过不得河,在河北烧杀抢掠,架炮轰击南岸。翌日晨撤往太和。
2月7日,日军高层研判确认,汤恩伯部队的集结是为了消灭新四军,这是他们所喜闻乐见的,遂下令立即撤回全部队伍。界首太和两地日军在太和汇合后,当日撤出太和。
2月9日,日军突然从阜阳撤出,并放弃涡阳、蒙城等据点,为汤恩伯部队让开道路。2月10日,豫南会战结束。
汤恩伯部则继续东进,2月上旬抵达界首一带。汤军第92军、骑兵第2军的第3师、骑兵第8师从日军闪开的路上分兵三路(江口集、王市集、张村铺)冲过黄河向新四军第4师(师长彭雪枫),第4师在突然袭击下,遭受重大损失。此后汤军辗转寻战,步步紧逼。经华中局请示党中央,5月初,彭雪枫师撤至津浦路东,在三个月的战斗中,伤亡与失踪4000余人。
汤恩伯将何柱国所建的界首警备司令部升级为沙河警备司令部,其管辖范围从原先的界首三镇扩充到上自河南省周口,下至安徽省的正阳关,彻底控制了沙河一带。
参考资料:
徐汝芳《千秋芳名永不灭》,载2014年9月5日《周口日报》第七版。
界首市政协所编之抗日时期界首文史资料集《小上海岁月》,黄山书社1997年11月第1版。
原国民党军政人物丛书《何柱国将军生平》,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战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编写的《华北治安战》,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1982年09月第1版。
《抗日战争》第二卷第二十三章,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三编第五节,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一分册第123页。
1938年6月9日国民党政府炸开花园口后,黄河夺颍,界首境内沙河亦属新黄河一段。参见《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三期渠长根先生的论文《筑堤阻敌,以黄制敌——论1938-1945年间国民党在黄泛区的抗战策略》。
《太和县志》1994版。
《中国抗日游击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
《界首一览》,民国三十三年出版,1990年9月再版。
《沙河春潮》,安徽省党史资料丛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界首市的诞生》,黄山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