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氏族文化研究

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氏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是在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指导下,我省一批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以及专家学者共同发起并成立的,以学术研究为主、经过广东省社科联备案登记的符合国家规定的社团组织。揭牌仪式于2017年9月29日在广州体育学院成功举行,邀请了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张磊教授、广东省社科院新时代战略研究所原所长郑奋明教授、广州市政协原副秘书长何邦泰教授、社科院阮纪正教授、广东省社科院省情研究中心钟皓天主任、广东省委党校丘立才教授等以及一些民间民俗文化研究人士和知名企业家出席揭牌活动并参加学术研讨。

一、氏族文化研究的历史使命与作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如果你可以歇下前奔的脚步,回望上世纪那些依稀可辨自认为习以为常的可以跟随躯壳顺延下来的,甚至曾经浸淫在骨髓里的那些东西,无意间发觉被扔在上世纪的某个时光角落里,与当下暂离渐远。

然而,作为一个稍有点家国担责、民族道义、家族情怀的人来说,潜意识里会觉得,那些祖上留下的值得传承的包括精神物质上的东西不能丢掉!就像当年我们的先祖迁徙流布时,宁可抛弃一切也要背着祖宗神牌前行那样。否则,我们在将来的某一天,在列祖列宗面前何颜入昭穆?面对儿孙后辈何以显功?

就是凭着一代人一份担责这一点考量,尽管经历无数艰难曲折,我们还是垒起了氏族文化研究平台。凭着这点发心,只求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大家共同推动氏族文化传承,保持中华民族的正统性吧。

氏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聚集了一批从事历史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对姓氏文化、祠堂文化、谱牒文化,家训文化,对各氏族的历史名人、岭南族群进化史、各氏族非遗挖掘、古村落重修并促进经济开发利用等展开研究工作;凝聚省内外乃至海外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组建不同的专业门类展开专业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结集出版或制成影视传播。我们还会召集和筹办各种研讨活动,加强信息交流,分享氏族平台大数据等。

二、为何要搞氏族文化研究

在讨论这个论题之前,我们要弄清楚何为“氏族文化”?

根据百科词条对氏族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氏族是原始社会基本的、最初的社会组织形式,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它包括1、宗族,如:汉班彪 《王命论》:“故刘氏承尧之祚,氏族之世,著于春秋。”2、宗族谱系,如:《新唐书·儒学传中·殷践猷》:“博学,尤通氏族、历数、医方。”3、指姓,如:清顾炎武《日知录·氏族》:“ 战国时人,大抵犹称氏族,汉人则通谓之姓。”

氏族文化,通俗一点的叫法是姓氏文化,但其意涵与氏族文化远有区别。从词义属性看,姓氏文化基本是一个狭义词,是指某一方面的。氏族文化是属于泛义词,它涵括姓氏文化、地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等等,再从这三个方面派生出很多学术门类,如:姓氏学、语言学、家谱学、遗传学、生理学、病理学、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人口普查等诸多学科。

新时期对于氏族文化的注解,重新注入了新的历史文化意涵。

广东省国学教育促进会会长、国学专家柯可教授在去年我们举办的“首届氏族文化产业经济发展论坛”大会上,就关于“氏族文化研究”一词作了新的解读。他认为,把“氏族”特定的表义即原始社会由血统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的集体,包括“母系氏族”、“父系氏族”两个“胞族”,扩展到现代社会的“姓氏与族群”的标注,在新的历史时期将氏族文化研究广义化,着重其文化的含以上,提升其文化的价值作用,利于今后开展社会学术研究和民族文化研究。就是说,现在我们提出的氏族文化研究,不囿于原始社会氏族的表述,而是上升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更高层面,开展含括中华民族近现代姓氏的源和流考、民族以及宗族族群的精神物质研究。柯可教授专门为“氏族文化研究”下了脚注,也为今后氏族文化研究领域作出准确的定性。

氏族文化,是在长期的生存和生活中形成的带有民族性本土性的精神物质和实践经验,是千百年来生存生活经验的沉淀与积累,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

