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古迹过往 已然逝去的安顺寺庙 2020年第96期(总579期)​

已然逝去的安顺寺庙

伍茂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读过丁武光先生的《寻找安顺老城区75处古建筑》真是无限感慨。安顺老城历史上寺庙之多、建筑之集中、宗教信仰之多元融合,恐怕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且让我们一起去梳理逝去的一二寺庙吧。

安顺古城寺庙古建筑分布图 丁武光制(编者按:丁武光先生《寻找安顺老城区75处古建筑》一文2016年10月17日至11月2日《文化安顺》已刊出)

一、建城伊始之二郎庙、五显庙、旗纛庙

1382年,安陆侯吴复在元代屯堡阿达卜基础上建安顺城,同步一口气建立了五大庙宇——城隍庙、关帝庙、五显庙、二郎庙、旗纛庙。可以想象建城这一年,吴复的军队除了忙于城墙修葺、道路扩建外,主要任务就是五大庙宇的开工与完工[1]。这五个庙中,关帝庙是彰显忠义的,城隍庙是道德警示的,那么二郎庙、五显庙、旗纛庙又何以成为建城之后首先建造的第一批庙宇呢?我们不妨一一品味:
二郎庙:供奉的是二郎神,本不在明朝官方祀典之列,但是却十分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明朝皇帝朱元璋幼而为僧,当时传说朱元璋出生于二郎庙,或者出生时有两个书郎守庙的传说,已经逐渐为民间接受、为官方认可。远在西南出征的征南大军都是朱元璋的江淮嫡系部队,吴复建城,自然不会忘记在完成建立关帝庙、城隍庙等规定动作之时,同步建立二郎庙。大家不要小看这个二郎庙,今天安徽好几个地方还在争论哪里的二郎庙是正宗的朱元璋出生地呢。通俗的说,这个二郎庙可以算是当时为政治上拍马屁需要而建立的一个庙宇。因此,后期随着朝代更迭,没落也较快。
五显庙:又叫五显灵官庙,各地供奉神像不同,但是贵州的五显庙来源于安徽徽州、婺源一带,最初应该是“五人正坐,着王者服”。今天有人认为这是祖籍江西的婺源人带入贵州,并成为屯堡文化重要标志。其实不然,明朝时候的婺源属于徽州,五显庙的出现其实是当时江淮文化强势影响全国的表现。《明会典》记载,洪武中,每年四月八日、九月二十八日遣南京太常寺官致祭,可见五显已经得到官方正统认可。五显庙在有的地方又叫华光庙,其实是因为明朝释道合一,在道教则叫五显灵官大帝,在佛教则叫华光菩萨。由于五显庙祭祀被赋予“运输财帛,力能祸福”的功能,因此得到民间普遍信仰。
此外,明朝洪武三年明令,自京都到地方州县及里社,皆祭祀为明朝打天下而亡的无后者。因人多无考,按五人为伍,于各地立小庙,以示尊崇,以至于后来有的地方将五圣庙混为五显庙。
旗纛庙:祭祀军旗的庙宇,里面供奉的神称作“军牙之神”“六纛之神”,军队出征前要祭旗。每年的霜降日是旗纛庙的祭日。后来,旗纛庙逐渐废弃,每到霜降日,府、州、县有关官员改为到校场、演武场致祭,行三献礼。安顺建城伊始,作为一个军事要地,首先建供奉军旗之神庙,完全可以理解。
1382年安顺建城伊始留下的五大庙宇,让我们大体知道明朝地方政府的意识形态体系,知道当时的政治、文化氛围。如果深度挖掘与这些寺庙有关的风俗习惯的话,我们甚至可以精准地确定1382年安顺城中某些特定的节日里,人们在忙于祭拜诸神、迎神送神。

