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少生病(四十五)华夏正坐

华夏正坐

说明:本文综合网络上几篇文章而来,由一兵整理。

一、正坐的文化价值         

“一切万物形态才自于礼仪”这是华夏原道论的中心思想。礼,内在礼仪就是外在礼仪的更深层体现。古人凡事讲究个“正”字与中和之气。“故始有礼仪之正,方可有心气之正也”。当你端坐着, 也是对自身内在礼仪的一种修炼。

最早的时候,华夏古人没有椅子,人们会客的时候都是坐在席子上,或者是一张叫榻的大床上,屁股放在脚后跟,叫坐。虽然不大舒服,可是在正式的场合下,必须得这样坐,否则就是失礼。

正坐是华夏古人的传统坐姿,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

正坐,是华夏古人日常生活的家居态。正确的正坐姿势很优雅,是最能体现中国文明端庄、肃穆、宁静、谦恭等礼仪风范的一种坐姿。

华夏古代,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礼仪,不是像后世那样_上级只有居高临下的份。“君视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不是在表现一种奴颜婢膝,而是一种各司其政达到一种和谐互不侵犯的关。当下级礼拜上级的时候,上级严肃恭谨的正坐,是一种最恰当的表达,虽然很辛苦,正坐比较端庄、严肃、对等。

古时的人们必须从小经过刻苦训练,才能适应。孩子们学的第一项礼仪就是坐,其意义与新兵入伍要练正步相似。坐的训练,除了能磨练孩子们的意志,更重要的是修身养性,因为再怎么训练,坐久了都会不舒服,内心就会焦躁不安,所以,坐训练更是对自身心性修养的修炼,从而是内心与坐姿和谐统一,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坐。因此,经过坐训练的人们都有挺拔、干练的气质,都有严谨、坚韧的性格。

正坐讲究的是心性内涵以及通过坐姿达到一种修身养性,修炼自身气质,内外调合,和气护身,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目的。寻求的是一种内心与身体的和谐统一,更是一种哲理的升华。坐在地上,能感觉出是一种对自然精神的亲近与追求。因此,正坐是体现华夏文化精神境界的最佳外在表现,更能代表华夏原道精神。

二、胡坐的来历

东汉末年,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类似现在的马扎,从北方的游牧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第一次改变了华夏人的坐姿。人们逐渐开始放弃坐这种难受的坐姿。到了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有靠背、扶手,可以让双腿自然下垂的椅子,并且在宋朝广泛地流行起来。古代中国人的腿终于得到了解放。

椅子的流行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相当的冲击。这种四条腿的家具首先冲击的是当时中国的坐礼。而坐礼的变化,又直接导致诸多社交礼仪的变化。接着椅子还影响到了房屋的内部风格。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窗户的提高,以前人们的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对较矮,以使坐着的人能看到窗外的风景,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了。椅子的出现还对房屋内部风格产生影响,传统的坐礼要求房间中间尽量开阔,作为人们席地而坐之用。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因此也增加起来。

当一个人坐在板凳上,翘着二郎腿,肯定欠庄重,无论跟他谈话的那个人身份差距有多大。更不用说,当他坐在凳子上,东倒西歪的乱靠着,虽说是狂荡不羁、不拘小节,但不知见他的人看到正坐与胡坐,哪个心里更舒服些。

三、正坐的养身价值

正坐,其实也是华夏先人发明的一种锻炼身体方法,对身体存在诸般好处:

(1)培养浩然正气;

(2)能减少驼背的发生;

(3)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也比较低;

(4) 不会压迫阴踽穴,对会阴有好处,对男性健康的好处更大,能降低阳痿的发生率:

(5) 对颈椎和背部有益。

正坐注意事项:

(1)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

(2)正坐时闭目养神,闭外三宝(耳、眼、口),内三宝(精气神)自如;

(3) 适宜采用腹部逆势呼吸法,双手握固(四指握拇指),舌抵上颚,有津液产生待满口就咽下:

(4) 正坐时不要进风;

(5)时间上循序渐进,刚开始以10~15分钟为宜,身体适应以后可根据个人情况逐步增加时间;

(6)如果出现浑身微微发热现象,正常,说明身体气血足;

(7) 如果脚麻了,就把屁股拾起来,坐直了就行,歇一会,再坐下去。

与正坐相比较,胡坐(坐椅子)会压迫阴踽穴,使臀部血液循环变慢。会阴穴是人体任督二脉交汇宝贵的地方,不能被压迫;男性容易导致前列腺部慢性充血;如果到了中年,会导致遗精。例如:出租车司机很多人前列腺、腰椎、颈椎都有问题,多数就是胡坐造成的。

本系列到此完结,有了健康身体之后,我们将进入下一系列的学习。

如何才能知周万物而不惑呢? 

欢迎加入我们的免费读书群,一起成长!

格物以致知,明道以御世
做个真正有思想的中国人

本公众号逢周二、四、六、日发文,敬请知悉!

点击下方公众号,进入精彩时政评论世界

一起用天道视角看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