我们尝试再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氏族文化。由于氏族文化本身具有的独特性和社会多样性,看似辛涩难懂,但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氏族文化就是“根”文化,它包括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姓氏源流、民俗习俗、家道传承、祀礼仪轨,还包括后来衍生的祠堂文化、谱牒文化、族训家风等。这样,我们就清晰了什么是氏族文化?原来它就是我们的“根”文化。

虽然,我们知道了“根”的存在,但我们会问“根”之源在哪?流布何处?这方面需要有专业性研究的人为你作出权威的答复。这就是氏族文化研究。

今天,面对西化浪潮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开始淡化的迹象已经显现。在一个坐着火箭掠过时空的时代,原来慢生活时代的“根本”东西也许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消失殆尽。这样,中华民族离断“根”断“本”的日子还有多远?

面对民族文化存续危机感,氏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此时应时而生。氏族文化研究专委会的成立,将在增强社会凝聚力,推动传统道德教育,民族信仰回归,创建和谐社会,促进民间根文化建设等方面将会发挥积极作用。

三、倡导氏族文化,让民族信仰回归

近些年来,大家都在谈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很多人甚至身上流淌着中华血统的中国人也认为中国人从来就缺少信仰,是“信仰缺失”的民族。这是一些长期身居国外,思想被西方价值观灌输的人违背良知瞎扯的废话。我对这种人从来根本没当他们是“自己人”。其实啊,中国人自从三皇五帝开始,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充满信仰的民族:他对自己的始祖公,对那些繁衍生息、筚路蓝缕、开天辟地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列祖列宗充满了敬畏和崇拜;对家族的图腾奉若神明;把祠堂视作族人灵魂的归栖地;以族内的族训家训作为教育后昆的“圣经”,等等。正是由于中华民族独具这种先天性的民族信仰,才开创了光辉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明,至今仍然绵脉悠绪,繁荣昌盛。千百年来世世代代守持着这种民族信仰并将其融入到骨髓里灵魂里,形成与时俱进的“根”文化。有了这些品质优良的养分,才有了这些矢志弥坚的信仰,才孕育出一个生生不息优秀伟大的中华民族!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改变。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彻底颠覆了现代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生存方式。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人类正在经历着新一波的大流动。很多人为了生活,或者为了生存,四处奔波漂移,与祖地慢慢“断根”,成了离根断祖游荡的“孤魂”。我们进行氏族文化研究,其目的就是通过梳理氏族根系,追本溯源,让游子的灵魂回归,让民族信仰回归 。总之一句话:不要让时代浪潮冲断了我们的“根”脉。

四、开展岭南氏族文化研究的历史意义

氏族文化研究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时代进化的需求,是新时期氏族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开展氏族文化研究,就要植根于社会的基本面,以其深厚的氏族历史为底蕴,纵深探源,挖掘历史上有重大影响和研究价值的历史名人和宗族文化轶闻、故事。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们将对一些在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进行重点研究,如:研究宋氏三姐妹在中国革命时期的贡献;研究陆贾的“大一统”精神对促进中华民族统一的作用;研究赵佗这位毛泽东称之为“南下干部第一人”的历史人物如何理政南越,开创岭南文明史;研究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宋末三杰的民族英雄精神;田从典的勤政清廉风范等。

与此同时,掀起岭南氏族文化研究,能起到凝聚海外侨胞,促进海外联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历史文化认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工作方向

在岭南地区,氏族人文景观相当丰富,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物繁多,地方特色文化、风俗风貌绮丽纷呈,有些甚至是超越氏族范畴成为国家乃至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瑰宝为岭南沉厚的历史文化增添不少分量,也为广大从事岭南地方史、民族关系史研究工作者提供宝贵的参考价值。如广州从化前岗村的广裕祠、龙川佗城、岭南古驿道上的祠堂家庙等。

为更好开展氏族文化研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将在如下几方面做工作。

1、 设立“岭南各氏族文化研究专题部”

