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辅导作业一巴掌打穿儿子鼓膜:无能的父母,惯会使用打骂

精读妈说:父母对于孩子的管教,除了严厉,更要多一丝温和有理,这样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

作者:素宁

来源:爸妈精读原创

最近,“爸爸辅导作业一巴掌打穿儿子鼓膜”的新闻引发人们的热议。

原来,陈先生在辅导作业时,气急败坏扇了儿子一巴掌,结果直接把儿子扇进医院。

好在及时就医,经过一个月的观察,鼓膜自愈了,否则后果真的不敢想,因为鼓膜穿孔最明显的症状就是会导致听力下降。

医院的医生表示:每年都有好几例小患者,因写作业被爸妈打伤耳朵、鼓膜穿孔。

这个孩子的事件不是第一例,相信也不是最后一例。

不禁想:什么时候,父母成为了伤害孩子的最直接“元凶”?

或许是在父母变成一个无能的暴力者和情绪的愤怒者时,因为不知道如何教好孩子,最终他把这种无能的愤怒变成打骂的有声暴力,逼迫孩子惧怕自己。

可这换来的并不是孩子的真正敬畏,只会是对于父母的畏惧和隔阂。

外面的伤疤会随着时间而愈合,但打骂所带来心灵伤害和阴影却只会随着时间而加深,并时不时出来刺你一下,提醒着曾经父母的暴怒。

你气急败坏的打骂,

毁掉的不止是自尊心

当你的孩子夜不归宿时,你知道后会作何反应?

是生气的暴揍一顿,还是待愤怒的情绪冷却后再来管教孩子?

前段时间,广东紫山县一位父亲的做法引发全网的争议。

因女儿夜不归宿,他的愤怒值已经积攒到了极点,所以找到女儿后,直接拎着女儿往前走,之后突然愤恨的将女儿摔倒在地,揪头发和扇耳光。

即使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父亲的暴怒和女儿的疼痛。

父女俩也因此上了热搜,引发大家的热议和关注。

身为父母很难,一边担心孩子的安危,一边又忍不住愤怒。可无论如何,家长也不应该在大庭广众之下随意打骂孩子。

上面父亲的做法,不仅会毁掉孩子的自尊心,还会加剧孩子对父母爱的误解,疏离彼此。

网友对于父亲极端做法的看法,主要分为两类:

大多数人认为:父亲不应该这么做,毕竟孩子看起来也就初高中的样子,这不仅不会让女儿知错,还会激起孩子更加叛逆的心理。

少数人认为:做父母都能够理解,毕竟孩子有时候真的能让大人急疯,一夜未归,父母也跟着提心吊胆;孩子将来长大了,说不定会感谢父亲的严厉。

可新闻中父亲对女儿不仅仅是简单的管教,而是夹杂着泄愤的意味。

一位父亲无论如何严厉,他不会对女儿下如此狠手,更不会故意去扒女儿衣服,让她当众出丑。

如果他那样做了,那也是他处于激情状态下暴怒的泄愤,而不是管教。

激情,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激情状态下人的自控力减弱,行为易失控,进而做出极端的事。

父亲对女儿失控的做法,不仅让女儿失去尊严,还会让女儿断了她对父亲的情分。

上面那位父亲失控的做法,不禁让我想起中学时一个女同学,和同学出去玩一夜未归,这些同学当中恰好有男生。

由于她爸爸是本校老师,女儿出去和男同学玩还夜不归宿这件事闹得人尽皆知,他知道后既丢脸又生气。

暴怒之下将女儿捆起来狠狠的打,引发很多人的观看,女儿的不堪就这么被爸爸暴露在大众之下。

理解作为父母的担心和苦心,孩子青春期一夜未归,如果不严厉管教,也担心她会受到伤害、做出令她自己将来后悔的事。

有时候父母的严厉确实可以让孩子少走弯路、少吃苦,可一味的严厉打骂,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孩子毕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父母作为给予他生命的人,可也不能随意的以管教之名,对孩子进行激怒的打骂。

因为你气急败坏下的羞辱打骂,毁掉的不止孩子的自尊心,更是彼此爱的联结和情分。

狠厉的打骂教育,

只会加深孩子对亲情的误解

综艺节目《旋风孝子》中,陈乔恩说妈妈对她从小都是打骂教育。

她每次回家,妈妈就逼她去写功课,不写就会被揍。导致后来她只要听见妈妈的脚步声从楼梯传来,就下意识的把它当成魔鬼的声音。

因为妈妈很爱揍她,犯错不是被打,就是被揍、被掐。

有一次她考试差,妈妈就用竹枝打她,打得竹枝上都有血了。

让她怀疑妈妈是不是真的爱她,因为在妈妈的棍棒下,她感受到更多的是对妈妈的害怕和恐惧,并不是妈妈对她深深的爱。

“你怎么可以打那么小的一个小孩子?”

