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47草书笔法04

  747草书笔法04

  2.2用笔的基本技法

  

  今天讲第四点“草书执笔”,还是“用笔的基本技法”之下。“执笔”在一级课程已经讲过。今天深入讨论,草书执笔和真书有什么不同吗?“执笔”是用笔的准备姿势,它有两个要点:一是所谓准备姿势,就是正锋位置,欧阳询说:“每秉笔必在圆正。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具备。”笔心垂直于纸面,方便八面出锋,“圆正”就是这意思。

  

  古画中有各种斜执笔的情况,大致有三种,

  

  或准备写,或正在写,或停笔思考。准备写时可见执笔姿势,笔心和纸面还是要垂直的。正在书写时,摇腕会导致笔管倾斜,当然也会回到正锋位置。停笔思考时手指夹着毛笔,非常随意,各种姿势都可能。

  执笔第二个要求,是感到自然舒服。张旭说:“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拘挛”就是手脚抽筋,明清有些人主张要把手腕的筋抽紧。如龙睛回腕法,它虽然可以做到笔心垂直,但肯定不舒服的,而且左右摇腕困难,不是好方法。执笔两个要点,对各种书体来说都是一样的。

  古籍中讲到执行和草书关系,最出名就是唐代虞世南这一句:“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

  

  注意古人用字,第一句他说“笔”,后一句说“管”。“管”是笔杆,加上笔头才是整枝“笔”。虞世南不说“执笔”,而说“捉管”,就是捉拿,捉持笔管。古代捉笔有用两指单勾的,也有三指双钩,或用五指包围的。无论哪一种,大指和食指是“捉管”的主要一组。执笔的高低,真书低一些,草书高一些。

  还有一段,出之于托名卫夫人的《笔阵图》:“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跟虞世南不同的是,这里把行草书合并为一种情况。这个观点可以接受,行草写法相当接近。但这段话也有不合情理的地方,执笔位置用不到精确到分的。对于实际书写,“二寸”和“二寸一分”没什么差别。

  

  把卫夫人和虞世南所方执笔高低标志在同一张图上,可以看到,执笔最高点差不多的,只差一分。而最低点两人所言相差一寸一分,也不算什么严重分歧。

  

  这样执笔,手指集中在笔管下半部分,可称低位执笔。最高不超过笔管五分之三,即0.6外,比一半只高出0.1。如果是“作草如真”,执在真书位置写草书也是可以的。

  与低位执笔相反的是高位执笔,手指集中在笔管上部。韩方明《授笔要说》所记录的张旭“五执笔”,其中三种是高位执笔,每一种都有评论。第四、第五两种“非书家之事”,故可不论。

  

  第二种高位执笔,或用五指或用三指。韩方明说:“无体之书,或起稿草用之。”不属于什么书体,打草稿可以用用,所以也不推荐。省下第三种,与第二种相似,只不过横过来执。韩方明说:“惟大草书或书图幛用之。”这里所为“大草书”,意思是尺寸比较大的草书。“幛”是庆吊时所用的长条布帛,如寿幛、喜幛、祭幛等。唐代屏风亦称屏幛(屏障),杜甫《观曹将军画马图歌》:“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就是一例。这么一说,第三种虽然跟草书有点关系,但用途有限。

  书图幛这件事,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日本京都禅林寺藏有近卫信尹所书屏风。近卫信尹是江户初期的大书法家,被后世尊为“宽永三笔”之一。你看他这作品,屏幛先画树木,所以叫图幛,图画可以出自于他人之手,也可以是书写者自己画;然后在空白处写草书,字的尺寸相当大。由引想到韩方明所说的第三种执笔,应该是站着写的。我没有查到近卫信尹怎样执笔,他是四百多年前的人。相当于中国明朝,也许不是唐朝那样执笔。

  

  但所为“书图幛”,我想就是这样的。

  日本正仓院《国家珍宝帐》记录中有大唐输入的屏风。前几年展出的屏风,是受唐太宗箴言屏影响而制作的,也是画有底纹,然后在上面加以汉字,内容是各种箴言警句。篆文用羽毛贴成,释文是写的,书法水平不高。也许是出自于工匠,并非书法家来写。

  