在岭南地区,尤其是广东聚居了全国56个民族,是全国唯一一个“民族大满贯”的省份。开展氏族文化研究,是一个学术界与民间氏族文化实践者值得研究的课题。

无论是哪一个家族,都和其他各族一样,或出于社会动荡、当朝迫害,或生活逼迫,或天灾人祸以及其他因素,经过各个历史时期漫长的辗转迁徙,定居岭南,踏波夷洲,筚路蓝缕,开疆辟土,安养生息,繁衍后代。勤劳智慧的岭南人经历千年的社会际遇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流徙,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本族系独有的氏族体系和民俗风情文化。

我们将在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氏族文化研究专委会辖下设立各个氏族文化研究专题部,例如新近帮助成立的陈氏的“舜帝文化研究专委会”、李氏的“陇西文化研究专委会”、黄氏的“江夏文化研究专委会”陆氏的“陆氏文化传承基地”、宋氏的“宋氏文化传承基地”等等。我们设立各个氏族的文化交流机构,其目的就是通过对各个姓氏的家族文化研究、历史名人研究、宗族源流溯源、祠堂文化研究、谱牒文化交流等,集思广益,跨氏族交流,共同溯源探幽,缅怀先祖,传承宗脉,这对于传承祖德祖训,弘扬中华文化精粹,隆德育人具有积极意义。

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氏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是氏族文化研究平台,荟聚实力强大的历史学家、各大专院校教授专家和民间实践工作者。欢迎各个姓氏加入这个平台,共同设立专门课题组开展各氏族文化、历史名人、源流考等研究,共同梳理中华氏族源流脉系。

2、 开展岭南历史名人研究

我们讲的岭南历史名人,既包括了岭南的文化名人,也包括岭南文化的名人以及为建设岭南作出历史贡献的政治人物。如:唐宋“八大家之一”、宰相张九龄;明末抗金名将袁崇焕;清末维新变法领袖康有为、梁启超;甲午战争爱国名将邓世昌;铁路之父詹天佑;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革命志士叶挺,政治家叶剑英等等。在岭南的历史名人无数,他们为岭南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的发展,思想传播等作出重大贡献。也正是他们,成就了岭南文化的地域特色、岭南地域的民俗多样性和岭南人文社会的兼容气派。

就我所熟悉的陆姓家族来说吧。据资料记载,在《中国名人大词典》里收录了陆姓历代名人就有334名,占总名人数的0.7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24位。在岭南地区,陆氏历代名人辈出,不乏流芳百世的历史人物,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和崛起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深受后人敬仰。如:西汉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陆贾,他前后两次出使南粤说服南越王赵佗臣服汉室,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宋朝左丞相陆秀夫,其精忠报国,扶危定倾,宁死不屈,忠肝烈胆之气节名著青史。

对于一些早已盖棺但还没定论的历史名人如北洋军阀陆荣廷、民国时期抗日大英雄、解放战争期间炸毁海珠桥的李及兰将军等,都是极具争议的人物,关于他们一生的功与过至今史学界、学术界仍存有争议。但我们可以站在历史的角度和文化研究的层面展开研讨,客观地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每个姓氏家族都有其历史渊源,都有令其家族荣耀的历史人物,我们通过挖掘、整理、抹去历史的尘埃让这些历史人物重现当年的光芒照耀后昆。

3建设示范性氏族文化研究生态体系

氏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根于社会最基本的“根”文化。通过民俗文化的研究、历史名人的研究、家训的研究、家谱的研究、祠堂文化的研究以及氏族人文景观研究等,可知历史兴替,可清晰中华民族历史世系演绎流布进程。同时,对岭南地区氏族文化开展探流溯源,并与时俱进,扬其精华弃其糟粕吸其精粹,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育后代等极具深远意义。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术界、民间机构还是政府层面,都没有着重于此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培育和建立氏族文化研究生态体系、系统性理论体系。即使目前所从事此方面研究的人员大多是凭兴趣使然,偶尔发表一些研究成果,但远远没有形成研究体系、理论体系的东西。因此,我认为,是时候通过氏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这个平台,充分利用平台资质优势,有规划有步骤有系统有实践地开展氏族文化研究理论体系建设,力争早日登上大雅之堂。