短短一句话,揭露了陈乔恩对妈妈打骂的控诉、恐惧和不可思议!

虽然她在长大后,理解了妈妈对她打骂背后的期望,希望她能少走弯路,能完成孩子阶段应该做好的事:学习。

可她也表示:自己绝对不能理解,孩子做不好父母就粗暴的打骂。

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是陈乔恩,可以和父母很好的和解,长大后坦露儿时的痛和恐惧,长大后和妈妈很好的相处。

父母狠厉的打骂教育,短期够起到教育效果,可从长远来看,会在无形中加深了孩子对父母的恐惧,加深孩子对亲情的误解。

如何避免将管教变成暴怒的泄愤?

当孩子犯错时,暴怒状态下的打骂是最不可取的办法。

因为打骂不是目的,孩子知错并改正才是。

1、给自己一个“冷却期”,了解孩子犯错背后的需求

知乎@叶骐铭 曾分享过朋友的故事。

他朋友在5、6岁时因为嘴馋,偷偷从爸爸衣服里拿了1块钱,一溜烟跑去隔壁小商店买了一根冰棍。

然后一边美滋滋的吃冰棍,一边和邻居的小孩在路上玩,日子好不快活。

可就在她享受人生最美好的时刻,她爸爸回来了,看到她吃冰棍,就质问她哪来的钱,她支支吾吾答不上来,爸爸看她这样一下就猜到是她偷的。

二话不说,在路边折一根树枝,朝她身上狠狠抽去。

她说:“我一边忍受着树枝打在身上的皮开肉绽,一边充满怨恨和愤怒,我觉得自己就像暴怒的巨人手里握着的小蚂蚁。”

后来她非但没有改正,还故意偷父亲的烟叶,还是奶奶说:“你爸在外面中午不舍得吃饭,就省钱买烟叶了。”

她听完之后羞愧难当,再也没有偷过。

如果当初爸爸能够冷静一些,知晓女儿偷钱只为了买冰棍解馋,或许也不会这么震怒,女儿也不会对父亲有这么深的误解和愤恨。

有时候父母在管教孩子时,先不要着急动怒,先等一等。

待自己激愤的情绪冷却后,再来管教孩子,引导孩子说出犯错背后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教育引导。

2、温和却有理,给孩子保存体面

《知否》的孔嬷嬷,受盛老太太邀请来家里教明兰如兰规矩,好让她们学习孔嬷嬷的为人处世。

中途墨兰因为林小娘的缘故,作为插班生和两个妹妹一起学习。

但她并不安分,总想出风头,想一人独占孔嬷嬷的教导,因而引发如兰的不满。你一言我一语的争吵,墨兰便哭着喊着要去死,如兰非但不劝,还火上浇油。

孔嬷嬷知道后并未先动手惩罚她们,而是一边让她们抄香约,一边通知家长到来说明缘由,并一一指出三个兰的错处:

如兰说话狠,专戳别人的心窝肺管子;墨兰动不动就怨怪自己是庶出,不顾念姐妹间的情分,独占鳌头;明兰虽没犯错,但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她话语温和却不失公正,最后每个人被罚了10下手板,家长们虽心疼却也不好说什么。

不说孔嬷嬷是老太太专门请来教导的,况且她说的也都是事实,并且罚完之后她还严令下人,不准出去乱说,要保全姑娘们的名声。

毕竟那个年代,闺阁女儿的名声相当重要,一不小心不仅很难嫁出去,还会连累家族的名声。

孔嬷嬷运用自己的智慧,温和却有理地让孩子明白自身的错处,保存了孩子的体面,还教导她们以后的为人处世。

因此,父母对于孩子的管教,除了严厉,更要多一丝温和有理,这样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

3、多用负强化,少用惩罚

孩子犯错,很多父母会选择运用惩罚的方式,让孩子受到教训,殊不知这样对于叛逆的孩子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只会加剧他逆反的心理。

因此父母多用负强化比用惩罚更有效。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即减少或取消厌恶刺激来增加某种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

比如孩子写作业速度拖拉,但又很喜欢看电视,可看电视又会影响他写作业的速度。

父母便可以用“看电视”作为一个刺激来引导孩子改正写作业拖拉的缺点。

让孩子只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或者只有他完成作业才可能看电视作业,否则无论如何都不给他看。

坚持一段时间后,孩子因为着急看电视,写作业的速度就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而惩罚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因为惩罚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写作业。

因此,父母在管教过程中,多用负强化,少用惩罚会更有效。

三流的父母,对于孩子的管教,只会暴怒的发泄;二流的父母,只会一味的用惩罚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一流的父母则会运用自己的智慧,结合孩子的情况,进行有针对地引导。

愿您是那个明智有理性的父母。

既能做孩子前进道路上的引导者,又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孩子明白父母管教背后的苦心: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肆意疯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