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注释(七)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译文】

孔子说:“道看来是行不通了!”

孔子说:“舜是有大智之人啊!舜好问于人,乐于了解浅近的言论。其不善者,隐而不宣;其善者,举而从之。持守人心、道心之两端,以中道用之于民。这应该是他被称做舜的缘由!”

【注释】

① 道其不行矣夫!

清·康熙《日讲四书解义·中庸上》(卷二):“此一章书,是慨当世之不能行道也。”

宋·陈襄《古灵集·礼记讲议·中庸》(卷十二):“孔子之才与术,尽乎群圣人之道。当周之衰,历聘列国,上无明天子,下无贤诸侯能尊用之,因而叹曰:‘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盖伤圣人之不作,天下无复知宗予者,故曰‘吾道穷矣’。此云‘道之不行’,意在是欤!”

② 舜其大知也与!

舜,郑玄《注》:“舜之言充也。”孔颖达《疏》:“正义曰:案《谥法》云:‘受禅成功曰舜。’又云:‘仁义盛明曰舜。’皆是道德充满之意,故言舜为‘充’也。”

清·康熙《日讲四书解义·中庸上》(卷二):“此一章书,是举舜之大知,以见道之所以行也。”

《尚书·商书·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俾万姓咸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克绥先王之禄,永底烝民之生。”宋·林之奇《全解》(卷十七):“孟子曰:‘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诸人以为善。’《中庸》曰:‘舜其大智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此有以见其德之无常师而善之无常主也。苟使德有常师,善有常主,则其心必有所系,吝而不为公。心有所系,吝而不公,则小人得以窥伺其意之所在,以迎合其意而投其所好。如此则偏听而不能并谋兼智与天下为公,而民之不服者多矣。如唐明皇始用姚崇,兼容天下之善,以致开元太平之始。及其惑于声色,则私心渐胜,于是举国家之务而信一李林甫,专咨朝政者十有八年。至于末年,谏诤路绝,上下之情不通,及其一旦盗发,幽陵四海横流,唐遂陵迟不可复振。此无他,一有偏听,则天下之不服者众矣。苟能德无常师,善无常主,乐与人为善,以与天下为公,而私意小智不挠于其间,则天下其有不心悦而诚服者哉?”

③ 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宋·卫湜《礼记集说》:横渠张氏曰:“舜之心,未尝去道,故好察迩言。昧者日用不知,口诵圣言而不知察,况迩言一择则弃,犹草芥之不足珍也。试更思此说,推舜与昧者之分,寐与醒之所以异,无忽鄙言之迩也。”又曰:“只是要博学。学愈博,则义愈精微。舜好问好察迩言,皆所以尽精微也。”

蓝田吕氏曰:“其恶者隐而不取,其善者举而从之。此与人同之道也。”

延平杨氏曰:“舜好问而好察迩言,取诸人以为善也。隐恶而扬善,与人为善也。取诸人以为善,人必以善告之;与人为善,人必以善归之。皆非小智自私之所能为也。”

新安朱氏曰:“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迩言者,浅近之言,犹必察焉,则无遗善可知。然于其言之未善者,则隐而不宣;其善者,则播而不匿。其广大光明又如此,则人孰不乐告以善哉?”

山阴陆氏曰:“《孟子》曰:‘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诸人者。’然则惟迩言是听,《诗》何以刺?均迩言也,而一以为舜,一以为幽王者,其在听察之间欤!”

④ 执其两端

宋·卫湜《礼记集说》:建安游氏(酢)曰:“夫道一而已,其立于天下则有两端。故君子有刚克焉,执其义之端也;有柔克焉,执其仁之端也。执其两端而用之以时中,此九德所以有常,而三德所以用人也。以先觉觉后觉,以中养不中。此舜之所以为舜也。其斯以为舜,则绝学无为也。”

高要谭氏(惟寅)曰:“执两端,即允执厥中之谓也。此执两端尔,谓之允执厥中,何也?曰两端,用中之准则也。执两端,乃圣人权轻重之微意。乃所以用其中于民也。执中,贵知权。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中道之不行,患在执一而不知变,是以执两端。执两端,则变通不穷,泛应曲当,亦如仲尼之无可无不可也。圣人之行事,至于无可无不可,则中之为用博矣。”

宋·袁甫《蒙斋中庸讲义》(卷一):“舜心太虚也。圣经互相发挥,尧舜言‘执厥中’,得夫子‘执两端’之语而明,得孟子‘执中无权犹执一’之语而尤明。舜不执一,所以为大知也,所以犹太虚也。太虚无物而阴阳互用,密莫加焉。大舜无为而审度两端,精莫甚焉。惟精惟密,乃融乃一,是为中庸,是谓天命之性。故夫子复赞美之曰:‘其斯以为舜乎!’”