在实践中,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对自身的软件与硬件加强建设:

1)、与各姓氏成立文化传承基地,开展其家族文化建设,设立主体性研究课题;

2)、组织一批从事此方面有实践经验理论水平高的专家学者不定期参加现场考察活动,定期出版专注,逐步形成岭南氏族文化学术体系;

3)、筹建专家数据库,承接各姓氏科研项目;

4)、在保护历史遗产的同时,帮助有市场价值开发利用的祠堂或古建筑参与商业开发利用;

5)、启动“祠堂文化”建设项目,通过对祠堂文化深度挖掘、梳理、功能活化,提升文化祠堂的品位;

6)、建立族谱家谱收藏馆;

7)、建设氏族文化研究网站,将各姓氏家谱、族谱、祖祠、祖坟数据化,提供大数据库分享平台。

       4、让“氏族文化产业经济发展论坛”常态化

由氏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氏族文化产业经济发展论坛”,于去年成功举办首届论坛,第二届氏族文化产业经济发展论坛将于今年九月下旬如期举行。这个每年举办一届的产业经济论坛,将以常态化举办下去。在这之前,无论是学术界、企业界还是政府层面,都没有举办这方面的论坛先例。即使是与氏族文化产业方面息息相关的商业界、企业界,都没有明确界定或者提出氏族文化产业这一定义。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商品都可以归纳到氏族文化产业上来,如:每年的春秋祭祀相关用品、礼服饰物、祠堂供奉道具用品、祠堂建筑工艺用品、民间艺术道具、民俗文化用具、族谱编印等等都属于氏族文化产业类。从经济学上说,将产业明确界定分类,有利于提升产业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我们力求在展开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使岭南氏族文化研究成为中华氏族文化研究示范性研究体系。

五、工作计划

围绕岭南氏族文化研究,我们制定了近、中、长期的工作计划。

近期工作计划。

(1)、完善氏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架构、理事会架构;

(2)、协助各姓氏申请成立在政府机构备案的“姓氏文化研究专委会”,利于开展宗族事务工作,并授权使用公章;

(3)、拍摄《祠堂故事》专题片,推动文化祠堂升级。

(4)、创建岭南氏族文化研究网站。

(5)、出版《氏族文化》专刊;

(6)、开展各姓氏学术研讨和联谊活动。

(7)、编辑出版《祠堂文化》、《家训文化》丛书。

中期工作计划。

(1)、协助各姓氏组织历史名人研讨活动;

(2)、编辑出版或筹拍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名人题材影视作品;

(3)、为各姓氏拍摄以宗族源流为题材的动漫片,激发年轻人乐于关心和参与宗族事务;

(4)、出版学术研究刊物,将整理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结集出版;

(5)、协助各姓氏编写《家族传统文化传承暑期培训教材》。

长期计划。

(1)、协助各姓氏打造以祠堂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包括名人乡村、文化乡村、非物质文化旅游;

(2)、筹建岭南族谱文化博物馆;

(3)、推动祠谱数字化;

(4)、创建“宗汇通”商超平台,支持各姓氏宗亲会解决运营经费问题;筹建“家族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基金会、“孝亲养老”基金、“特困家庭援助”基金。

(5)、筹建海外对口机构,服务海外侨胞。

六、结束语

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氏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是所有姓氏的交流平台,资源平台。以“平台共建,信息共享”的原则,呼吁所有岭南氏族组织,社会精英共同构筑岭南百家姓氏大平台。

目前,我们平台已经汇聚了几十个广东地区的姓氏宗亲团体,帮助包括李氏、黄氏、陈氏、宋氏、陆氏等姓氏的文化研究、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开展氏族文化传承研究,历史名人研究工作,帮助提升祠堂文化、谱牒文化品味,助力推动家族文化传承。

我们由于缺少经验,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很多不足甚至是错误的地方,唯望热心关心氏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社会人士、各姓氏宗亲团体提出珍贵意见,使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不断完善改进,达致更好为广大氏族群体服务。

(作者: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氏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