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超 | 齐人延年决河出“胡中”考略
1
2
1
3
注释:
[1] 《汉书》卷29《沟洫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86页。齐人延年,颜师古注:“史不得其姓。”
[2] 作为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重要助手范祖禹在《论回河状》文中曾提及齐人延年决河注胡中事(详见下文),显然这一史实为宋人所熟知,而《资治通鉴》不采,恐与所谓《资治通鉴》编纂原则,即所谓“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不副之故。参见《资治通鉴序》,中华书局,1957年,第33 页。
[3] 所谓“方事匈奴,兴功利,言便宜者甚众”,这是武帝时期常见之语,所表示的时间概念并不十分明确。如《汉书・卜式传》载:“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事在元朔年间(公元前128 -公元前123)《汉书・董仲舒传》载,“是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役费并兴,而民去本。董仲舒说上曰 ……”。则事在武帝初年。
[4] 参见林甘泉先生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第3章第4节《汉代的治黄理论》:延年 “上书建议在黄河上游处改变河流的方向,使河道从匈奴地区流过……这个设想十分大胆,但是以当时的生产水平,完成这样的工程事实上是不可能的。”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第178页。
[5] 关于“北河”,请参见谭其骧先生《北河》一文,载《长水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331 -333。
[6]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第6节《两汉的黄河》4《齐人延年献河出胡中策》,中华书局,2004年,第260页。至于延年“开大河上领”之说,则不在岑先生讨论的范围之内。
[7] 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什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长水集》下,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2页。
[8] 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第9编《治理篇管见》,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年,第834 - 835 页。
[9] 以上所引均见《汉书·沟池志》。
[10] 《汉书·匈奴传》班固“赞”。
[11] 参见《汉书·韩安国传》及《匈奴传》。
[12] 《汉书·郊祀志》引谷永语。
[13] 新莽时,由于王莽挑起匈奴事端,相类之事再现,甚至更为荒唐。《汉书·王莽传》载,王莽“博募有奇技术可以攻匈奴者,将待以不次之位。言便宜者以万数:或言能度水不用舟楫,连马接骑,济百万师;或言不持斗粮,服食药物,三军不饥;或言能飞,一日千里,可窥匈奴。莽辄试之,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着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堕。”
[14]《汉书·汲黯传》。
[15] 曾巩:《元丰类稿》卷49《本朝政要策·黄河》,四库全书本。
[16] 晁补之:《鸡肋集》卷26《河议》,四库全书本。
[17] 下引范祖禹《论回河状》虽有李垂、孙民先欲导河北流,遗祸契丹事撚是在“复禹旧迹”的旗号 进行,与齐人延年完全无视“禹迹”的行为还是有所不同。另可参见李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16, “哲宗元祐三年十一月甲辰”条引“户部侍郎苏辙言”,四库全书本。
[18]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上),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第88页。
[19] 关于北宋治河“北流”与“东流”之争论,史学界研究甚多。本文仅就与齐人延年献策事有关部分进行讨论,并不涉及其他争论。
[20] 《宋史》卷355《苏辙传》。
[21]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16《论回河状》,四库全书本。
[22] 林之奇:《尚书全解》卷10《导黒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条,四库全书本。
[23] 茅乃文:《图书馆学季刊》第13卷第3期,第451页。转引自岑仲勉《黄河变迁史》第6节《两汉的黄河》4《齐人延年献河出胡中策》,第260页。
此文摘自《秦汉研究》 2007 页码:100-106
作者单位:《历史研究》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