  所以后来有“屏幛体”一说,清代杨宾这样评论:“学书在得笔法而会古人之意,不在学其规模。不则,学《圣教》成院体,学欧、颜成屏幛体……”又说:“颜太师‘虎丘剑池’四字,虽苍劲,然有屏幛气。”

  

  “屏幛体”,就是写得表面相似,规模名字名帖。这里“规模”就是摹仿表面样子,未得笔法、笔意。韩方明说到第三种执笔,语所明显带有批评。所以崔邈老师所传张旭五执笔,只推荐了一种“执管”法。张旭本人真书、草书都写,成就非常高。可以推定,他就是用第一种执笔法的,只此一种。

  沈尹默先生评论“五执笔”时说:“第二第三执法共同的毛病,就是捉管过高。过高了,下笔便浮飘,不易著力。所以‘全无筋骨’,只好称之为‘无体之书’,写大字时或可一用,日常应用则不适宜。”

  

  从这段话可以知道,沈先生是反对高执管的。我很赞成“过高了,下笔便浮飘,不易着力”这看法。

  执笔是指法,运笔有腕法。我们用来回摇腕控制笔心状态,但手腕高点好还是低点好呢?一级课程介绍了三种腕法,为了方便,我先标示两个点。

  手腕之下为A点,手肘之后为B点。以前只说手腕、手肘,实际上重要的是这两个点。手肘跟桌子接触,手腕高于桌面,这是以前说的提腕法。也就是B点之下有垫衬,有依托,A点之下没有。

  

  第二种是手腕话在另一个手的手背上,这是枕腕法。《翰林要诀》说:“枕腕,以左手枕右手腕。”这句话规定了所枕的位置,垫在右手手腕之下,也就是A点下有垫衬,B点下没有。第三种手肘和手腕都高于桌面,这是悬腕法。悬腕法A、B两点之下都没有垫衬。

  我把刚才讲的三种腕法排个表,打叉表示没有垫衬,打勾表示有垫衬。如提腕法,手腕是悬空的,A点下没有垫衬,所以打叉。手肘靠在桌面上或桌子边,所以打勾。枕腕法反过来,A点有垫衬,B点没有。悬腕法两个都没有,所以是两个叉。一排出表,就容易看清楚了。理论上还有种,A和B都有垫衬,两个勾。这又是什么法呢?也归提腕法,等下详细讲。

  

  写字运笔,摇腕是手腕的功能,手肘只是起支援的作用。所以A和B两点作用不是平等的,腕法当然以手腕为主。所谓提腕法、枕腕法和悬腕法,都是“腕”之法。小字只需动下腕,摇腕一个来回大约三五寸。写大字才会用到肘关节和肩关节,就是上腕。

  

  有个书法老师,给我来信说对腕法还有不明之处,他寄来启功先生写字的照片,希望我进一步解释。

  

  第一张启功先生写字,右手腕放在左手上。但左手没有悬空,也就是说,左手固定在桌面上,这等于桌面高了一手掌。他问能不能归入枕腕法。我看法“是”。枕腕法要点是手腕下A点有垫衬,《翰林要诀》只说有“枕”,没有说这个“枕”多少高,可不可以移动。这就像我们每天用的枕头,睡觉时枕头也不动的。这跟以前用臂搁一样,可以使腕部高一点,稳定一点。只要是枕住手腕,都是枕腕法。

  

  这位是中国书协第一届主席舒同先生。这次写字姿势和启功先生一样,我以为也是枕腕法。

  第二张照片,那位书法老师问:“左手不是枕在手腕之下,而是枕在手肘之下。这能不能叫枕腕法呢?”我以为手腕A点没有垫衬,换句话说手腕下面是悬空的;手肘B点有物托住,根据定义应该说是的提腕法。提腕通常手肘靠在桌子边,照片上因为是写新一行第一个字,启老俯身向前,所以不是靠在桌子边,而是左上背上,这时左手就起着替代桌子的作用。

  

  第三张照片,启老整个小臂都放在桌上。那位先生问我,“这又是什么法呢?”这样写字姿势在老一辈人中非常普遍。尤其是长时间写小字,比较省力且稳定。这就是表格中A、B两个点都打勾的情况。手腕A点有依托,下面有垫衬,根据定义,也可以归入枕腕法。

