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文汇美食 最喜秋高鸭肥时 2020年第36期(总519期)
最喜秋高鸭肥时
陈文杰
安郡人好口福之娱,每逢食材当季,必抢先购买烹调,谓之尝鲜。秋高鸭肥,正是郡人大快朵颐之时,且烹调之法众多,不一而足。善烹调者于此季必邀朋唤亲,烹肥鸭相待。石城生活闲适,郡人性情散淡,把酒小聚,笑谈过往,自视为人生一大乐事。
秋鸭则以安顺市区西北隅西王山所养麻鸭为最佳者。西王山渠塘交错,平畴大坝,特宜畜鸭。又以麻鸭最佳,余色则非上选。
旧时,西王山潘姓,少事农耕,多以屠宰、养鸭为业。传说,西王山潘姓为明朝征南昭勇将军、普定卫军民指挥使潘克常之后,朱元璋恩敕潘克常“斩杀自由,世袭罔替”之特权。克常得此殊荣,不但没有飞扬跋扈,反而如履薄冰,行事谨慎,唯恐子孙不肖带来灭族之灾。后果有族人,恃高功之荫庇,傲上欺下,恃强凌弱,克常临终,将“斩杀自由”改为“宰鸭自由”,传示家人。故潘姓后人多以屠宰、养鸭为业者。永乐八年(1410),克常卒,葬于安顺北门外。清康熙年间,兵营占地,其葬地改迁北门口,再迁西王山松树林。
西王山村局部
据《西王山村志》载:西王山饲养麻鸭,清末已成产业,常年养鸭两万余只。五十年代,政府鼓励此业,统购统销,高时可达二十万只。
彼时,西王山有专事孵化开设哺房孵鸭者,称之为哺师(哺,读作“抱”);有专事饲养者,称之曰鸭客。
每年秋收后,田间多残留稻谷,鸭易催长,肉肥味美,尤为食客所好,故孵秋鸭规模最大,是哺师最忙之季。小暑时节开哺至白露,此期间共可出鸭五批,称“五水鸭”。
当时,安顺周围有六十余个棚户,棚户们将各自作好记号的鸭蛋送到哺房。初哺七日后,进行验蛋,称“验头”。即在暗室内开一小孔,利用室外光线透视,称为“照蛋”。受精蛋已可见眼嘴,无则淘汰。合格者称为照子蛋,继续进行孵化;不合格的悉数退回,以初验合格的“照子蛋”为准,棚户请哺房孵鸭儿,不按现金结算,按“照子蛋”五五分成。其中未能出鸭的照子蛋损失,由哺房承担。
入哺房前,哺师选出壮硕鸭蛋,先用温水洗净晾干,在烈日下进行翻晒,使其获得温度。翻晒时须注意不可过度,哺师不断地用眼皮试蛋温度,以不凉不烫为宜。然后,收蛋入房。此时,哺师要焚香烧纸,祷告“土地家先”,祈盼鸭苗无病无灾,顺利出壳。
再用麻绳织成网兜,装蛋六十枚,置于哺桶中保温。哺桶以竹子编成,径四尺,高也四尺,以牛屎密封。蛋入哺桶后,另用草帘、夹层纸围住哺桶,使其保温且不透风。每桶可容十余层,约可哺蛋千余枚。
鸭蛋入桶后,需用谷子在锅中翻炒,用热谷向蛋给温。孵化温度的控制,成败全靠哺师手感,在缸中抽插感受谷温,冷则换,热则散,每日翻蛋三次,一边翻检一边换入热谷,极费心力。随时要炒热陈谷备用,大型哺房昼夜炒谷不停;彼时一进西王山,烟火绕村,翻炒之声不绝。
之后每日抽查成活率,中有夭亡未出壳者,称之寡蛋,也不丢弃,根据孵化时日长短,未成形者称之“黄寡”;已成胚胎者称之“儿寡”,二者皆郡人餐桌之佳肴,好食者趋之若鹜,也为安顺之特色美食。
经月,雏鸭出壳。棚户挑宽大细竹篾篮,到哺房选鸭苗饲养;也有小贩将鸭苗染成五颜六色,挑至城中零卖给孩童玩耍者。
棚户将鸭苗挑回,入暖房喂水食(米饭);而后,食物渐次加粗,先是煮熟谷,最后是生谷,三日后才喂干食。月余,胎毛褪换硬羽。投食之始,鸭客同时发出声音对雏鸭进行声驯,使其发生条件反射,懂人指令。
农谚曰:“农人打田栽秧,鸭客赶鸭下塘。”稚鸭入水开荤吃活食后,鸭客就得赶鸭离家,逐水而居,将鸭子放向野外觅食,直至稚鸭长成方回,称之“赶水”。鸭客根据各地收割的时间差异放牧,安顺周围紫云收割最早,安顺和普定收割最晚,这样,一、二水鸭就放往紫云、关岭;二、三水鸭放往平坝和镇宁;三、四水鸭放往安顺和普定。
