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知张伯驹,何人泪落瞿启甲

原创 袁小茶 线装书局公众号 今天

在止于至善。

在亲民,

在明明德,

大学之道,

一、 200部宋元善本,

只值日本人10万银圆的悲剧

晚清民国时期,“弱国无外交”,更护不住文物国宝。一些体积大的不可移动文物——如石窟佛像,龙门佛首,惨遭盗凿,漂泊海外,至少还能听到个响动,引起一阵喧哗抗议;而对于体量轻盈的纸质书画善本,被悄无声息随卷带走,从此流失海外,或被视为菜叶敝屣。

一箱箱古籍善本,它们是连哭都轻得发不出声音的文物。1900年庚子之役后,日本三菱财团岩崎氏终以10万银圆换走了中国整座皕宋楼藏书——这批藏书中共计4146种、43893册,其中北宋刊本7部、南宋刊本114部、元刊本109部。更有如宋刊《周礼》《说文解字》《王右丞集》等国内已绝迹的一些珍贵孤本。

200部宋元善本卖给日本人,就值10万银圆?皕宋楼主人陆心源一家被钉在“卖国贼”的耻辱柱上。由于皕宋楼许多孤本“海内仅此一部”,国内研究看不到,还要低声求日本人的电子版权。而岩崎氏静嘉堂文库也是一如既往的“严谨”——不好意思,我们大部分不开放。

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当年陆家拿200部宋元善本换的不是日本人10万银圆,而是中国同胞的6000条人命——庚子一役后,陆家以一己之力筹备中国红十字会前身,为了弥补红会亏空,为救6000个陌生灾民,陆家人被迫无奈卖了自己的家底——这是整座“皕宋东渡何时还”的真实缘故。

为了6000个不认识的陌生灾民,把祖宗的200部宋元版卖给日本人,子孙后代永远背上“卖国贼”骂名,值么?

120年前的陆家选择了“人命”。

而几乎与此同时,与“皕宋楼”藏书量可媲美的另一座“中国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瞿启甲的“铁琴铜剑楼”,也遭到了同样的觊觎与危机。

二、日寇入侵,

为善本永存中国

在日本人成功拿下“皕宋楼”后,瞿家的“铁琴铜剑楼”成为下一个目标。岛田翰在《皕宋楼藏书源流考》中写道:“今苕上熸矣,罟里亦求售矣。”罟里乃是铁琴铜剑楼所在之地,岛田翰耳闻到此楼也有出售之意,这个消息又令其蠢蠢欲动。

虽然瞿启甲毫无售书之意,奈何国弱无文物。为了躲避战乱、轰炸、勒索……为避免“皕宋楼”悲剧重演,瞿家几代人为保护“铁琴铜剑楼”藏书永存中国,先后历经多次大迁移。据韦力先生整理,民国二十六年秋,日寇入侵,而后对常熟一带狂轰滥炸,瞿家在罟里镇的老宅以及铁琴铜剑楼部分房屋受损,房屋中所藏的书籍全部化成了灰烬。在这个阶段,瞿启甲跟乡人共同参加抗日活动,他连续工作了三个多月,致使心力交瘁,在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七日去世于上海。

瞿启甲之子瞿凤起先生在《人生最伤心事》中写到了这件事:“吾父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在周甲之后福体尚称健。'八一三’外寇入侵之前,因与邑人商议地方事,迟迟未能离去。未几,常沪交通断绝,仅长兄在侧,遂侍奉流亡郡中洞庭东山作客他乡。逾年,萑苻稍靖,因取间道来沪,始获全家团聚。嗣闻敌机轰炸故乡,古里旧居除藏书楼外,悉遭焚如,城寓亦被毁,古籍文物无有幸存者,同归于尽。遂郁郁不乐,忽患流注,当时尚无特效药,无以消炎,遂于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七日(1940年1月)谢世。”

“同归于尽”。这是瞿家人视身命与古籍善本归宿的选择。

有书在,文脉就在。

文脉在,则国不亡。

三、书勿分散,不能守,

则归之公 

子孙五代,散尽家财而守护了“铁琴铜剑楼”,该是留给自家人吧?而瞿家人却做了一个决定:捐了。

新中国成立后,第五代传人瞿济苍、瞿旭初、瞿凤起三兄弟遵父临终遗命,将铁琴铜剑楼藏书捐献国家。这些书到底有多少呢?“其中,精品藏书595种4000多册捐献给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242种2501册列入《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瞿氏所藏另一部分书籍993种3366册捐献给常熟市图书馆,一部分捐赠上海图书馆,部分名人书札、文物拓片、拓本等捐赠给常熟博物馆。”

“书勿分散,不能守,则归之公。”这是瞿启甲临终前的嘱托。

随着国人对书画的认知,许多人知道了为故宫书画捐献半壁江山的张伯驹,而鲜为人知在古籍善本领域,如今国图列入善本总目上的2501册传世精品,来源于瞿家的“铁琴铜剑楼”。