二、道德警醒之城隍庙

城隍庙是1382年安顺建城之时就同步建立的五大庙宇之一。这座庙的地位,我们从安顺最早的地图就可见一斑。明朝弘治年间《贵州图经新志》的贵州普定卫地里之图、明嘉靖年间《贵州通志》普定卫图,及至明万历年间《黔记》普定卫城图等三副地图上,均专门标注城隍庙、关王庙(即关帝庙)。其中,城隍庙地理位置尤为显要,坐落于西秀山白塔之下,与安顺府相邻而居。(参看《黔中文化》第5期楠丁《从两幅明代地图看安顺城》等)。
《嘉靖贵州通志》中的普定卫图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回到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一登龙庭,大封天下城隍,封京师城隍为帝,封开封、平滁等四城的城隍为都城隍,各府、州、县城隍授爵。城隍从民间信仰的城池守护神升级为监察阴阳二界,掌管因果报应的神祗,城隍从此拥有监察腐败和维护社会正义的虚拟权力。结合当时的形势,可以说城隍庙是明朝反腐倡廉的重要制度设计,朱元璋有意让城隍“监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不得幸免”,意在建立一种以道德警醒、警钟长鸣的长线工作机制。用今天的话来说,城隍庙可算是一个意在反腐倡廉的庙。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城隍庙在安顺城大小寺庙中的独特地位。
昔日的安顺城隍庙几经拆建、改建、拆除,已经不复再有。但是,城隍庙有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那就是全国各地的城隍庙醒世对联依然传诸后世,被喻为“文字浅易,字字重万斤”。安顺城隍庙虽然不在,但是家父伍家祥先生多年来一直以安顺城隍庙对联教育我们,我至今依然记得第一次听到这副对联的震撼:
为善必昌,为善不昌,祖宗有馀殃,殃尽必昌;
作恶必灭,作恶不灭,祖宗有馀德,德尽必灭。

三、人气大王之药王菩萨庙

安顺老城区最有人气的庙宇,我认为当属于文庙巷旁边已荡然无存的药王菩萨庙。这座庙的模样就是年岁较长的父母一代现在60馀岁的人也未曾看到过,但是每年正月初三,安顺城区、郊区,邻近县乡的人们依然要到庙宇旧址之处的文庙巷敬拜,焚烧纸钱、名牌等祭奠用品,企盼药王菩萨保佑家人来年健康、平安。
一座庙宇消失了至少70馀年,但是每年在其原址文庙巷还有这么多人膜拜,这样有生命力的庙宇恐怕在全国都少见。考证历史,发现药王庙相对多见,安顺也在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建成了药王庙,但是此药王庙祭祀的是药王孙思邈或者包括张仲景、华佗等神医,而不是药王菩萨。安顺的药王菩萨庙祭祀的是佛教里的药王菩萨。按照《法华经》等记载,药王菩萨为施与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之菩萨,是救济众生脱离一切病苦、贫苦、逆苦、业苦的代表,为阿弥陀佛二十五菩萨之一。
安顺人为何最终选择了信仰药王菩萨而放弃了药王庙?为何形成了正月初三祭拜药王菩萨的全国独有的民俗?为何消失了至少70年,但是民间尤其是乡下方圆几十里地的人能够口口相传,保持着其文化影响力?为何全国其他地方的药王菩萨庙少有,而安顺人这么信仰药王菩萨?这些尚无答案的问题,都指向安顺独一无二的药王菩萨信仰民俗。解答它的意义,或许犹如当年我们看地戏、找屯堡一样可能充满惊喜。

四、道转为释之崇真寺、东林寺

安顺向来有三大寺之说,专指香火甚旺的圆通寺、崇真寺、东林寺。其中,圆通寺为元代建筑,背倚西秀佛塔,位居三大寺之首。至于崇真寺、东林寺却是明朝释道同存、转化而来的寺,尤其是东林寺转化为东岳庙,更是后来的事情。今天对此现象感到奇怪的人,想想《西游记》里各路神仙、大佛的亦师亦友,但是都认同玉皇大帝的故事,就大体明白这段历史了。
民国时期的圆通寺 博雅相馆 提供
今圆通寺  《文化安顺》编辑部  摄
崇真寺:旧为崇真观,该寺坐落于城内府门口(今县府路)府署东侧。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指挥顾成建,祀老氏神。后有僧明玉自羊场坝迁往观中,为释、道同观。明崇祯五年(1632)僧真兴重修,更名“崇真寺”。至十二年(1639)重修灵官殿,此时寺内已无道人,佛道同庙之象不复再现。崇真寺由寺门五间、灵官殿、祖师殿、三清殿、玉皇阁、左厢、右厢、后厢组成,占地近四十亩,与城中圆通寺、东岳庙鼎足而立,建筑精美,局势宏敞,为城中大寺院,香火盛极一时。