鸭客赶水多为三人搭伙,通力合作,相互照应,共度时艰。搭伙赶水,鸭群同圈同放,自染色为记,易于区别。行前须带铺盖衣服、锅碗瓢盆、蓑衣粮米、梭镖木床。木床用轻质木材打制,上围弧形竹席,侧围布帘,称“鸭棚子”。另有“鸭围子”,用竹片系以绳索制成,收则成捆,肩扛可走;展则成数丈之围,夜驱鸭入围,防其走失。“鸭棚子”“鸭围子”多为世代相传,百年之物,竹木黄润,裹满岁月厚厚的包浆。
扛着鸭棚子搬家的鸭客
行前将所带之物绑于棚内,一肩而扛,大步而去,带走家人一年的企盼。
鸭客赶水,首选大田大坝、有村有寨之地放鸭,一则安全,二则田间收割后的残留稻谷可为鸭之饲料,且可将鸭蛋换取生活所需。次选荒野,也要按“宁找水湾湾,不到水龙潭”的口传原则。水湾湾处,水稳鱼虫多,鸭肥坐肉;水龙潭,深水寒骨,鸭不长膘,为赶水大忌。
老鸭客皆见识多广之辈,开口就是新闻,闭嘴就是故事。每到村庄附近安营扎寨,老者闲汉最为欢迎,常打酒提米前来与鸭客打平伙,听他们冲壳子。鸭客多善烹调,油煎素炒,能将鸭蛋做出百种花样。旷野星空,蛙鸣虫啾,主客席地而坐,酒食佐以新闻,各得其所,尽其所欢。斗转星移,客人扶醉而去,鸭客收拾干净,抓出雄黄绕洒鸭围,防蛇虫伤鸭。二人睡觉,一人持梭镖值夜,防狸猫、黄鼠狼偷鸭。三人彼此轮换,直至天明。
谷物水草匮乏后,夜鸭会闹围,鸭客须另觅他处放鸭。如此重复,风餐露宿,远者离家可达百里。在河谷抓鱼、溪沟捕蟹、田野觅食的麻鸭,性野肉紧,再到秋收后,麻鸭捡吃谷穂,被催到肥圆时,鸭客收水回家的日子到来。黑瘦的鸭客将肥硕的秋鸭,蹒跚地赶回西王山,带回家人一年之希望。
秋高鸭肥 吴刚摄
大批秋鸭返回,各处的鸭贩子,早己掐时赶到西王山等候,将选好的鸭子赶到专事宰杀的宰房。传说西王山有祖规“买鸭要找潘,杀好才出山(西王山)”。好在此捆绑式服务收费公道,买卖者两得其便。
西王山宰鸭有杀口小,皮毛尽之特点。鸭产品加工是个苦活,从宰杀开始,拨毛、去脏、风干等一系列工作。一工一日,可以完成四五十只鸭的宰杀。为保持鸭肉新鲜,宰杀一旦开始,则不能停,晚上完成了鸭体加工后,还要进行鸭毛收集和内脏加工,剔鸭肠、串鸭舌、拴鸭肝、鸭胗……
鸭吊吹皮略干后,须由手巧妇人将鸭身绒毛用绵线绞尽,装挑售卖。或用竹片崩开,将两鸭对贴,压成板状,制成晾风鸭。
晾风鸭
西王山人除了哺鸭、养鸭享誉一方外,对与鸭有关的美味制作,更为人称道。如清水鸭、黄焖鸭、白壳辣子晾风鸭、清蒸鸭、爆炒鸭舌、鸭肝、鸭胗、鸭肠、卤鸭掌、腌蛋、寡蛋等,其中制作的晾风鸭(干板鸭)尤具特色,将两鸭紧贴一起,不识者误以为一只也,此技术可称一绝。
民国时期,西王山鸭产品已远销省外。其时,粤人何谷声、郑雪棉夫妇在安顺开办大中药房,久居黔中,见城郊西王山村所产麻鸭肉嫩味美,且有人专事养殖、宰杀,颇有规模,遂大量收购秋鸭及内脏等,制成腊味,销运广州、香港等地。谷声精通药理,秘制腌料调味,口味大受粤地食客青睐,成席上佳肴,获利颇丰。彼时,安顺麻鸭养殖进入深加工拓展阶段。
今之城乡一体化,西王山己融入城市的扩张,成了高楼林立之居民社区。当年走村窜寨,逐水游牧的鸭客,已成黔中逝去的风景;那些秋高鸭肥的时令美食,已然成为我这个未离桑梓者的乡愁了。
【参考文献】 肖光豁撰《西王山村志》
· 作者简介
陈文杰:笔名,博雅堂主。贵州省作协会员,安顺市西秀区作协主席,从事老照片修复、收藏及地方文化研究。出版个人作品《回望民国安顺》。
2020年5月
值班编辑:柴其斌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