我们现在能看到国家图书馆宋代善本库中的《大学章句》,就得自瞿家“铁琴铜剑楼”五代人誓死护书的福荫。“一页宋版一两黄金”,而如《大学章句》传世稀如星凤的宋本,差一点点,它们就在“弱国无文物”的战火中灰飞烟灭。

差一点点,它们就东渡日本,改姓“岛田”。

四、“文脉衰矣”的慨叹

当代版典籍里的中华

“文脉衰矣。”当年舍命护书的瞿家,尚有胡适等一众有识之士奔走支持,可以说是倾中国文坛之力,才让铁琴铜剑楼万卷中华善本得以周全。而如今,“线装书”早已成了垂垂老矣的代名词。

“老师不让用繁体字,考试算错。”没错,大部分中国孩子,别说阅读古籍,与古人对话,连繁体字都认不全。而家长也有苦衷——“老师不让用。考试算错啊。有的学校连书法课都要求必须用简体字。”

也不怪孩子,80%中国家长都认不全繁体字。更别说阅读古籍——阅读古籍,早已从中国读书人的“常识”中消失了。哪怕是受过良好通识高等教育、博士学历的70、80、90后家长,只要不是中文历史文献相关专业,你让他拿一本宋版《大学章句》影印本一页页读,能通读下来句读一个不乱,可能100个人里也就1个。

曾几何时,读书,不是读书人的通识吗? 中国孩子的脑容量容得下课外班天文地理奥数英语8级航空宇宙大爆炸,偏偏容不下繁体字——从此余生与中国浩如烟海的顶级艺术、文物、文化绝缘。简直是“自断臂膀、自毁双目”,去个旅游景点,发现自己国家的牌匾都尴尬认不全。

连繁体字都认不全,谈啥文化复兴。藏在中国文化中的大部分美好传承——古籍、书画、善本、碑帖、金石、篆刻……哪个离得开“繁体字”啊。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重新影印国图稀世宋本《大学章句》?

右滑图赏《宋本大学章句》

有人说“四书”不是封建糟粕吗?《大学》肯定是深奥无边的,我这俗人看不懂。其实你的很多“常识”,都来自于《大学》。随便举几个例子:

明星之名

《你好,李焕英》火了个演员叫“张小斐”。为啥叫“小斐”?这就出自《大学》“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斐,就是文质彬彬、才华丰貌的样子。

瞧,不读《大学》,连明星名字都没看懂。

建筑之名

人大西门、二外北门都有个“明德楼”,为啥叫“明德楼”?出自《大学》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英文系先生开学上课第一天问我们:拿英文解释什么是“明明德”?傻眼了。第一个“明”是动词,使显明;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明德即“光明美善的德行。”儒家认为人生来具有善良的德行(即明德)。后天因为受到物质利益的蒙蔽,明德受到压抑,而大学之道,就是要经过教育,使明德显露出来,所谓“明明德”。

不读《大学》,连建筑楼名都看不懂。

流行语之源

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就出自《大学》。“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念了这么多年“家国天下”,很多人才知道它出自《大学》。

王阳明热,很多人都学了一个词叫“格物致知”。啥叫“格物”?“致知在格物”也出自《大学》。“格”是动词,明辨领悟为之“格”;“物”是名词,儒家哲学中,事物之“理”为“物”。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

不读《大学》,流行语都找不到源头。

百年前,

我们能护宋本《大学》永存中华,

未“改姓日本”,

凭的是国人同心舍命相护;

如今,

如果我们的孩子读不懂

宋本《大学》了

那它在国图库房里,该有多孤独。

右滑图赏《宋本大学章句》

“文脉在,国不亡。”

让我们的孩子、

孩子的孩子能读懂《大学》,

靠的是我们每个人。

版本信息

此次影印出版的《宋本大学章句》为线装形式,共一函一册。据国家图书馆藏宋淳祐十二年刻本,全彩高仿真技术,原大尺寸影印。原书板框高25厘米,宽17.5厘米,半页八行,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书后镌有淳祐十二年(1252)金华马光祖刻书跋。跋中介绍了此版曾迭经修补重印。淳祐十二年,金华马光祖于当涂郡斋修补嘉定十年(1218)吴柔胜所刻《论》《孟》章句集注的旧板,并全部补刻了《大學章句集注》和《中庸章句集注》。此宋刻本传世极罕,曾藏于我国著名四大藏书楼之一的铁琴铜剑楼,书上钤有“虞山瞿紹基藏書之印”“菰裏瞿鏞”“鐵琴銅劍樓”诸印。

本文作者

 作者袁小茶:爱屋及乌,嫁给古书之美 和 在看 一起点更 👍

(0)

相关推荐