安顺崇真寺遗址  《文化安顺》编辑部  摄 

东林寺:旧为东岳庙,坐落在城东南隅南水关段贯城河畔东。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经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朝扩建捐修,始建成一门三院三殿且依山势层层而上之规模,位居安顺三大寺院之列。其建筑奇特,高低错落,精妙绝伦,供奉东岳大帝和南岳神。庙之崇宏壮丽,驾于城中各庙之上,香火尤盛。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更名为“东林寺”,供奉三尊大佛,东岳庙的规模、格局以及供奉的庙神已完全改变。
安顺东岳庙,今安顺东林寺  蒋旭英 摄
今东林寺 《文化安顺》编辑部  摄
因为以上关系,安顺的崇真寺是全国很少有的叫崇真的佛寺,因为崇真是源自道教的崇真之教义;东林寺则与全国各地原先就叫东林寺的佛寺文化意蕴也略有差异。从这个意义上看,安顺圆通寺无论是时间之长,还是佛教文化之绵长,都当之无愧可算是安顺第一寺。

五、移民会馆之诸“寺庙”

安顺的寺庙还有七个其实是移民会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寺庙。如原坐落于东街的江西会馆之万寿宫、晏公庙、萧公庙,两湖会馆之寿福寺,还有原坐落于前进路的四川会馆、原坐落于原杀猪巷福建会馆之天后宫(妈祖庙),原坐落于卫坝口的两广会馆之联梓堂。这里选移民最多的万寿宫说说。
明清两朝的安顺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来自江西、湖广等省的移民一批批涌入。其中,明初的调北征南、调北征南带来了第一批江西、湖广移民,明中期则出现了“流民进云贵”的又一次大迁徙。江西移民的到来,连将他们的信仰——万寿宫也一起带来。加之江西人进入贵州后从商较多,组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以乡情为纽带“江右商帮”,在贵州经营油业、药业、酒业、布匹、文具等,可谓人多势众,生意兴隆。
我们梳理历史,可以看到所有的“万寿宫”皆由江西商人投资兴建,其功能具有会馆性质,故又被称作“江西会馆”。它实际上是保护江西籍商人的共同利益,解决同乡生活、生意上的困难,团结同乡的一个团体。万寿宫在贵州几乎每地都有,《贵州通史》引用史料曰:“从全省来看,江西会馆最为普遍,譬如安顺府城内,旧州及坝阳都有万寿宫。”另据《万寿宫》一书作者章文焕统计,在贵州省有一百几十座,在全国有一千几百座万寿宫。

六、元明清安顺寺庙的分野

按照时间梳理的话,我们发现安顺的寺庙绵延元、明、清三朝,但主要建筑则集中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
元朝的阿达卜是先建佛塔——西秀白塔,后建佛寺——圆通寺。明朝的普定卫则是大建庙宇。洪武十五年安顺建成五大庙宇之后,又相继建了马皇庙、马王庙(天驷宫)、晏公庙、府文庙、龙王庙、崇真寺、社稷坛、厉坛、山川坛,新建的庙宇祠堂达到了14所之多。永乐年间,安顺则相继建了汪公庙、玄坛庙、总管庙、岳王庙、东岳庙、灵顺祠等6所寺庙祠堂。
圆通寺,后为西秀白塔  《文化安顺》编辑部  摄

清朝所建的主要是7处移民会馆,多处祠堂、衙署,以及按照县制增建了县城隍庙、县文庙。还有就是回族提督哈元生增建了清真寺,传教士党基仁建了福音堂、耶稣教堂,至此形成了安顺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多元共处的格局。此外,清朝统治者的着重点主要是承袭明制,而不是另起炉灶,史料记载着清朝大量重建、修葺庙宇的史实。