  所以,刚才这表格就要改一改,打两个勾的归入枕腕法。

  

  腕不着案,手腕A点下面是空的,然后再手肘怎么样。手肘B点下有垫衬,有依托,这是的提腕法;B点下面没有依托,这是悬腕法。凡手腕下有垫衬,无论是枕住桌面、还是臂搁、左手手背等等,都是枕腕法。腕部A点之下枕住了某物,手肘之下B点作用就不大了。实际上是阻断了上腕起作用,写小字只有下腕就够了。

  

  所以这三个腕法,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是腕无依托,第二组是腕有依托。最后有两个勾的,可以合并到枕腕法中。

  书法要作为一门学科,基本概念都要有明确的定义。历史上的讲法往往有点模糊,学科要求概念清晰。我知道有些同学对这项研究很感兴趣,正在整理书法术语的定义,这是非常好的事。

  

  再进一步,“腕无依托”时,究竟要提多少高呢?唐宋时就出现了两派,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说:“流俗言:‘作书皆欲悬腕,而聚指管端,真草必用此法乃善’,予谓不然。

  逸少书法有‘真一、行二、草三’,以言执笔去笔跗远近耳。今笔长不过五寸,虽作草书,必在其三,而真行弥近。今不问正草字,必欲聚指管端,乃妄论也。今观晋宋及唐人画图,执笔者未尝若此,可破俗之鄙说。”

  从这段话知道,高执、高悬是民间流行之说,像黄伯思这样的专家,是非常不赞成的。

  《翰林要诀》说:“提腕、肘着案而虚提手腕。”注意这个“虚”字,不是“高提”手腕,而是“虚提”。《尔雅释诂下》邢昺、郝懿行疏:“虚,间也”,有间隙为虚。文意很清楚,提腕只要略为提起,和桌面有间隙就可以了。

  

  一级课程我介绍过沈尹默先生的论述,他在《书法论》中说:“腕却只要临案面一指高低说行,甚至于再低一些也无妨。……因之提笔不必过高,过高了徒然多费气力,于用笔不会增加多少好处,或许因吃力而反有坏处。”

  简言之,沈先生不但是低执笔,而且主张低提腕。这是沈先生临池一生的经验总结,在书法界影响很大,我也是这一派。

  一级课程我拍了一下录像,专讲提腕高低。

  一是照沈尹默先生所说“腕只要离案面一指高低就行”。

  二是放一本很薄的书,只有几十页,大约半指高。

  三是腕下放一张纸,只要纸可以抽动这就是提腕。

  这后面两种就是演示沈老师所说“甚至于再低一些也无妨”。

  【个见:执笔高低,提腕高低,不必如些追究,只要感觉舒适,书写方便即可。这是与书写姿势相关,自然为要。】

  

  高执笔会引起“吊臂”“耸肩”,沈尹默先生进一步解释说:“写字和打太极拳有相通的地方,打拳时要松肩垂肘,运笔时要抬肘松肩,若不松肩,全臂就会受到牵制,不能灵活往来。提笔过高,全臂一定也要抬高,臂肘抬高,肩必耸起,关节紧接,运用起来,自然就不够灵活了。”

  

  直到现在,民间主张高悬腕还很流行。像这图所示,执笔手指都在笔管上半部,执在笔尾。这样迫使整个手臂提高,导致整个肩膀倾斜。这时如果你摸一下肩膀肌肉,就是紧的。做不到松肩,灵活性就失去了。黄伯思说:“今观晋宋及唐人画图,执笔者未尝若此,可破俗之鄙说。”

  定义清楚了,今后看人家写字,就明白指法和腕法,如舒同先生写大字,人站立,用五指执管法,高度大约三寸左右,低位执管。手腕悬空,没有依托,所以是悬腕法。手腕下部(就是我说的A点)只有两个笔头高,两寸左右,垂肩,非常自然。

  

  这里要强调一点,书法家不是泥于某一种执笔法。前面你舒同坐着用枕腕法,这次站立用悬腕法。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的。

  所以你不要学了一种执笔法,一种腕法,就永远只会这一种。

  

