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福州有哪些独特风俗,都有哪些?先后有顺序,为您解读!
和北方在农历腊月廿三日祭灶(小年)不同,福州地区祭灶与过“小年”是两码事,祭灶是腊月二十四(今年是2月5日),福州人将过小年称作“做小岁”,是在农历除夕的前一天,比如,今年除夕是农历三十,那么,福州习俗上的“小年”也就是农历二十九日,这一天,以挂灯笼、祭祖先、放鞭炮、玩烟花等方式过小年。祭灶·来历
祭灶是福州传统节俗,即祭奠灶君,送灶王爷上天。传说灶王是玉皇大帝派往各家的“观察员”,接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的神。人们把这个决定一家祸福的灶神尊奉为“一家之主”,称为灶君、灶王、灶王爷等。祭灶,就是为灶君饯行。
祭灶·旧俗
福州俗话有“官三、民四、科题五”之说。指当官者廿三祭灶、老百姓廿四祭灶,水上居民廿五祭灶。福州人祭灶分两天举行。廿三夜祭荤灶,廿四夜祭菜灶。这种习俗一直保留到清末之时,进入民国以后,又逐渐演变为十二月二十三日祭荤灶、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素灶(只拿水果、蔬菜等素食祭灶)。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快了,一年中只祭一次灶神。
祭灶·供品
祭灶的祭品很有讲究。古时用黄羊,后民间改为糖饼等,用黄羊传说希望得到富裕生活。现在祭灶供品有灶糖灶饼(年糖年饼)、甘蔗、尾梨(荸荠)、菠薐菜(菠菜)、芹菜蒜、腐竹、桔子、海蛎、豆腐、烰豆官(炸豆腐干)等等。
祭灶·仪式
祭灶时,焚香点烛,斟满美酒。家人虔诚地叩头、祷告。
在祭供时,小孩们便唱着祭灶歌:“祭灶祭符图,灶前蜀隻铜香炉,元宝是侬折,金裤是侬糊。灶君上天言好事,灶妈落地保估侬,保估侬爹务钱赚,保估侬奶福寿长,保估侬哥讨依嫂,保估侬弟读书真聪明”。
祭灶时的灶糖、灶饼都取用麦牙糖,祭毕还抓一把糖在灶门嘴涂一遍,意思是把灶君嘴巴粘住,让他少说话,以免言多必失。
祭拜后,将旧的灶君纸烧化,送灶君上天,再贴上新“请”回家一帧新的灶君像(不能说“买”),预告除夕马上就要到来了。
1.供品甘蔗要带蔗头
甘蔗当地人祭灶要专门供甘蔗,而且一定要完整地保留甘蔗头。相传宋代,福州有个叫郑性之的落魄书生。祭灶时他买不起供品,他就把人家砍掉的甘蔗尾捡回去作为供品。祭灶时,他写了一首诗:“一只乌骓一条鞭,送你灶王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就道文章不值钱。”后来此人当了高官。如今福州人爱用带头的甘蔗祭灶,这样才有“节节高”和“金榜题名”之意,寓意吉利。
2.供品要有尾梨
供尾梨(荸荠),则是为了取其当地方言“尾来”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3.祭灶旧的灶君
“灶君花”就是红彤彤的木刻印制的灶王爷画像,也称作“符图”,每年司命灶君的姓氏也不同。各家祭灶完毕,要将旧的灶君花撕下随金银纸箔一起化掉,再贴上新的灶君花,以示送旧迎新。
4. 正月初四迎新灶君
现在大家都知道,农历十二月廿四日这天傍晚祭灶送灶君,却忽略了正月初四早上的迎接灶君,有送必有迎,因此,正月初四早上大家起床后,呜炮、焚香,摆上桔子、花生、瓜子、水果等,对着回銮就位的灶公神像拜一下,就算完成了“接灶君”仪式。
5.花脸壳
在小年前几天,老福州街头巷尾都会响起“卖花脸壳(假面具)”祭灶前,外祖父母要送灶糖灶饼和花面壳(面具)给外孙、外孙女。老人们的说法是,戴上“花脸壳”瘟神就看不到孩子的面目,能保佑平安,表达了他们对小辈的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