宋·黎立武《中庸分章》:“端者,发端之始。《孟子》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四端,此所谓两端者,即人心道心之发、危微之几也。几动之初,知所持守,则发皆中节,以之建用皇极于天下。此舜所以为大知欤!”

【解读】舜之大知,在《易》为《咸》,其《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魏荔彤《大易通解》(卷七):“君子虚其内以为受之量,悦于外以为受之方,而人之以感为应者,皆其集益于君子者也。受善之方甚弘,而容善之量愈扩者,阴徳也。以兑悦著于外,乐取于人为善也。以艮止主于内,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也。惟舜之徳足以当之。君子则希圣而勉企焉可乎!”

“执其两端”,旧注指过与不及、善与恶等之两端。按:此两端当指“人心”、“道心”之两端。《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明·王樵《尚书日记》:“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此帝好问,执两端而用其中之心法也。盖惟能谨之于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则志气清明,义理昭著,而于言之当否、事之是非,自有以判其几微,绝其蔽惑,然圣人不以率自中而遂专决独断,必尽众人之同,虽曰乐取人而无稽弗询,必严勿听勿庸之戒,此所以为圣人之心也。”

(0)

相关推荐

  • 国学经典内容摘抄

    国学经典内容摘抄

  • 《国学经典语录名句》修身养性治国

    爱国 奉公 诚信 和谐 孝亲 修身 处世 自省 劝学 惜时 自强 明志 仁义 治世 从善 知耻 勤俭 气节 勇气 务实 求新 审势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

  • 朱熹怎样讲“四书” 李文文

    唐代以前,儒学以五经为经典,<论语>和<孟子>尚未正式列为经书:<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未有特殊地位.四书并重始于北宋,而正式结 ...

  • 文论 | 张舜徽:《中庸》七论

    编者案:<中庸>一文只有短短三千五百余字,但可以说是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文本,文约而旨宏,两千年来注家纷纭.本文是张舜徽先生1942年-1943年间七次给学生讲授<中庸>的文字整 ...

  • 中庸注释(一)

    题解 ① 郑玄<注>:"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② 宋·朱熹<中庸章句>:"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

  • 中庸·第七章

    古诗文网下载APP 推荐诗文名句作者古籍 第七章原文 原文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一章 目录 ...

  • 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注释、译文!敬请赏析

    人间词话七则 王国维[原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 ...

  •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全文注释及原文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

  • [宝典]赣州风水杨公古法四局七十二龙立向表的注释

    赣州风水杨公古法四局七十二龙立向表的注释 中华风水学源远流长流派众多.不管是哪派立向之法都视为风水术的重中之重.但各派的立向方法各有不同有以运气立向者有以水口立向者有以入首龙立向者有以穿山 ...

  • 性 命 法 诀 明 指 第 七 十 九 页(千峰老人丹功法诀注释)

    道家龙门派内丹功法真传 性 命 法 诀 明 指 了 空 禅 师 修 心 诀 余,北平人也.因世界传伪道者众,外访弟子数年.后至廿一年三月十三日,在金山寺遇赵避尘,收为度外弟子.至民国九年,授与天命,传 ...

  • 性 命 法 诀 明 指 第 七 十 八 页(千峰老人丹功法诀注释)

    道家龙门派内丹功法真传 问无漏真气.答:"阳关十闭,个个长生.由闭再得一闭返成童身. " 问温养之功.答 :" 以文火养之,身心意助之,非是沐浴温养. 问圣胎显形.答 : ...

  • 《中庸》导读(七)

    第四部分(21-32)天人之道,诚者为中: 第二十一章 诚则明,明则诚 [原文]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注释] (1)自诚明:"自",从,由.&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