至此,我们明白安顺庙宇之多首先是集中于明朝,尤其是明朝的洪武、永乐两朝。其次,我们明白安顺寺庙之多还因为府、卫同城造成一城多衙署。还因为五方杂处之移民造就移民会馆多,还有清朝彰显忠孝节义造成祠堂多。
这张上世纪初法国人所拍的著名老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古城中心的三个地标式尖顶建筑,非常显眼,美轮美奂。这三处建筑的最右边是位于武庙内的观音阁,中间为大十字钟鼓楼,而左边就是崇真寺内的玉皇阁。照片中最右角那一大片树丛中的建筑,则是沿黉学坝拾级而上的府文庙。幸亏有了这帧照片,我们今天才能一睹昔日安顺的楼阁寺庙。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安顺寺庙虽然多,其实主要是多在庙宇、道观、祠堂、会馆,真正意义上的佛寺不算多。比如明朝洪武年间、永乐年间建成的20座庙宇,主要都是负责道德教化的神庙、祠堂,并没有建成专供僧侣修持的佛寺。真正意义上的佛寺,需要有僧侣住持修行,需要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对应供奉,这些都是与城市人口发展、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因此也不可能太多。

七、明清时期多神信仰的安顺生活

丁武光先生在《智者厂石》里提及明清时期西秀区范围内就有著名寺庙23座,一般寺庙42座。这些庙宇虽然星罗棋布于安顺的大街小巷,但是其功能、风俗又各有特色,并不显得重复冗馀。我们不妨再举几例:
晏公庙、马皇庙:洪武年间建的晏公庙,纪念的不是男人,是隋朝谯国冼夫人,是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第一人。这个庙是否是马皇后在位时,为了拍马屁而建,不得而知。马皇庙也是明朝洪武年间建,但是是马皇后死后纪念她的庙宇。这两座庙宇均为都督顾成所建[2],当时的政治意义高于安顺其他庙宇。后来清代再建的晏公庙则是江西会馆所建,不再是原先顾成所建晏公庙的含义,而是转化为江西会馆之功能。
汪公庙:与五显庙一样是江淮文化的产物,是屯堡文化与与江淮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标志。

位于青龙山的汪公庙   蒋旭英 摄

玄坛庙:永乐年间建,可算是安顺第一座道教建筑。
水星观、文昌宫:为堪舆风水之需要而建,其中文昌宫1816年建成后[3],解除了安顺人对科举考试屡试不中的心理阴影,居然后面连续有人中榜,也算是歪打正着了。
走笔至此,可以说明代以来的佛教、道教其实已经融入民间生活,统治者也乐于利用宗教信仰为道德教化、政治需要服务而不断增建寺庙。多神信仰下的生活应该说是丰富多彩的,过了初一等十五,总是有过不完的节日。但是,多神信仰下的生活又是随意的,因为信仰的东西太多了,难免有些泛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安顺人至今对药王菩萨的自发信仰倒是有几分敬重,这毕竟是真正自发的、生命力顽强的一种安顺民俗。
其实,安顺的寺庙在也罢,不在也罢,她们都是安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好多寺庙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挖掘她们的简要资料,依然感觉都还那么鲜活——她们明白地告诉你许多历史的细节,告诉你那时安顺人的精神世界、民俗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

编者按

[1]据《大定府志》卷十九“黔西州城”条小字夹注:““安陆侯吴复洪武十四年(1381)十二月二十日钦依制旨,于普定府选拣地名阿达卜建筑城池,至洪武十五年(1382)闰二月十七日完备。当年三月初五日,仍领赣州等卫官军钦依制旨,至水西选拣地名郭张,兴工筑城,至五月某日完备。”明刘三吾《安陆侯黔国威毅吴公神道碑铭序》:“十四年,从颖国公征云南。冬十一月,破阿买、榜土、者月等寨。十二月,得普定,城之。十五年春正月,破西堡、阿驴等寨,城水西,守之。”另据明谢东山《贵州通志》,关王庙、五显庙、二郎庙皆洪武十五年吴复建,而城隍、旗纛只曰建于洪武十五年,不言吴复,当系推测之辞。◎谢东山《贵州通志》卷八:“五显庙,有二,一在卫治东北隅,洪武十五年安陆侯吴复建;一在卫治北,洪武十八年都督顾成建。”
[2]谢东山《贵州通志》卷八:“马皇庙,在卫治西南隅。”“晏公庙,在卫治内北,洪武间都督顾成建。”
[3]谢东山《贵州通志》卷八:“文昌祠,在卫治东北小街,嘉靖二十一年建。”不知是否为其前身。

· 作者简介

伍茂春:男,1973年3月出生于安顺,华东师大历史系毕业,硕士。2004-2005年美国访学,现为上海申达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2020年11月


值班编辑:柴其斌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