  像这样小的草字,用下腕足以写出来。有些人学了悬腕法,不管大小,都是一招悬腕。这不是又累又不容易写好吗?何必呢。

  你读沈先生《书法论》这些话,文字较长我不念了。可知沈老主张肘一定要悬起,而且还要悬得比腕高一些。这一来就只能用悬腕法,否定了提腕法和枕腕法,只剩一法了。但我们看见,舒同、启功等先生都是根据需要来选择腕法的。拿沈先生这张照片来看,确实是悬腕,且肘部高于腕部,但这不是桌子,是个案几。普通桌子高度在73到75厘米,跟肝部相平。如果用普通桌子,那肘就在桌面上了,沈老也是如此。

  

  因为工作关系,几十年来我拍摄和收集了五百多人照片,结论就是三种腕法都可以用,都应该学。前人所说小字动下腕,大字需悬腕,也是正确的。其实跟家具高度有关,如果你有一条矮桌子,或者把家中桌腿锯掉一尺,或买一张吧台高凳,可保证你肘高于腕,且不会吊臂耸肩。这等于你站起来写字,你的肘就自然离开桌面一样。

  总起来说,就指法而言,虞世南、韩方明所说的执笔高低,无论真行草,都在笔管的下半部,不要高执。【如果写地书,用普通毛笔,就宜高执管。随书者姿势而定。】就腕法而言,我赞成沈尹默先生所言低悬,离开桌面一指甚至更低到一纸都可以,不要高悬。

  

  就肘法而言,那要看具体情况。桌子的高低,所写字的大小,站立还是端坐,你可以在三种腕法中选择,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谢谢。

  

  “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竖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肘总比腕要悬得高一些。”

“前人把悬肘悬腕分开来讲,主张小字只须悬腕,大字才用悬肘。其实,肘不悬起,就等于不曾悬腕,因为肘搁在案上,腕即使悬着,也不能随己左右地灵活应用,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至于有主张以左手垫在右腕下面写字,叫做枕腕,那妨碍更大,不可采用。”

(0)

相关推荐

  • 书法之执笔、运腕篇

    书法之执笔、运腕篇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00草书目录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00草书目录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54草书流派05下

    754草书流派05下 唐代的纸张比较少,尚未有像宋徽宗<千字文>这样大的纸.所以,张旭.怀素的狂草经常是写在墙上.或屏风上的. 贺知章和张旭是姻亲,经常在一起出游.<嘉泰会籍志>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53草书流派05上

    753草书流派05上﹝连绵草,狂草,张旭,怀素﹞ 这张表最后一行的草书流派,都属于"书风"这一类.所谓"书风",指表达个人的风格.好像真书中欧体.禇体.颜体和柳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52草书流派04

    艺术家都想创新,但究竟怎样创新是个难题.草书两在因素,一是草法,二是技法.所谓创新,或是你创造了新的草法,或在技法上另开新路.这两方面只要改变一个,就是创新了.章草本身也是一种创新,解散隶法,粗书之,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51草书流派03

    751草书流派03 继续讲草书流派,上次讲了章草,今天讲今草. 评论的标准还是一样的,一是草法,二是技法. 今草据说起自张芝,但张芝的今草作品看不到了.即使在唐朝初年,欧阳询已经说:"张芝草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50草书流派02

    750草书流派02 二.流派 所谓一个t彷流派,就是一群人的作品,具有共同的特点.我们观察一个流派,可以从我上一课提出的十六字法支分析: 草法的要点是取势正确,变化有据.技法最重要是有筋有节,骨肉相济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49草书流派01

    749草书流派01 七级课程草书,两大部分都讲完了.今天做一个总结,讲过的就不重复了.各位明白了这两部分,自然就可以写草书. 记得草法的要点是取势正确,变化有据,不要乱写.技法最重要的是有筋有节,骨肉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48草书裹束

    748草书裹束 我们知道,书法的三大技法,就是用笔.识势和裹束. 前面几堂课讲了草书用笔问题,而识势是草字取势,学习草法时详细讲了.现在还剩最后一个就是裹束.今天就讲草书裹束. 裹束是三级课程的主题,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46草书笔法03

    746草书笔法03 上一堂课讲"草书用笔的基本技法"第三点,"节节加劲". 我以王羲之<远宦帖>"平"字为例,说明写草书是逐节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